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探析
——以长白山景区为例

2012-04-12孟爱云刘学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天池被试者长白山

孟爱云,刘学莉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探析
——以长白山景区为例

孟爱云,刘学莉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旅游活动的增多也使得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安全事故一直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也是影响潜在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长白山景区旅游现状的分析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景区内仍存在着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诸多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增强人们的旅游安全隐患意识、加强管理人员和旅游者之间的沟通、完善旅游安全保护设施以及建立景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等非常必要。

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旅游管理

近年来,全球相继发生了“非典”、“印度洋海啸”、“汶川大地震”、“香港游客菲律宾被劫持事件”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的大事故。2011年3月11日,日本又发生了9.0级大地震,其时到3月12日中午,中国共有215个旅游团,4 578人正在日本旅游[1]。上述突发性事故严重威胁到旅游者的安全,已引起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的注意,并引发了人们对旅游安全的有效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思考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旅游者安全意识和旅游景区安全建设两方面对吉林省长白山景区的游览安全进行研究,旨在完善长白山景区的游览安全管理,提高景区吸引力。

一、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问题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吉林省旅游“第一名片”的长白山,对于景区游览安全的建设已有一定的成效,如景区内部交通所选取的交通工具、配备的司机,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等,为良好旅游安全环境的建立提供了有效保障。但由于长白山地质地貌独特,又极易受天气影响,景区内仍存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等诸多安全隐患。景区内长期存在又不可预知难以阻止的安全隐患有火山爆发和泥石流;长期存在又可以预知可以避免的有雷击、大风威胁、温泉烫伤、动植物侵袭、设施安全、火灾、人员走失、区内交通等。

1.长白山火山具有潜在喷发危险。长白山景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活动带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在珲春地区形成了一条大致南北走向的深震带,震源都在500km以上[2]。长白山火山地震频繁,2004年发生0级以上地震500余次。长白山火山爆发属于随机事件,一旦爆发,将会对旅游业及游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泥石流。长白山属于泥石流灾害频发区域,景区内丰富的物质来源、高陡的地形和充足的降水构成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3]。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天池、长白瀑布到温泉一带。

3.雷击事件。强对流天气是长白山景区夏季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雷雨大风等现象,致使房屋倒塌,树木摧毁,电信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如1999年6月28日长白山景区产生的雷电,击伤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实习学生30多人[4]。

4.大风威胁。景区大风经常会将游人的衣帽、包裹、雨伞等物品刮入山谷、天池等地,在人们拾取物品时极易造成人身伤亡。

5.温泉烫伤。地热资源是长白山景区独特的景观,景区内分布着几十处温泉,温度大多为60℃ ~70℃以上,最高可达83℃,因游客好奇也较易发生被烫伤的事故[5]。

6.动植物侵袭。游客有被毒蛇咬伤、马蜂或草耙子(褐飞虱)蜇伤,误食山野菜、毒蘑菇等中毒的潜在安全威胁。

7.设施安全。长白山景区内许多区域山石风化现象明显,石块坍塌、跌落,常有砸伤游客事故发生。

8.火灾。长白山景区属林区,多山地,山谷风盛行,一旦着火,林火极易蔓延。在我国,99%的林火起因于人为火源。

9.人员走失。北坡地下森林和西坡锦江大峡谷地区曾发生人员走失的事故,东北某院科研人员进入白山西坡锦江大峡谷迷失方向达四天之久,后经找寻才获救。

10.区内交通。长白山景区从山脚到山顶平台处的盘山公路极为崎岖,一直是区内交通事故的多发区,现在景区采取区内专车统一运送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但仍存在车速快、车距小等旅游者极为担忧的安全隐患。

二、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认知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景区管理者与游客对游览安全的认知情况,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搜集到景区从业人员和游客对游览安全问题认识与关注的相关资料。

1.景区管理者安全认知。针对景区管理者的调查采用问卷发放和访谈记录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达90%。访谈的对象为景区一线从业人员,主要考察他们的从业经验与安全认知。

