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飞跃

2012-04-12

关键词:神学费尔巴哈人道主义

李 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飞跃

李 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人道主义;人的解放;人道主义思想;飞跃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的思想家所关注的核心之一就是“人”,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要求“人为自然立法”,法国的《人权宣言》更是第一次向全人类宣布“人生而自由平等”。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对人的关注,形成了各种各样关于弘扬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提高人的地位,实现自由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为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想。近代以来,人道主义思想更是成为人们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有力武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以人道主义的旗帜来宣扬平等、自由和博爱等革命思想的。

人道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6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提出,唯物主义应该研究人的问题。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统治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以及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与人道主义相对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把人道主义当作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直到马克思的遗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思考和探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国内思想界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思考和讨论却处于低潮。当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又回到关怀人以及人的发展问题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马克思所处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市场遍布全世界的时代。“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P276)整个世界开始或完成了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才是马克思关心的重点。但是,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却是针对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神学而兴起的,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是为了摆脱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进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为神袛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1](P1)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神学鼓吹的是信仰高于理性,人性低于神性。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家针对基督教这种泯灭人性的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然而所有的批判仅仅限于对神学的批判,却没有触及神学宝座下的地基——现实世界,他们看到了宗教世界中的苦难,却对现实的苦难视而不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现实世界中人们遭受着更大的苦难,批判已经不能仅仅限于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宗教的苦难即是现实苦难的表现”,[1](P2)隐藏在宗教背后的是现实的生活苦难,要把批判的武器指向现实世界。因此,马克思所关注的是现实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类生存状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二、马克思对近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通过批判近代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形成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真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道主义黑格尔认为,整个对象世界即人之外的现实世界是自我意识外化的结果,自我意识不断地自我否定呈现为对象世界,而对象世界中的事物则是丧失自我的不完满的东西,与之相对立的是以现实性自居的自我意识。对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知识也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已,它们最终要抛弃自身走向绝对精神。“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就是说,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其他一切对立及其运动,不过是这些唯一有意义的对立的外观、外壳、公开形式”。[2](P99)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形成整个对象世界,一切都被消融在自我意识当中。这样,黑格尔从人自身即自我意识出发去考察整个对象世界,把整个世界都装进了哲学家的脑袋之中,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伟大工作,可以说他对基督教神学的最核心思想发起了毫不留情的攻击。他确立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绝对地位,用绝对精神取代了上帝。然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P101)这样,整个对象世界的性质是被抽象的概念演绎活动设定的,自我意识——尽管它所能设定的仅仅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重新成为“造物主”,上帝的地盘在人的头脑中几乎消失了。当然,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意识的这一设定过程,不难发现“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2](P105)“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2](P106)自我意识的存在完全依靠人的存在来确证,人本身的现实的自然的存在是整个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不必借助于绝对精神的存在。这实际上又回到了自然的现实的人,尽管这是黑格尔极力避免的,但是这是他的理论可以得出的必然结果。“人”这个在黑格尔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概念,已经在不自觉中逐渐承担了宗教神学加在上帝身上的责任。黑格尔没有意识到自我异化已经偏离了他所设想的那样,人本身成为了基础,人的自我实现成了目的。黑格尔事实上已经确立了人在整个自然界的地位,只是他没有认识到劳动尤其是实践活动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成中所起的绝对作用,即使人本身的存在成了确证无疑的事实,但他仍然认为整个世界仍然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他成了自我意识的人道主义者。

(二)费尔巴哈“自然”的人道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是针对基督教神学的,他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的。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重新建立了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3](P222)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重新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摆脱了“上帝”和“绝对精神”,从感性经验出发,探索宗教神学的产生根源。他提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1](P2)]他把人从彼岸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引导人们的眼光重新关注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界和人。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将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把上帝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根本没有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1](P55)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不消除,人的宗教异化仍然会存在,关键是消除这种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但是在费尔巴哈这里,人是被动的,根本不存在人的积极的实践活动。“他把人只是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和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和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1](P59)费尔巴哈的人只有单纯的自然属性,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对于他来说,人无非就是吃、喝、生殖的自然的人。一定程度上,费尔巴哈实际上降低了人的地位,将人等同于动物,把人性等同于动物的本能。人成为被动的人,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者,与外部世界的存在毫无关系。他的这种抽象的人实际上偏离了人道主义要求的关注人、尊重人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要求,远远低于黑格尔给予人的高度。人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追求“爱”,因为“爱”在费尔巴哈这里成为人区别于动物,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唯一的东西,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最后费尔巴哈又不得不借助宗教,企图建立一种爱的宗教,用“爱”来代替上帝,代替被他批判和否定了的绝对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他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当中了。”[3](P222)这样费尔巴哈一离开“爱”,离开人的感性,人就只剩下带有类属性的“人”的概念了,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抽象的人道主义。

