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死亡——星新一微型小说《殉教》之主题探究

2012-04-12李晓梅

关键词:机器文学人类

李晓梅,任 希



科学与死亡——星新一微型小说《殉教》之主题探究

李晓梅,任 希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科学文明的发展,消除了人们对许多未知事物的恐惧。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跃带来的副作用也越发凸显,有时甚至会把人们导向死亡和毁灭的境地。在日本学界尚未给予明确评价的“日本微型小说之神”星新一的文学创作,短小隽永,质朴易读,充满奇思妙想;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剖析,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所描绘事物的本质。通过具体分析微型小说《殉教》的主题表现方法,阐释星新一文学关注及忧虑人类未来命运的一贯性创作思想。

星新一;微型小说;《殉教》;科学;宗教

星新一(1926—1997年)是日本当代小说家、SF(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说)作家,同时也是二战后日本微型小说(掌编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高产和高质的创作,于1983年(昭和58年)突破了发表 1000篇微型小说的记录,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神”。

关于微型小说的特征及其由来,石川乔司曾经有过论述,总结起来有三点:1)微型小说是short short story的略称,直译为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说。400字一页的稿纸,字数一般控制在10页以内。新颖的构思,完整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一般被作为微型小说的三大要素。2)微型小说起源于伊索寓言等民间故事,最早以带有插图的形式刊登在1930年美国的杂志上,此后作为消遣读物开始流行。海外作家中,以契诃夫、莫泊桑、萨基、欧亨利的作品最为有名。3)日本国内,战前就有冈田三郎提倡“小品”(コント)的传统,以及纯文学领域以川端康成的“掌之小说”(掌の小説)为代表的一大批杰作的诞生;战后,星新一、都筑道夫等作家的积极参与,使得微型小说的题材渐渐集中于SF与推理悬疑的衍生物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换句话说,充满了奇妙的构思和推理,出人意表、层次多变的内容,和对宇宙以及人类未来社会的背景描写等微型小说的特征,也同样是星新一作品的特征。星新一的SF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巧妙地将幻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因此,1968年,他凭借短篇小说集《妄想银行》(『妄想银行』),获得了第2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98年,获得第19届日本SF大奖特别奖。哲理与寓意并重的创作风格,更使得星新一获得了“当代伊索”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也被称为“大人的童话”。现在,星新一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尽管如此,长久以来日本学界对星新一文学价值的评论仍褒贬不一。最相叶月曾提到,在星新一的作品刚刚问世之时,“那种东西哪是文学”“人物描写太稀薄”等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仔细想来,在纯文学占绝对优势的当代日本文坛,紧接着被边缘化的大众小说、SF小说之后诞生的一种新兴题材——星新一的微型小说,在研究价值方面得不到认可也不在情理之中。正因如此,学界对星新一文学的研究也屈指可数。就连围绕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无研究价值而进行的讨论,至今为止都寥寥无几。

与此相对的,是对星新一作品的高度赞扬声。譬如,评论家浅羽通明指出,星新一作品中有一种“对人性劣根性的普遍性批判”,这种“批判”不论哪个时代都适用。再如,与小松左京、星新一合称为“SF御三家”的筒井康隆评价道:“禁欲主义下的自我约束,对人的深层次理解,深不可测的包容力和多元化的表象,都赋予了星新一文学一种透明感。”同时,筒井还对学界难以界定和评价星新一文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传统的小说中所包含的怨恨和窥视情节,与现代紧密结合的世俗感和攻击性,往往能让大多数日本人乐在其中。但是,像星新一的作品,一旦这些元素没有显露出来,日本的评论家就变得难以界定,有时候甚至偏离了要害。”

可见,这里的关键词是“透明感”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星新一文学作品里存在一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可能发生的,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通问题。那么,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两人对此的观点只停留在“对人的深层次理解”等的概述上,并没有对星新一文学主题思想进行具体的、透彻的分析和评述。基于这样的着眼点,笔者锁定星新一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1960—1969年),选取其中的一篇作品《殉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殉教》主题特征的分析,阐释星新一文学一脉相承的“透明感”和“普遍性批判”的具体内涵及其主题意义。

