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域下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以遵义市红色旅游为例
2012-04-12宋小红
宋小红 于 炎
(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阳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贵州贵阳550001)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遵义市红色旅游为例,从人力资本的视域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析。
一、红色旅游人力资本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于劳动者身体内部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及其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资本资源实质上是劳动主体的延伸。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力的取得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是以较大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的资本,其核心是提高人的质量。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都是以人为基础,研究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这是两者一致的方面。但二者又相互区别,人力资源更多立足于人的现有状况来挖掘潜力,而人力资本则更偏重人的可持续发展,重视通过教育、培训、激励等多种“投资”手段来提高人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人力资本的分析,与此对应,我们认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红色旅游人力投资而体现在相关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具体讲,红色旅游人力资本包括体现在红色旅游核心景区直接从事接待、讲解、管理等人员身上的服务态度意识、专业知识、组织性等素质,以及红色旅游教育科研机构的相关人员的教育能力、科研素质等。同时还包括构成红色旅游景区周边人文环境之人群的相应素质,这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可忽视。因为“红色旅游产品是很具有渲染力和亲和力的,它承载……革命精神”[1],而无论何种精神都是扎根于当地群众,是对当地良好民风的提炼与升华。红色旅游人力资本的开发取决于对其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关管理体制、教育科研的发展水平等。红色旅游人力资本的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遵义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本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为充分了解我国红色旅游人力资本的开发现状,笔者对遵义市具有典型意义的红色旅游地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观景区、红军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等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09份,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87%,有效率为91.87%。抽样结果显示,红色旅游人力资本开发现状如下。
(一)从业人员开发现状分析
1.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遵义市红色旅游地大多处于老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本地人才培养有限,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且极易流失,当地景区员工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学历较低。调查显示,在遵义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从业人员中,员工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特别是一线接待人员年轻化趋势更为突出,25岁以下员工高达52.6%;26~35岁员工占37.5%。本地户籍的员工高达82.29%;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占61.05%;硕士研究生仅为1.05%。旅游专业出身的员工22.22%;外语专业毕业的员工仅3.7%;其他专业占52.91%。
2.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遵义市红色旅游62.2%的从业人员月均收入在1800元以下,50%的员工认为当前工资与实际业绩相比要偏低;28.95%的员工认为两者比较匹配;18.42%认为工资太低;43.75%的员工期望单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而目前员工对景区在节假日、劳保、医疗、日常福利及对其子女、亲属关怀方面,有46.03%比较满意;30.69%不太满意;很满意的只占8.99%;很不满意的占14.29%。39.48%的员工认为单位的薪酬体系不太能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49.47%的员工认为薪酬体系一般。这些数据表明,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薪酬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和提高。
3.红色旅游景区考核机制不完善。红色景区绩效考核有失公平,招聘的市场化程度低,编制员工和合同员工流动率两极分化严重。调研过程中发现:全市60.53%的红色景区员工认为单位的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估制度的公平合理性一般;13.16%的认为不够公平、合理;7.89%的认为景区内部的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估制度是无效且不公平合理的。在被调查的红色景区员工中,约24.19%是通过员工推荐进入单位的,人才市场招聘占9.69%,互联网占3.23%,可见景区员工的招聘市场化程度低。通过访谈了解到,红色景区编制员工的流动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合同员工转为编制员工的机会极小,这一方面造成了景区中高层缺乏新鲜血液,竞争意识淡薄,吃财政饭思想严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合同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的动力,一旦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红色旅游教育科研开发现状分析
1.旅游专业教育人员数量供需不平衡。遵义市红色旅游缺乏主要技术人才、市场策划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在对全市红色旅游人才需求调查中,34.38%的员工认为红色旅游缺乏技术人才;27.08%的人认为缺乏市场策划人才;26.04%的人认为缺乏高层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截至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高等、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3所,其中完全的旅游学校只有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3856人,只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1所,共计1500余人,师生比约为1∶22,低于国家标准1∶12的师生比例。此外,全市共有旅游培训中心8所,每年培养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共计4000余人,师生比约为1∶24。由此可见,旅游专业教师数量在供需上不平衡。
2.旅游专业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目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市旅游院校教师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属“半路出家”,即从其他专业“转行”或没有行业背景、没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半路出家的教师自身旅游专业知识不扎实,更别提深层次的研究。此外,由于旅游教师供不应求,入职门槛过低,旅游师资队中有一批学历偏低的教师,他们不懂科研的基本方法,即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也难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红色旅游相关管理体制的开发现状分析
1.红色旅游内部人员管理欠完善。由于区域红色旅游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人才流动显得无序和盲目。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省内、省际间争夺客源和市场的竞争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用更高的物质待遇和发展空间来吸引人才,人才流动频率明显加快。因此,从遵义市红色旅游景区人才流动方向上来说,总体上属于流出区,这制约着遵义市红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外围人群管理不力。红色旅游景点外围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形成依赖外围人群的管理与开发,这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遵义市政府对红色旅游外围人群管理不力,缺乏强有力的管理。遵义市各地红色旅游外围人群处于无组织状态,其群集效应无法发挥,致使人力资源浪费。如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周围的饭店宾馆、旅游商店处于杂乱无章状态,一部分经营者抱着“游客是过客”的思想,做一次性买卖,这对遵义市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积极整合开发人力资本,实现我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调整薪酬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制,是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根据不同的层级、不同职位对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对红色景区基层工作人员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与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紧缺或稀缺的特殊人才,如规划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采用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以此来拓宽红色景区人才的招聘渠道。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坚决贯彻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加强红色旅游企业与院校的联系合作,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而红色旅游乡土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要注重培养既熟悉红色旅游业务又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乡土人才,这是红色旅游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保障教育、管理人才的延续性,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纵向管理、研究内容上实行横向协作的模式,以各级立项科研课题为龙头,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增强红色旅游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以科研推动教学,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增强红色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组织教师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全国性的红色旅游学术活动,通过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前沿视野的红色旅游教育管理人才。“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有效整合了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红色旅游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是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2]
(三)加强景点所在地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性,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基层组织建设内容包括完善组织结构,加强领导素质教育,建立红色旅游景点与基层组织互信机制等,这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致富观,是最直接也最长效的方法。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红色旅游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存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身为革命圣地人的自豪感、责任感等,通过提高他们的参与力度来推动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冯淑华.红色旅游的价值与本体回归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 卢丽刚,时玉柱.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红色旅游的发展[J].求实,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