(1)对游览安全宣传方式的认知。在被试者中,26.4%的人从业一年或一年以下,23.5%的人从业两年,38.7%的人从业三年,11.4%的人从业四年或四年以上。被试者中,25.2%认为最有效的宣传游览安全方式是宣传单、宣传册,9.7%的人认为是巨大的警示标语,15.3%的人认为是景区广播,37.5%的人认为是导游提醒,剩余12.3%的人同时选择了后三项。对从业时间和最有效宣传方式的综合交叉分析显示,从业时间越长的管理人员越倾向于认为宣传单和宣传册的宣传方式最有效,而从业时间较短的管理人员则倾向于认为导游提醒的宣传方式。

(2)对景区危险地段、管理漏洞地段的认知。长白山景区最危险地段,22.4%的被试者认为是天文峰青石峰观景处,10.5%的人认为是池北景区公路险桥段守,49.1%的人认为是池北登天池长廊段,18%的人认为是天池观景台处。发生安全事故最多地段,16.3%的被试者认为是天文峰青石峰观景处,63.9%的人认为是池北登天池长廊段,19.8%的人认为是天池观景台处。存在管理漏洞地段,18.4%的被试者认为是池北地下森林的洞天瀑布,21.8%的人认为是池北天池公路黑风口段,44.7%的人认为是池北登天池长廊段,15.1%的人认为是天池观景台处。

(3)对游览安全事故原因的认知。对于景区游览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81.9%的被试者认为是游客自我安全意识不高,2.6%的人认为是景区人员管理不到位,9.7%的人认为是基础设施差、救护系统不健全,5.8%的人认为是自然灾害。

(4)对景区安全保障措施的认知。97.8%的被试者认为在危险的位置有定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提示,并且淡季人员少,旺季人员多。对于高危地段的安全设施的安检及维护,14.1%的被试者认为在旅游高峰期后检查维护,35.9%的人认为在旅游高峰期前检查维护,16.3的人认为每半年检查维护,33.7%的人认为每月检查维护。对于景区医疗站、消防所等安全应急站的分布,18.6%的被试者认为安全应急站很少,而且都集中在山下,4.8%的人认为应急站较多,但分布较密集,只在山脚下,43.7%的人认为站点在山下,但相关人员分布在途中,32.9%的人认为布局较分散,景区内各主要景点都有。

2.旅游者安全认知。针对景区游客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达88%。此外,还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随机访问,获得部分资料。

(1)对出行准备的认知。景区游客的调查结果是:在出行准备方面,54.8%的被试者会带雨伞、61.9%的人带雨衣、21.4%的人带防滑鞋、57.1%的人给手机充满电、没有人准备自救工具。可见旅游者对景区的游览安全较为放心,认为没有自救的必要。

(2)对游览安全隐患的认知。46.7%的被试者没有导游的联系方式。33.3%的被试者选择在自己熟悉的路段自己走,然后再回团队。当贵重物品掉落山底时,4.8%的被试者会自己直接下去冒险取,只有45.2%被试者会采取积极有效安全的方式,如找景区管理部门协助取回。31.4%的被试者在山脚下行走时认为只要有路就走,不考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问题。16.7%的被试者认为景区内的提示牌字体小,不能引起注意。当旅游者发现即将进行的活动存在安全隐患时,14.9%的被试者仍然进行,13.7%的人不进行,也不提醒其他人,39.1%的人不进行并提醒其他人,只有32.3%的人向导游反映情况,合理解决。发生突发游览安全事故后,28.6%的人的被试因太过害怕而不知怎么做,40.4%的人原地求救,31%的人拨打景区管理服务电话求救,但是几乎没有人记录过景区的管理和急救服务电话。

(3)对景区游览安全事故原因的认知。对于景区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45.3%的被试者认为是游客自身安全意识不强,26.2%的人认为是景区管理不到位、基础措施差,6.7%的人认为是维护系统不健全,9.5%的人认为是自然灾害。