一、机器:科学文明破坏力的象征

《殉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怀着对亡妻的思念,一位科学家努力钻研,终于发明出与死后世界能够进行通信的机器。科学家从亡妻的口中得知,死后世界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乐园,他决定将这个重大发现公之于众。发表会当天,科学家在众人的面前透过机器呼唤来妻子并与之对话后,喝下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毒药。紧接着,马上透过机器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向众人证明了妻子的话。闻讯赶来的警察和医生在与这位死后的科学家通过机器对话的过程中,也终于相信了那个死后世界的存在,选择了自杀。以此为开端,随着目击者的增多,这个神奇的机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人们纷纷从全国,甚至全世界赶来,呼唤出自己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向他们确认完死后世界的样子之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自杀。这样大规模的自杀行为使得城市变为一片废墟。此时,一个开着推土机在街上收拾尸体的男人出现了。很快,他遇到了一个同他一样是“幸存者”的女人。在交谈中,说起对方为什么没有自杀的原因,他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大概天生就缺乏相信什么的能力吧”,“以后的世界就由我们这些不信宗教,不信科学,不信人,不信自己,也不信死的同伴们去创造了”。小说随着男人的话戛然而止。

想要把握《殉教》中包含的寓意和作者的意图,就必须先搞清楚这个机器的真正含义。机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向世人证明了死后世界的存在,并且随之克服了人类最大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中,关于死后的世界,科学家这样说道:“比之前想象的棒多了。我从未想过会这么惬意。解脱了之后第一次发现原来肉体是那么沉重的东西。就好像刚刚入春,脱掉冬天厚厚的外套,吹着口哨在原野上漫步的感觉一样。本来这是多么遥不可及的生活啊。”

在其他死去的人口中,死后的世界也正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乌托邦”。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是一个能无条件享受快乐的新世界。人们对它的存在坚信不疑,渐渐意识到死并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通往那个美好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人们纷纷选择了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的开端,特意交代了机器的来历。这台机器出自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人员之手,它是一项技术发明,是最新科技的结晶,是刻苦钻研的成果,不是用魔法凭空杜撰出来的。当然,为了小说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这样的交代无可厚非。但笔者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别有用意的。前面也提到,科学元素的运用是星新一微型小说的特点之一,但与此同时,以科幻题材反映现实问题也是其一大特点。以此为背景,笔者认为,《殉教》中一边赋予人们美好的“乌托邦”憧憬,一边把人们导向死亡世界的机器,其实是科学文明的一种形象的比喻。科学文明的发展,一方面消除了人们曾经对许多未知事物的恐惧,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越快,其副作用也越发凸显,有时甚至会把人们导向死亡和毁灭。这与《殉教》中机器的形象不谋而合。《殉教》中,以大规模的自杀行为这一描写来看,作者的侧重点显然是放在机器带来的破坏力上。因此,与其说机器是科学文明的象征,不如说机器是科学文明所彰显的破坏力的象征。

二、机器的破坏力与人们的自杀行为

机器所代表的科学文明的破坏力,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对物质文明的破坏。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兼文学评论家正宗百鸟,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这样写到:“人生的存续是是非善恶存续的前提。几颗氢弹就把人类全部毁灭的话,连谈论的余地都没有了。人类能继续生存,政治、道德、文化、甚至爱情才能有价值。在氢弹面前,所有这一切都变成了镜中之月。”氢弹是最先端科技的结晶,同时也是极其恐怖的武器。一旦破坏力被诱发,人类瞬间就会被毁灭,社会和文明也将不复存在。《殉教》中也有这样的武器。它化身为机器,教化般地促使人们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所描写的,由机器引发的自杀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扩大化,都是在暗示科学的破坏力。

其次,科学文明的发展会带来精神文明的毁坏。仍然以氢弹为例,1954年6月,安部公房在《死之烬》(『死の灰』)这篇散文中,指出氢弹是一种“心理兵器”。他说:“氢弹这玩意,就好像梅杜莎的头一样,有一种看一眼就让人魂飞魄散的魔力。也就是说,氢弹不仅仅会毁坏房子、工厂甚至人类的身体,它还会破坏人们的‘心’。在巨大的不安面前,人的心里会生出抵抗来;而在无法面对的不安面前,人们只能想到放弃。友人选择慢性自杀,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绝望心境吧。”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殉教》中。作为“心理兵器”的机器,在小说中是如何发挥其破坏力的呢?以下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本应满足人们等待欲的一阵阵热潮蜂拥而至,但不久便会被世人所厌倦,不知不觉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至今为止,这样的事一直重复上演。

这段话描写的,是机器发表会开始之前人们焦急等待的画面。紧接着,作者又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然而,人们也绝没有因为这样而对新流行的出现显出丝毫的麻木,相反,他们相信有一天一定会有更新,更有冲击力的浪潮出现。甚至,他们把这种期待当做人生的意义,为了它甘愿一天一天等下去。