三、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的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P2)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应该建立在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都是针对基督教神学的,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确定了人的地位,但是马克思认为,他们对基督教的神学的批判都是不彻底的,没有揭露宗教神学的“世俗基础”,没有把批判进行下去进而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P9~10)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必须深入它的世俗基础,从宗教解放转入政治解放;必须认识到现实世界的苦难,推翻使人遭受苦难的一切东西,重新建立一个消除一切不公平现象,尊重人和人的价值,谋求人类幸福生活,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的。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本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发生了分裂,劳动的产品及劳动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成为支配人和奴役人的东西。“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P52)这种现象被马克思概括为劳动的异化现象,即人被人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和支配。工人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但是工人只得到了仅仅够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他们被剥夺了一切,为此他们就不得不靠出卖劳动来换取这一切生活必须的东西。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是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2](P52)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永远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

一切的批判都指向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失去了劳动的乐趣,并且把劳动当作维持生活的手段,成为异化的劳动。工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一个和他们相对立的一个阶级即资本家,形成了一个和他们相对立的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的优点变成缺点……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P53)人性和人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摧残和贬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所标榜的正好相反。因此马克思指出,必须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从人的宗教解放转向人的政治解放,并且不能停留在批判家单纯的批评和空谈,这一过程不能在口头或批判家的头脑中完成,“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P58)必须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消除劳动异化现象,消除奴役和压迫,进而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对人类解放和人性的诉求远远超过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黑格尔的人道主义最终走向精神的自我独舞,意识作为一个庞然大物仍然与现实的人处于对立状态,而且支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性成为一个概念。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只关注人类浅层的物质需求,人变成一种追求感官满足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依靠“爱”来维持,甚至出现一种代替上帝的“爱”和人对立。马克思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把人的解放建立在人的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之上。只有破除宗教迷信,立足于现实,在现实的对象性存在中去找到人的本质,把一切都纳入人类活动的范围,才能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只有消除一切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才能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实现人向人之为人的本性的复归。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2](P78)人的解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人的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结合起来,最终提出了“自我异化的扬弃”这样一条走向人的真正解放的道路。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在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批判并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们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仅仅是走了半步,他们只关注表面的东西。黑格尔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人的本质消融在自我意识当中;费尔巴哈把人的眼光从彼岸世界转移到感性的人身上,但是这个人却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个体,不具有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现实性。不可否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实现人的宗教解放,抬高人的地位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马克思认为,应该把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移到对宗教的世俗基础的批判,从人的宗教解放转向人的政治解放,也就是对现实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不公正的现象,消灭私有财产,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赵立人〕

On Marxism'sHumanist Thought
——The Leap from the Religious Liberation and Political Liberation to the Human Liberation

LIWei
(Philosophy Depart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05)

Humanitarian is one of the focuswhich many philosophies pay attention to,it is one part of the Marxism philosophy. A lot of philosophies think the Marxism philosophy is the dialectical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materialism,butWith the"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Manuscripts of 1844"was published,the people began to study Marxism from a humanitarian point of view.Today,China implements the people-centered,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Marx's Humanist Though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analyzes the leap which from the religious liberation and political liberation to the human liberation,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of the humanitarian ideas of Marx.

humanism;human liberation;humanistic thoughts;leap

B27

A

2012-06-15

李伟(1985-),男,山西朔州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674-0882(2012)04-0019-03

猜你喜欢

神学费尔巴哈人道主义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跟踪导练(一)5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