(4)旅游者安全认知的途径。在对自身安全意识打分(满分5分)时,16.7%的被试者选择0分,4.8%的人选择1分,7.1%的人选择2分,9.5%的人选择3分,50%的人选择4分,11.9%的人选择5分。对于旅游安全知识的来源,26.2%的被试者是通过学校或社区的安全教育、培训,16.7%的人通过电视广播,19%的人通过书报杂志,26.2%的人通过网络,11.9%的人通过安全专题、教育讲座,35.7%的人通过导游或景区工作人员,23.8%的人通过亲身体验、总结的经验,4.8%的人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对安全意识自评和获取知识途径的交叉分析得知,安全意识自评越高的旅游者越倾向于通过导游和网络获取安全知识。

三、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事故发生原因

根据景区管理者和旅游者对景区游览安全的认知,同时结合景区存在的实际安全问题,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旅游者安全意识薄弱。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容易随着对风景的欣赏而转移、游兴的增高而减弱。经常刻意追求危险刺激,冒险为了照相而跨越警戒绳,对危险的预知性差。即使能预见危险也存有侥幸心理,对警示牌不予重视。过度依赖旅游保险,放松了自身的安全警惕意识。

2.景区的危险地段和项目对安全造成威胁。景区的部分地段地势险要,天池顶处悬崖峭壁最易发生跌落事件。池北登天池的长廊段,地势倾斜,沙石阶梯,容易滑落;黑风口风大崖陡,也是事故多发地。

3.管理失误加剧景区不安全状况。景区内防护设施的不完善或疏于管理诱使游客越过安全限定范围,处于危险境地;医疗站、急救站设置不太合理;部分景点管理人员缺少而且不够负责;此外,旅游者与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的沟通不畅,也增加了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长白山景区游览安全对策

1.增强旅游安全隐患意识。加强安全双向宣传,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双方面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救和救援能力。一方面,让旅游产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安全对旅游业的重要性,积极维护安全防护和监护设施,运行安全监护和救援系统,定期参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救援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的反复提醒和监督,景区网站发布安全提示、出行准备、避免方式和自救方法,以及各级旅游行政官方网站发布旅游预警信息等各种媒介的宣传,来提高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

2.加强管理人员和旅游者之间的沟通。当旅游者遇到困难时,管理人员要主动提供帮助,在全面了解突发情况后,调配相关设施和人员,安全合理地解决问题。对于旅游者,通过发放传单和导游人员的友情提示,希望旅游者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理解并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

3.完善旅游安全保护设施。在旅游活动中,完善的安全保护设施必不可少,景区内部分景点应加设防护设施。景区内放置的警示牌上应加注英文、日文、韩文、俄文等多种语言进行安全提示以提醒自助游的外国旅游者,并加注景区紧急电话。此外,由于长白山地区天气瞬息万变,所以景区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景区各景点进行具体的量化测试,在超出安全限值时,要停止继续接待游人,并且及时启动预案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

4.建立景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当景区发生安全事故时,及时有效的救援将成为游客人身安全和景区隐患排除的有效保障。对景区内高风险区域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及疏散避难对策。在自然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应提供简单有效的救生防护设施,并定期组织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救援演习,熟悉救援程序,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及技能要领,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1]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 http://www.cnta.gov.cn.

[2]杨清福,刘若新,等.长白山天池火山减灾对策初探[J].地震研究,2003,26(2):183-189

[3]孙平,王钢城,等.长白山旅游区泥石流灾害研究[J].世界地质,2002,21(2):167-170.

[4]佟守正,王琦,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山地学报,2002,20(增刊):133-138.

F59

A

1007-4937(2012)02-0084-03

2011-12-20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2-202208338);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孟爱云(1976-),女,山西定襄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旅游合作、旅游规划等研究。

〔责任编辑:姜新旸〕

猜你喜欢

天池被试者长白山
今夜的天池
黄天池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探秘天池
天池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