在《殉教》的世界中,人们已经陷入了“追赶潮流——厌倦潮流——追赶更刺激的潮流”的恶性循环之中。关于“潮流”,安部公房在《氢弹与人》(『水爆と人間』)这篇散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总是会被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抓住本质,需要专注的思考,但如果放弃了这份专注的努力,就一定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按照安部的话来看《殉教》中“潮流”的出现便不难理解。人们追赶“潮流”,正是被眼前的现象迷惑了的结果。科学凭借着压倒性的优势,让人们的心为之沉醉的同时,也往往让人们对眼前的现象失去本质的、理性的思考。机器的出现引起了潮流,并让大多数人都加入到了信仰科学的潮流之中。

这带来了可怕的后果。“不论是谁,比起抽象的宗教,都更愿意相信科学,相信熟人的话,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人们对宗教的敬畏之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的盲信。科学俨然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宗教是一种对自然、宇宙的朴素的敬畏观,本是为了满足心灵中靠物质满足不了的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不论物质世界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也不可能用物质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洞。科学不能成为信仰的代替物,否则,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殉教》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种对新宗教的狂热之中,踏上了崩坏之路。

其实我以前也常常苦恼,想着一些对人生的疑问,想着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下去真的可以吗……到最后也是莫名其妙地就敷衍过去了。原来人这辈子也就是这么回事,难怪我怎么思考都得不出答 案。

这是主人公之一的年轻警官,在呼唤出了死去的同事,随后从同事口中得知,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其实是无意义的事实后自言自语的一番话。这位“出身农村”,“极其认真”的警官,为了社会正义一直奉行除暴安良的原则努力工作。但他却从死去同事的口中听到了这样的一番话:

以前四处追逃犯,好几次都是危在旦夕。现在想想,真是太蠢了。你也快别做这种没意义的事了,早点过来这边吧。费尽心思抓犯人,再加上死刑,都是在帮他们早登极乐了,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坏人就应该让他长生不老,让他们活着受尽折磨的好。

警官至今为止的人生意义被全部剥夺了。他感叹“原来人这辈子也就是这么回事”,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不管怎么思考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原因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里本来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找不到了,那就不如去别的世界碰碰运气。

小说中“自杀”的含义正在于此。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死后的“乌托邦”而选择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在被物质文明荼毒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科学的盲信导致人们丧失了真正的信仰,为了找寻在现世中找寻不到的人生的意义和真理,甚至说是为了守护人类原始的信仰,人们积极地选择了死亡。如此一来,小说题目取名“殉教”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了。

三、人类共通的主题

野野部显治在“星新一文学空间里的表象和意义”(星新一の文学空間における表象と意味)一文中提到,星新一文学世界里充满了鲜明的、有幽默感的文明批判,这种很暴露的近代空间,通过一种奇妙的修辞被转换成了批判近代化的舞台。《殉教》中那个奇妙的机器恐怕就是一个绝妙的修辞。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缺陷,才催生了死后完美的“乌托邦”。只不过,“乌托邦”除了象征着对现实的强烈讽刺之外,还象征着人类的渴求和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对立,使得《殉教》的主旨越发鲜明。野野部显治也提到星新一文学中有一种对近代化的批判态度,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实能从其作品中看到这一点。但星新一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近代化”、“批判”,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外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这种对人最真实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的思考,透出的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意义的主题,同时也是星新一文学中很显著的特点。

譬如,同样是星新一上世纪60年代发表的微型小说《黄昏》(『たそがれ』),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某日,在各地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森林万象,世间万物好像都陷入了一种极其疲劳的状态之中。软软的被褥失去了弹力,闹钟的响铃声也变弱了;灯泡发出的光很幽暗,电话、电视的声音也小得几乎听不见。花草树木都垂下了头,牧场的牛和马也无精打采地躺在地上。这篇微型小说描述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使得万事万物都变成老衰状态的一天。虽然批判的对象仍然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消极作用的近代化,其主题思想仍然表现了对资源耗尽的人类未来的担忧。

再如,小说《美丽的天体》(『すばらしい天体』)也讲述了类似的主题。为了调查在之前太空旅行计划中失踪的宇宙飞船的下落,一艘飞船奉命从地球出发。途中遇到了一颗奇特的行星。这颗行星上有森林,也有水源。队员们经过缜密的调查,认定这确实是一颗地球人梦寐以求的天体,大多数人萌生了不愿返回地球报告的念头。队长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暂时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最后登场的一艘载着外星生物的飞船揭开了真相。原来这颗行星是专门用来收集地球人的陷阱。外星生物把这颗行星当做自然动物园,开始了把它搬回母星的工作……作品表面上讽刺了人的私欲和自作自受,但进一步思考后会发现,作品的出发点仍然是对现有生活环境下人的生存方式的质疑和反省,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类未来发展状况的关注。

