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振兴海洋经济

2012-04-12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远洋渔业远洋渔业资源

杨 瑾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振兴海洋经济

杨 瑾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不断的枯竭,深海捕捞已成为发展趋势。文章阐述了发展远洋捕捞的重大意义,对我国远洋捕捞业现状、政策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远洋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资源枯竭;远洋捕捞;远洋渔船

远洋渔业是指在公海和他国管辖海域从事海洋捕捞以及与之配套的加工、补给和产品运输等渔业活动。通常把在公海上的捕捞作业称为大洋性渔业,在他国管辖海域内的作业称为过洋性渔业,远洋渔业是以远洋渔业捕捞生产为核心的一项综合性产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目前至2030年的预测,全球对水产品的消费量进一步增加,供求矛盾将继续存在,因此发展远洋捕捞业势在必行。

1 发展远洋渔业意义重大

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渔业产业涉及国家的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虽然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列,但远洋渔业的规模和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因此,我国的远洋捕捞业亟待发展。

1.1 近海渔业资源枯竭迫使人们向深海进军

由于过度的开发和海域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渤海是黄海乃至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面积约7.8万km2的渤海是黄海、渤海乃至东海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素有“黄渤海渔业摇篮”之称。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花、小黄花、真鲷、银鲳、对虾等,在近海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鱼汛。历史上,渤海最高年捕捞量为162万t,约占全国捕捞总量的1/10。中国对虾、鲅鱼、海蜇、梭子蟹、鲆鲽类等重要渔业品种主要产自渤海。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质化,资源生产功能严重退化。到9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传统优质品种都出现了资源衰退加剧的问题。据海洋生态学家唐启升院士介绍: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2004年的30种,而且,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近年来,渔民捕捞上来的许多小黄鱼、小带鱼只有1岁。产卵群体的低龄化,使其产卵量减少,造成资源补充量降低,最终导致渤海的渔业资源衰竭[1]。目前,黄海和渤海的鳕类、小黄鱼、大黄鱼、蓝点马鲛等品种均已不能形成鱼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基本消失;其他传统优质品种的鱼汛也已消失,野生大黄花、小黄花濒临绝迹。

东海是我国传统上最主要的海产品供应地,东海北部的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东海西岸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海洋捕捞产量最高曾经到达625万t/a。然而,近年来经济鱼类已基本形不成鱼汛,小杂鱼和低质鱼类约占捕捞总量的2/3。无鱼可捕迫使众多的渔民转产。除此之外南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重要鱼类的渔获量也都在大幅减少。

面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各地渔业部门虽然采取了休渔、放流、引导渔民转产等措施,但无明显效果。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近海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深海及公海资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权威统计和专家评估,还有30%多品种的鱼类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远洋深海。因此,向深海进军,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1.2 远洋渔业是具有潜力的资源性产业

远洋渔业属于资源型战略产业。据海洋学家测算,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世界总耕地的生产能力。例如,海藻每年生长量就数倍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如果转化为食品,可以成为人类重要食物营养源;大洋中生长着至少25万种生物,可以提供约300亿人需要的食物蛋白。

在数量众多的海洋生物中,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尽管目前一些传统海洋捕捞品种被充分或过度捕捞,但从整体看也还有很多海洋鱼类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和大洋性底层鱼类等品种仍处于开发不够或有待开发状态。据估算,传统的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大约在(1.0~2.0)亿t之间。鱼类是已开发各种渔业资源中数量最大的一种,中上层鱼类资源潜在渔获量约6 000万t,底层鱼类潜在渔获量约4 000万t,非传统作业鱼类的潜在渔获量约1 000万t,总的潜在渔获量在1亿t以上。生命周期短而再生能力强的鱿鱼、章鱼、墨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海洋中有600多种,蕴藏总量达(4~6)亿t,目前人类仅开发利用了600万t余。人们所熟知的南极磷虾,储量达10亿t左右,能够实现可持续捕捞的年捕捞量为1亿t以上,目前年捕捞只有十几万吨,可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1.3 我国远洋捕捞业的政策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稳定过洋性渔业,优先发展大洋性渔业”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远洋渔业的方向。通过实施《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公海大洋性渔业,大洋性渔业产值占远洋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0%上升至40%。

