APP下载

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与红色文化的传播*

2012-04-12曾长秋李霞

湖湘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

曾长秋,李霞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与红色文化的传播*

曾长秋1,李霞2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红色文化的本质规定,也是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之源,更是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导向、创新动力和实践基础。

红色文化;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传播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彰显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只有根植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夯筑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无穷创造力的生动反映。

一、民族性特质: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导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一个民族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特色和个性,并因它的长期存在而形成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对该民族产生巨大影响。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和民族品格的区分,最终又通过民族文化来体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精神文化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如九八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其制度文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文献作品等。其物质文化包括反映历史史实的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其“民族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红色文化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31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我国各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共同培育和熔炼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正是这一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它们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这一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深化和升华。随着时代潮流的奔腾向前,红色文化又赋予这一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新时期的九八抗洪精神和四川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将伴随中华民族的前进脚步而不断增添新质。

其二,红色文化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源头,红色文化是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我们看到,红色文化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建设文化,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文化,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和谐文化。它站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从文化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内容的红色小说、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戏剧等经典文艺作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举办的各类红色文化活动,倡导的红色文化旅游,创办的以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为主旨的红色网站等,则从文化形式、文化形态、文化载体以及传播途径上充实和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

其三,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紧密相联。“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2]P1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斗争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史,更是留下许许多多红色的历史记载。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近现代史紧密相联,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中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联;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又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记载和生动体现。一处革命遗址就是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场,一个红色故事就是一段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历史传奇,一首红色歌曲就是一份民族不屈斗争的历史回忆。

二、时代性特质: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动力

“时代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总和,它有着相对突兀的主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解答时代主题。”[3]P63而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P663。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或形态,总是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必然具有一定时代的特征。红色文化要保持它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载体等方面开拓创新。红色文化具有鲜活的时代性特质,其“时代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红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有学者将红色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的形成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丰富期、建国后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期。”[5]另一种划分方法,将红色文化划分为“红色时代”的红色文化与“后红色时代”的红色文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划分,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载体,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各族人民还将为它续写新的篇章[6]。无论哪一种划分方法,都将红色文化视为各个具体时代的特殊产物。也就是说,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始终与历史进程相一致。

其二,红色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如果我们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启为“红色时代”和“后红色时代”的分界点,那么,在“红色时代”涌现出的大量“红色经典”作品,如歌曲、戏剧、语录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用艺术手段表现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峥嵘岁月,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战争与革命主题下同仇敌忾、艰苦奋斗等特有的时代特征。而在“后红色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共产党人不忘先辈奋斗历史、不忘共产主义信仰,积极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当前,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全国上下在行动上开始唱红色歌曲、学红色历史、觅红色踪迹;在理论上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大众化”通识;在实践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的来说,“后红色时代”的红色文化体现了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两个时代的红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占有各自特殊的地位,体现着各自特殊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

其三,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道路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当时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此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的先进文化,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红色文化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以先进性作为自己的目标。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所包含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体现在它的创造主体始终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体现在它始终以创新和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体现在它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体现在它始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引领着人民群众的最高价值和道德追求。

三、人民性特质: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基础

在文化史上,最先明确系统地提出“人民性”的是19世纪俄国文论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尤其在后者的《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中),但他们主要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而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层面提出人民性,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独创性所在[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革命的生力军,也是红色文化生产的主体和生力军。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其“人民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先进的政党文化,红色文化更是人民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党的光荣,红色文化更是人民的光荣。“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8]P228从历史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奉献牺牲,红色文化便失去了孕育的土壤。从现实来看,离开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理论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红色文化的理论性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实践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活动,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红色文化将无以为继。

其二,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表明了任何一种文化在保持它的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同时保持深刻的“人民性”。文化的人民性与先进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文化的发展只有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才可被定义为“先进的”文化。从精神领域来看,红色文化统一了思想、引领了风尚、鼓舞了斗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自力更生、发展自我的精神力量。从经济领域来看,以传承红色精神、体验红色文化为主旨的红色旅游拉动了红色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种形态的红色文化产品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刺激和活跃了市场。从社会领域来看,红色文化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开拓进取、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其三,红色文化始终根植于社会和人民。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反映,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追求与向往。红色文化只有根植于社会、根植于人民,只有不断从人民中和其他先进文化中汲取先进因素,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从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一是红色文化的主题和任务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的;二是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始终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的;三是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另外,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始终取决于它对社会实践所提出问题的关注与回应。

四、红色文化传播是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P146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9]P1红色文化是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相结合的典范。红色文化传播以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为逻辑起点、实践基础和价值归宿,承担起相应的文化使命,是历史必然也是现实之需。

首先,红色文化传播应把握民族性。一是因为民族性是红色文化固有的特质,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二是因为红色文化必须以民族性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三是文化传播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决定了民族性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导向。我们知道,文化传播不同于日常的一般信息传播,除了自然传播形式之外,更主要在于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播。它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为目的,以建立一套社会主流文化系统和态势为目标的思想文化传播活动。”[10]P13按照西方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解,文化传播(包括文学艺术、教科书、报刊、影视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其在民族国家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其为精神导向的作用。“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进步文艺,书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11]P7我们看到,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使命在于树立民族新的精神,在于以民族性作为精神导向来构建民族国家。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红色文化的民族性,使红色文化保持和发展“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2]P844,还要明确提倡红色文化传播应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精神导向作用,应成为表达健康民族精神的共同体。

其次,红色文化传播应把握时代性。一是因为时代性是红色文化本质规定,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核;二是因为时代性是红色文化丰富发展不可缺少的空间;三是因为时代性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动力。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不断创造着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使得人类文化不断累积、保存而日趋丰富。任何一种文化若脱离了时代发展潮流,忘记了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若不去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若不以时代性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就将缺乏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就无法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生根和发芽。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时代性就是把握其先进性和创新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是红色文化发展的硬道理,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把握先进性,就是要以先进性作为红色文化的追求。一方面努力培育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理论内涵,另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蕴涵的先进性理论解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把握创新性,就是要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学习、传承和践行红色文化;就是要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和运用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时代感;就是要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人物、红色品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总之,具有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特征、引领时代进步、以创新理论姿态和创新形式出现的红色文化才能为人民所乐于接受,也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最后,红色文化传播应把握人民性。一是红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人民性本质,这是红色文化的实践内核;二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基础,要求宣传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人民性,在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性,使红色文化传播与人民生活实践充分结合;三是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应以人民性为评价尺度,应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标准。近些年来,党中央对文化宣传部门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应注意“人民性”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和文化力量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的创造活动中吸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振奋全国人民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13]P58红色文化是先进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红色文化传播既要坚持其先进性,以先进性坚定信仰、引领方向;又要坚持人民性,以人民性激发活力、提供动力。红色文化传播只有把握“人民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红色文化才能真正发挥统一思想、引领风尚、鼓舞斗志的作用。红色文化传播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始终把反映、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自身传播发展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才能永远扎根于人民这片沃土。

[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25(1).

[3]郁志龙.时代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张力[J].甘肃理论学刊,2010,(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6]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

[7]周思成.全球化背景下对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的历史思考[EB/OL].http://www.cctb.net/topic/jd90/ zwxd/201107/t20110725_28934.htm,2011-07-2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9(1).

[10]郝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1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任文竹.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新型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Z1.

责任编辑:曹桂芝

C91

A

1004-3160(2012)05-0056-05

*本文系湖南省201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编号:CX2011B038]的阶段性成果。

2012-06-27

1.曾长秋,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李霞,女,江西兴国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