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大精深 卓然一家——读余力教授新著《金融研究逻辑》有感

2012-04-12崔建军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余力准备金存款

崔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力教授的新著《金融研究逻辑》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先睹为快,受教良多。现借题发挥,仅就自己感受最深者,谈点粗浅看法。

一、独辟蹊径,体系新颖

《金融研究逻辑》是余力教授30多年来从事金融教学和金融研究的结晶,是论文集,又不同于一般论文集、论文选集、文存之类的著作。在编排上,作者匠心独运,分货币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率与物价研究、金融市场与风险研究、银行商业化研究、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通货膨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公司金融研究、金融政策研究、金融危机研究等10个专题 (共43篇论文)展开,又在10个专题前分别撰写有“引言”,专门介绍写作背景、写作理由、写作过程、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可谓独辟蹊径,别具一格。

二、渊源厚重,富有创新

该书第一、二专题货币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率与物价研究当属基础理论板块。8篇论文中除最后一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结构的影响研究”外,基本上是作者研读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仅就前两篇论文“关于货币的本质问题”和“马列主义的货币理论和实践研究”看,作者引述文献非常宏富,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乌托邦》、《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苏联经济政策文件汇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苏联《党和政府关于经济问题的决议》俄文版等。正是早年对经典著作的刻苦研读,使作者打下了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研究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铺平了道路。自然,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作者亦不乏创新之处。仅试举一例。作者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代表不同生产者在等价原则下互相交换其劳动的社会依赖关系”(该书第3页,下同)、“货币既不是阶级的产物,也不是产生阶级的根源。如果把货币说成是剥削的工具,或互助合作的手段,同样是‘拜物教’的翻版”(第7页),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同时,作者分析了在货币本质上画蛇添足的五条原因 (第8-9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五条原因中的第二条“列宁和毛泽东对货币在认识上有偏差,以至于唯上唯书的经济学工作者对货币本质的研究不敢越雷池一步。列宁说:‘货币是昨天的剥削的残余,每个有货币的人都有实际的剥削的权利’,‘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等,毛泽东同志也认为,‘货币交换是资产阶级法权,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等’”。从作者引述的经典作家的论述看,经典作家对货币的认识显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与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作者对经典作家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不同看法。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也是令人钦佩的。

无论如何,我特别看重作者的此一理论板块。歌德讲,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自然有嘲讽理论相对滞后的味道。其实,真正形而上的伟大的理论的价值是永存的。

三、敏锐深刻,特立独行

《金融研究逻辑》的后8个专题基本上是作者与时俱进,深入探讨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成果,创新良多。这里仅以第4专题“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为例给予说明。

—— “我国银行没有必要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一文认为,在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实施贷款规模控制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此为当时特立独行的学术观点。本来,在二级银行制度建立后,我国完全可以学习西方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但当时我国中央银行没有金融宏观调控经验,不敢在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同时,放弃贷款规模控制。有贷款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即使有派生存款能力,也无法增加贷款。通俗些说,是“有钱没有粮票”,无法实现规模扩张。余力教授的论文是1987年发表的,此距我国中央银行1998年放弃贷款规模控制早整整11年。应该说,余力教授的观点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比较超前的。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理论研究中的误区”发表于《金融研究》上,是余力教授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之一。在此文中,余力教授以雄辩的逻辑力量解析了派生存款范畴;原始存款与基础货币的异同;明确提出货币乘数不是存款货币的周转速度,直接挑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著名学者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张玉文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教授的学术观点。

“我国银行没有必要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理论研究中的误区”与“‘超额储备’研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4篇系列论文自成体系,以雄辩的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完成了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发挥了很大作用。正由于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卓越研究,奠定了余力教授在我国金融学界的学术地位,也为余力教授带来了崇高的荣誉: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金融时报》介绍获奖人员时介绍:“余力同志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银行改革有独到见解,匡正了不少理论失误,已被改革实践所证实”。应该说,余力教授是当之无愧的。

四、境界高迈,金针度人

此集中体现在《金融研究逻辑》一书的前言和10个专题的引言部分。在前言中,余力教授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走过的园丁路:“我是‘老三届’,当了6年小学教师,2年中学教师,30多年的大学教师,可以说把老师‘当遍了’”(第1页);“我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是可以延续的。这辈子做老师,我知足了”(第1页)。这是多么令人敬仰的人生境界。一句“当遍了”、“知足了”,真是醉情园丁路,无悔做教头!反观我国学术界的另类景象——有的教授要学生40岁以前不赚4000万元不要见他,云云——境界何止云泥之别。一个人,做一辈子教师并不鲜见 (比如我自己就是),但一辈子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都‘当遍了’还是比较少见的。

除了精神境界外,我更看重余力教授金针度人的方法论。在前言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大学教授的标准:“一个称职的大学教授,必须用本学科自己的、大量的、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论学术水平始终处于前沿水平”(第1页)。诚然,大学不同于中小学的地方,就在于大学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高端,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此阶段的任务,其重点已不是基础知识传授,而在于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养成。如果说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大学教育则主要是传授“思考”。作为大学教授,若没有本专业领域的深厚理论基础和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的基础,自然是不称职的,也是断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和取得学生信任的。在大学课堂上,没有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传授学生,就必然难逃照本宣科和流于浅薄的命运。此就是我个人十分赞赏作者关于称职的大学教授的标准的理由。

在描述了自己心中称职的大学教授的标准之后,作者金针度人,现身说法归纳了自己的金融研究逻辑。计有五个方面:要沉淀系统的、深厚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奠定自己的金融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要定位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研究的问题必须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改革实践相结合;理论支持厚重,研究方法得当;论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流畅 (第2-3页)。在五大金融研究逻辑下,作者的许多学术思想或如作者自己表述的“金融研究逻辑”,我认为都是真知灼见。这里试举几例。

——作者建议学生读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金融史、金融学说史等经典著作,我个人认为这是极有见地的思想。一个经济、金融研究工作者不读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金融史、金融学说史等经典论著,就不知道自己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平面的,也难逃浅薄的命运。

——作者认为:“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要定位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这种定位是完全正确的。理由有二:“单纯的应用研究是一线从业人员和专业研究所的优势,而在校研究生缺乏工作经历,业务生疏,研究不可能到位”;“对策研究时过境迁,一文不值”。

——作者认为“一篇有分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选题无疑是第一位的”。对此观点我是赞成的。只有研究一流的题目,才能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对此,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有清楚的格言式的说明:“批判的对象的伟大性衡量了评论者的伟大性”。①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7.

——作者认为,学位论文应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流畅,还必须好看,让人易懂。全文没有大话、套话、废话,没有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鬼话,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以为,此可谓切中时弊的惊世恒言!

不一一列举下去了。作为读后感,似嫌太长了些。但我仍觉言犹未尽。

我和余力教授相识相知30余年,伴随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们经常交流学术观点,一起参加博士、硕士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基此,我自问应该也可以对余力教授的著作谈点个人感想。我敬仰余力教授“把老师‘当遍了’”、“这辈子做老师,我知足了”的纯粹人生境界!我激赏余力教授的巨大学术成就!

最后,作为同事和师弟,我衷心祝福余力教授身体康强!祝愿余力教授永葆学术青春,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猜你喜欢

余力准备金存款
“学而优则仕”不是形容优秀
走马楼吴简余力火种田及相关问题辨析
学有余力
追回挪走的存款
父母学会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孩子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基于GPSJ1过程下的未决赔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