我国2003年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将渔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概括为: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加快发展养殖业,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努力增加渔民收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008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四部分明确指出,要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这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历史性里程碑,标志着作为“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经济与食品战略安全的远洋渔业,已被提上重要经济建设议事日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自此有了更加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

2 我国远洋捕捞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尽快组建我国的远洋渔业船队,放眼世界渔业资源,发展远洋渔业”的要求后,中国渔船队开始从沿海走向了远洋。1985年3月,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起航开赴西非海岸,开辟了我国与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等国的渔业合作领域,揭开了我国远洋渔业历史的第一页。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从事远洋作业渔场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欧洲、美洲、非洲附近海域30多个国家和地区管辖水域。

随着我国远洋渔业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已先后同合作国家签署了10多个双边渔业合作协定。如:中美渔业协定、中俄渔业协定、中俄两江渔业资源管理议定书、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协定、中国—毛里塔尼亚渔业协定、中国—几内亚渔业协定、中国—也门渔业协定、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

目前,我国多家企业开始到海外开发海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90家企业从事远洋渔业,共拥有近2000艘远洋渔船,分布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公海作业,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繁荣国家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各地远洋渔业的发展比较看,沿海不少省份都把远洋渔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培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深圳提出将远洋渔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打造中国第一远洋渔业,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山东努力做大金枪鱼产业,特别是瞄准国内市场发展金枪鱼加工及物流配送;辽宁、上海、福建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推动远洋渔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沿海各省、市已将远洋捕捞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纷纷制订发展规划。青岛在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的背景下,作为蓝色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远洋捕捞业,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青岛计划到2015年,改造110 k W以上渔船100艘,新建735 k W以上远洋渔船12艘,更新远洋渔船5艘,年远洋捕捞能力力争达到7 000 t。

海南将严控近海捕捞,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一方面重点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压缩并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引导渔民转产;另一方面将积极拓展外海渔业资源,拓展远洋捕捞,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未来5年海南将建造大中型外海捕捞渔船1 000艘,扩大西、中、南沙等外海渔场捕捞生产规模,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造大船、闯深海。建立起西沙、中沙、南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动渔民更新改造大马力渔船,组建外海和远洋捕捞船队,鼓励有条件的渔船赴南沙进行生产作业,对于从事远洋捕捞生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政策及动力指标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作业,是海南渔业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必然走向。2010年海南省的远洋捕捞产量是23万t,海南省远洋捕捞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50万t。

浙江“十二五”加快海洋事业和现代渔业发展。浙江海洋与渔业系统将以“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实施“三圈两翼”渔业发展战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远洋渔业产量“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新造远洋渔船100艘,渔船总规模达到350艘,20年以上老旧渔船全部得到更新,使渔船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建设国内外综合远洋基地5个、研发平台1个,支持舟山市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开展金枪鱼、鲣鱼、鱿鱼、秋刀鱼新渔场探捕。

3 远洋捕捞业存在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远洋渔业起步较晚,目前远洋渔业在整个渔业当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2010年海洋捕捞总产量是1 500多万t,其中远洋捕捞不到100万t,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远洋渔业装备陈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而研究开发投入少,科技支撑严重不足则导致远洋捕捞技术落后。另外,我国的远洋渔业企业还存在着总体实力不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低,远洋渔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的整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获取更多国际渔业资源和拓展海洋权益,以大洋性公海渔业为重点,以增强远洋渔业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扶持和壮大一批远洋渔业大型骨干企业为主要环节,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总体装备水平,加快建设一批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加强公海渔业资源调查,努力实现远洋渔业产业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渔业国家的差距,力争用10~15年左右时间实现由远洋渔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为此,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取得有效进展:加强对远洋渔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完善对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升对远洋渔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3]。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远洋渔业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1] 陈新洲,丁锡国.渤海日趋“荒漠化”渔业资源衰竭加剧[N].经济参考报,2009-05-06(A2).

[2] 山东海洋与渔业厅.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EB/OL].[2008-11-04].http://www.hssd.gov.cn.

[3] 季晓南.把远洋渔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加以扶持[J].中国国情国力,2010(9):28-30.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远洋渔业资源
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远洋公馆
远洋“军需官”901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两横一纵”远洋综合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