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缺失与补位

2012-04-12张士昌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服务业子女养老

常 振 张士昌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占全球老龄人口的1/5,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1]。截至2009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据专家比较保守的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老年人就会增加到2亿人,到2027年就会增加到3亿人,到2043年就会增加到4亿人。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更加严重。据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285万,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已达到8557万,占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2]。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面对农村如此严重的老龄化形势,又加上农村青壮年人口日益向城市流动,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也日趋严峻,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迫在眉睫。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一)生活照料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外出打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09年的2.11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农村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这些老年人不仅自己生活无人照料,还要帮助子女照顾他们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极为艰难。农村老年人不可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样到了退休年龄就可以安享晚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基本上只要有劳动能力,都是活到老忙到老。特别是当前子女大都外出打工,留下土地无人耕种,国家又不允许土地抛荒,这些在家的老年人都必须要下地干体力活,身体负担很重。还有一些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照料,有些子女被迫在家照料老人,但也有些子女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周围亲戚朋友或邻里照顾,甚至交给留守在家的儿童照顾。老人生活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很差。据2005年人口调查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数据推算,我国农村65岁以上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约有2087万人,同样,75岁和80岁以上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约有1154万和637万[3]。面对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单靠家庭养老是不能解决的,急切需要社会养老服务的介入。

(二)经济收入方面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土地收益,二是子女供给。就土地收益而言,虽然目前我国已取消了农业税,并给予种地的农民一定的粮农补贴,但土地的收益仍然很低。如果再遇上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农村老年人单靠土地维持生计非常艰难。传统的孝道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养儿防老”已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基本观念。子女一般都会适当地给老人一些钱贴补生活,但大多数子女经济也不宽裕,能给予老年人的补贴也很有限。我国新农保刚开始试点,只有一小部分老年人已享受到,还没有惠及大多数老年人。因此,农村老年人总体经济收入很低,尤其是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经济收入低下,又加上农村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比较朴实,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平时能省就省。买的衣服能穿多久就穿多久,吃的方面主要依靠自己家里种的粮食和蔬菜。生活简单,物质相对比较贫乏。

(三)精神慰藉方面

我国农村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家里从事劳动,平时除了看看电视,打打扑克,和邻居聊聊天,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老年人最大的精神安慰就是家庭,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带带孩子,做做家务,看到子孙们能够健康成长,他们感觉到很满足,很幸福。但是随着子女外出打工的增多,他们这点心愿也很难满足。有些子女外出打工连过年也不愿回家,只是偶尔的往家里打个电话,这让老年人感觉到很失落,也很寂寞。如果老伴过早的离开人世,他们会感到更加的孤独和伤感,有些对生活甚至会失去信心。在这情况下,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老年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4]。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四)医疗保健方面

“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中国老百姓的一大难题,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进行解决,但目前成效仍不太显著。在农村,这一问题尤为严重。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分割,优势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一些乡镇卫生院和诊所医疗条件很差,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看病的需要。当他们遇到稍微严重的疾病时,不得不到离家很远的城市医院看病,这对于那些长期呆在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尤其不便。由于经济收入不高,又加上医药费昂贵,导致他们根本看不起病。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由于报销比例低,又加上医药管理存在漏洞,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年人有小病就拖,只有患了大病才去医院,而且子女大都不在家,看病成了他们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养老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无人照料、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单一、看病难,等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这些问题会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单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介入。可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的情况来看,除了少量的养老机构以外,其他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业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与社会化养老层次低并存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但随着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的增多,很多子女无法照顾老人,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步弱化,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方式理应发展起来[5]138-145。但从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我国社会化养老层次偏低,发展缓慢。只有少量的养老机构,养老产品缺乏,养老服务提供较少,而且很不专业。如部分敬老院没有专业人士,只是聘请一些农村闲散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吃住问题,老年人最需要的长期护理问题却难以解决。

(二)养老服务种类单一与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并存

目前,在我国农村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只有少量的养老机构和养老产品以及一些基层医疗服务,精神娱乐服务、临时照料服务、长期护理服务以及临终关怀等少有提供。而与此相对应的老年人消费能力很低,一方面受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在生活上能省则省,不愿意多花钱。他们很少为自己着想,更多的是想为子女节省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无法获得可靠的经济收入,大部分依靠子女供养,而有些子女经济也不宽裕,能给予老人的较少。还有一个方面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有些地方还没有养老保险,即使有养老保险的待遇也很低,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老年人的购买力较低[6]。

(三)政府资金跟不上与民间资本难引进并存

我国政府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包括财政投入、税收减免等,但总体来看,政府的资金投入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有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又加上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不够重视,导致某些地方养老服务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许多民间资本也看好农村养老服务业这个市场,但由于政府政策不明确,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这些资金不愿进入。因此,急需要政府正确引导,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四)专业人士缺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留不住并存

我国目前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较少,又加上从事这一工作需要勤劳和耐心,养老服务专业人士在我国紧缺,城市都供不应求,在农村更是缺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多,但大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从事养老服务业。主要原因可能是收入较低,而且工作难做,大部分人都缺乏耐心。如何充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这一行业,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是当前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五)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与老人入住难并存

