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2012-04-12袁银传马晓玲
袁银传,马晓玲
(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2.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袁银传1,马晓玲2
(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2.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社会制度和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举什么旗)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什么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旗帜是一个总体概念,旗帜包括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基本方面。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方向就是走什么道路和确立什么社会制度的问题,形象就是坚持什么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方向和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理论体系,深刻揭示和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彻底解构了“西方中心论”构建的话语体系。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欧洲的崛起只是短暂的瞬间,欧洲文明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普遍形式,更不是唯一形式。可是一些西方学者却将其披上理论的外衣并且加以教条化,将西方文明解释成为人类文明的模板或典范,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道路视为人类文明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的“典范”或者“样板”,将西方价值“建构”成为人类文明的所谓“普世价值”。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到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秉承欧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最终归宿的“话语逻辑”。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精神是以民族精神的形式实现其自由的历史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就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从东方各国(只是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到希腊罗马(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再到日耳曼(知道“一切人是自由的”),而日耳曼世界的最高阶段是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国家,这是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顶峰。弗朗西斯·福山更是妄加断言:“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1]P1并且预言:“资本主义朝着一个普世的方向发展。”[1]P5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将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联系起来,又把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社会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把儒家文化与中国的落后联系起来,成为解释现代化的所谓“比较经典”的范式性理论。就连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崛起,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中也被解释成为是所谓日本“脱亚入欧”、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使然。这种理论解释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国家的优越感和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同时也打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社会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事实证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道路,取得了发展的巨大成功。而一些选择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依附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畸形,社会政治动荡,并且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就是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典范”的美国和“老巢”的欧洲,自2008年以来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引发实体领域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的质疑。而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英国左翼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就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并且成为畅销书。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的崛起,“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也有所反省和醒悟,他在2009年接受日本《中央公论》杂志采访时也低头承认:“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2]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既没有走被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的老路,也没有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更没有走苏联东欧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历史终结论”,雄辩地证明: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世界是完全可能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后发”国家选择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以下三个方面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乌托邦式的幻想,克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弊端,体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习惯上称作“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在所有制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等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巨大的优越性,为苏联积累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且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西方公正的学者和媒体也高度评价。例如,美国著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斯大林时代》一书中就曾指出:在斯大林时代,工业化代价尽管很大,“然而,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迅速、这样伟大的进展。”[3]P38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在总结斯大林毕生活动时也曾经指出: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4]P225
但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这种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凸显。主要弊端是:经济上,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过分集中的、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造成了经济运行机制的日趋僵化;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政治上,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领导人,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法治不健全;没有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情况比较普遍;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思想文化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甚至政治斗争处理思想和学术问题,甚至将领袖的言论作为裁判真理的标准。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摈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反对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条化、僵死化,反对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普遍模式或者样板,同时也反对将自己的经验和道路“普遍化”、“模式化”,反对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模式”。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5]P292“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5]P2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强调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准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时空环境而选择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就给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谓一脉相承性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都具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解释力和感召力。它坚持理论的开放性,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积累了十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关键,科学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理论前提,正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并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根本价值方向,善于吸收中外一切思想文化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批判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思想保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党的集体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主体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法宝,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充分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同或类似,而资本主义世界至今不能解决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反而使差距越拉越大。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影响。如果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P2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意义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努力追寻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作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饶的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等各种救国方案,都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和中国人民不甘心屈服帝国主义列强奴役和封建主义统治压迫的顽强的抗争精神,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和中国人民对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努力寻找。
然而,历史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和改良主义方案,农民小生产者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改方案和宪政纲领,以及其他种种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团结和带领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文化大革命”之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排除了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
[1]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终结论[M].黄胜强等译.上海:远方出版社,1998.
[2]高擎真理的火把——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11-12-02.
[3][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4][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让历史审判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
A
1004-3160(2012)02-0031-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逻辑结构研究》[编号:10BKS017]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整体研究与比较视域》[编号:NCET-10-06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1-10-28
1.袁银传,男,湖北云梦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2.马晓玲,女,广东潮州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责任编辑:黄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