星新一的微型小说之中充满了类似主题的作品。虽然情节构思千变万化,背景设定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但绝大多数作品其实都在讲述一个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命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担忧。这种“千篇一律”的特征,也是星新一文学中“普遍性批判”的一个侧面。在笔者看来,这种主题的单一性,非但不会降低星新一文学的研究价值,反而赋予了星新一作品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名星新一小说的忠实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深感其作品魅力之余,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鲜有涉及的状况深感惋惜。

四、结束语

如前所述,《殉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品。从微型小说的定义来看,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构思奇特的结局是一篇优秀微型小说所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殉教》中,出人意料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故事梗概中也提到了,在结尾登场的是一个开着推土机清理尸体的男人和一个与他搭话的女人。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对方没有自杀的原因感到好奇。男人这样回答道:“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我天生就欠缺‘相信’什么的能力吧。”女人也接着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仿佛在一开始就对那个机器完全提不起兴趣。我能‘幸存’下来,大概也是缺乏‘相信’这个能力的缘故吧。”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们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相信。换句话说,如果从读者角度来推测故事情节的话,自杀者越多,最后可能会发展成“最后的地球人”之类的结局。但作者却独具匠心,安排了这两个与读者的预想大相径庭的结局。这就是《殉教》整篇小说构思奇妙、出人意料之处。

并且,刚开始阅读小说的时候,让人似乎感觉作者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来描绘这两位缺乏“相信”能力的“新人类”的。但是,结合以上的种种分析来看,作者想否定的恰恰是与这种“不相信”相对的“相信”。相信宗教,相信科学,相信亲朋好友的绝大多数人,才是作者想要讽刺的对象。因此,结尾处登场的“新人类”,反而带有了一种褒义色彩。

更有趣的是,两人的对话中还提到了“诺亚方舟”。女人说:“现在的心情就好像是没赶上诺亚方舟似的。”男人答道:“这个推土机搞不好才是诺亚方舟。对还是错,只有天知道。”究竟是死去的人找到了新世界得到了拯救,还是拒绝自杀留存现世的人得到了救赎,小说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具体描述。但从作者的暗示来看,还是对活下来的人给予了一种希望。由此可以断定,作者坚信人类不会从地球乃至宇宙中消失,但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却有可能使人类自己走向毁灭。这就是作者用有限的篇幅表现出的一个深刻、耐人深思的人类历史学中具有极其普遍性的道理。

[1] 碳田光一.新潮文学词典增补改订版[M].东京: 新潮社, 1988: 667.

[2] 最相叶月.星新一一〇〇一話をつくった人[M].东京: 新潮社, 2007: 137.

[3] 星新一作品特征[EB/OL]. [2012-05-01]http://ja.wiki- pedia.org/wiki.

[4] 星新一.星新一短篇小说集[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5] 正宗百鸟.正宗百鸟全集[M].冈山: 福武书店, 1984: 486.

[6] 安部公房.死の灰[M]//安部公房全集.东京: 新潮社, 1997: 309.

[7] 安部公房. 水爆と人間——思想のたたかい[M]//安部公房全集.东京: 新潮社, 1997: 346.

[8] 野野部顕治, 夏目欣昇, 若山滋.星新一の文学空間における表象と意味[C]//日本建築学会学術講演梗概集. 日本建筑学会. 建築歴史・意匠, 2004: 617-618.

Science and Death—The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Micronovelof Hoshi Shinichi

Li Xiaomei, Ren Xi

(,,,)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iminates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and meanwhile leads human beings to death and devastation as the side-effect. Shinichi, father of micronovel in Japan not clearly evaluated by Japanese scholars regarding his literature, which is short and meaningful, simple and easy to read, unusual but wonderful, deeply analyzes and portray lifestyles of human beings and essences of issues. By analyzing the approaches of illustrating the theme, 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literature focus and the concern of human’s future of Shinichi.

;;;;

I106.4

A

1009-895X(2012)04-0284-05

2012-06-27

李晓梅(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E-mail: lxm6666@gmail.com

猜你喜欢

机器文学人类
机器狗
机器狗
我们需要文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未来机器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