我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家庭养老,大约只有6.2%的“五保”老人由集体供养,有的在家自养,还有一小部分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286个,床位208.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173万人。这些养老机构大多由政府出资兴办,主要以收住“五保”老人为主,而且一般不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生活设施简单,服务条件差,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根本谈不上护理、保健和康复,只管吃住。结果,一部分想住的住不了,还有一部分能住的不愿住。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养老机构的需求很大,特别是管理规范,环境好,服务周到,收费又合理的养老机构更是缺乏。

三、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如此缓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转变

我国家庭养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农村,“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中,有了儿子养老就有了保障。不仅可以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还可照料他们,为他们送终。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功能也在逐渐减弱,社会化养老也随之产生。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害怕被别人耻笑。一些老年人也不愿离开家庭,既不适应那种养老方式,也不愿为子女多浪费钱。从而导致一方面老年人在家无人照顾,另一方面养老院又住不满的尴尬局面。

(二)获利空间有限,私人企业参与少

目前,投资养老服务业,私人企业参与较少,大都处于观望状态。一是养老服务业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大多企业都愿意把资本投入到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的行业,这样不仅见效快,而且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二是收益低,风险大。养老服务业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但由于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他们受消费观念和购买力的影响,消费能力很低。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不愿意把钱花在购买养老服务上,因而企业的利润空间很有限,投资的风险也很大。三是市场不规范,手续难办。有些企业盲目上马,结果导致“难产”。

(三)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跟不上

自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后,1997年民政部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改委等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足以说明中央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很缓慢。尤其在农村,几乎看不到有多大的进展。这跟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跟不上,政策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想办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立老年养老服务市场,加强宏观管理等,老年服务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四)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提供养老服务能力有限

在我国农村基层,乡(镇)村两级组织经济来源非常有限。在发达地区的农村还好些,他们有乡镇企业或村办集体企业,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来支持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乡镇企业很少,集体经济也是一片空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连它们的日常开支也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更不要说拿钱来发展养老服务业了。另外,在农村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仅仅由一些人员代管。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基本上不存在,只是临时招聘一些人员提供服务。

当然,阻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还很多,比如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监督、立法滞后,等等。

四、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面对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经济发展水平低、流动人口多的现状,如何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针对目前这一状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

摆在当前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据调查显示,75%的农村老年人都不愿到养老院养老。另外,居家养老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受当地人力、财力的影响,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让更多老年人都到养老机构去养老。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如何提供呢?这就需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护理、看病陪护、健康咨询、饮食、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服务。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照顾、“五保”户及其自己选择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当地的情况可以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二)政府积极引导,开拓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政府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时要正确定位,既不能管的过多,管的过细,又要加强引导,规范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一是要多方筹集资金,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村养老服务具有特殊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提供。比如一些公共设施需要政府投资建设,一些由政府供养的老年人需要政府为他们购买服务等。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比如可以在为他们划拨土地、减免税收、提供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够在提供服务时也能获得正常的收益。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宣传让农村老年人认识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作用和意义,转变消费观念,积极购买所需的养老服务。也可以让他们的子女愿意出钱为他们的父母购买养老服务,这样他们既可以尽到孝心,又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四是制定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现在养老服务市场很混乱,欺骗老年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使老年人能够购买到优质的服务,必须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让老年人放心。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服务。如今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实行了新农合制度,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数达到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参合率为94%。2009年度筹资总额达944.4亿元,人均筹资113.4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922.9亿元;补偿支出受益7.6亿人次[7]。目前,我国新农保也在许多地方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320个县(市、区、旗)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500万左右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领到了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有了制度性保障。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7]。新农合、新农保制度的实施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特别是给农村老年人带来很多好处。但由于社会保障的水平很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医疗方面的难题。

(四)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吸引返乡农民工就业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要考虑构建以县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家庭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收入低,思想观念落后,又加上养老服务资源较少,不可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样可以自由选择养老服务。这就需要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管理,整合资源。县级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负责资金的调配,养老服务提供者资质的审查,收费标准的制定等。乡级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负责网点的设立,人员的培训,服务的监督等。村级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为本村老年人提供实际的养老服务。另外,还可以考虑和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联合,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发展养老服务业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中身体素质比较好,能吃苦耐劳的人员。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担当起农村老年人护理工作的重任。

(五)建立老年服务信息平台,有效利用资源

为了有效地利用养老服务资源,可以考虑以县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全县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老年人以及医疗机构的信息输入系统。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建立电子档案,随时记录老年人的有关信息,进行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县的养老服务机构、资源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发展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业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充分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真正把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位农村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

[1] 储平平.对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12).

[2] 储平平.农村老年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8,(16).

[3] 杨团.农村养老服务业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J].社会福利,2009,(8).

[4] 张国初.关怀老年人精神健康[J].经济专论,2008,(2).

[5]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2).

[6] 戴卫东.老有所养:中国农村的急切呼唤[J].学习月刊,2006,(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老龄网,http/www.laoling.com/xinwen/guonei/2010-07-14/2039.htm1.

猜你喜欢

服务业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