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探究
2012-04-12李迎新王志平王朝辉
李迎新 李 芳 王志平 王朝辉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建构主义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学习行为发展为认知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等人把建构主义思想和教学联系起来。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彼德·科德(Pit Corder,1981)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应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助于学生并适应学生,自然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认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积极地指导和促进作用,能够较客观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文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角度入手,探讨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应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当今教育界较为热点的研究理论。它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是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而逐步构建自身认知结构,达到认识外部世界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布鲁纳、维果茨基、拉格斯尔德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过程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构主义强调原有的经验,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并且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协调员,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有用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使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与思维的创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Catherien T·Fosnot在2005年指出,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一种理论,并且描述了“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理论。知识并不是被传授的或被发现的真理,而是人在参与社会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中不断进行认知和学习获得的。由此看来,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不断努力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通过交流活动和参与讨论从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发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近些年,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应用于数学、语言学及社会学等领域,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当今的新教改形势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它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涵义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和反映世界的法则,它是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并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就课程教学而言,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第一,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这就要求师生对课程教材知识要持批判怀疑态度,勇于创新,大胆提出个人的想法,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一种思辨情境下形成对新知识的建构。第二,知识的建构根据个人先前的知识或经验,通过个人积极的探索来完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是被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信念和先前取得的经验)作为基础的。学生在不断地接受一些新知识的同时,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感知这些外在信息,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第三,知识的建构需要在具体情境下发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的。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要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必要条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和再建构的信息环境,诸如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等。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和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的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其中我国提出的就有10多种,如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杭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1]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也总结出许多模式,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印证了教学模式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的趋势。
适应性是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和心理特征。事实上,客观的外部环境是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Bornefnbremler(1981)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提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与赖以生存的变化着的周围环境进行不断地相互适应。国外学者Baker和Siryk(1984)就提出学习适应性是对确立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业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适应他们的学习环境所做的努力的有效性。新生进入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后,最初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陌生的舍友、同学,繁重的大学课程,激烈的学习竞争,生活的独立以及外界的诱惑,很多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体现在英语学习上,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方面的不适应。
建构主义认为,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同化顺序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材料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结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接受。吸收的结果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的全新的结构,由于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2]。
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交互式学习,多样性个性化的合作学习,师生间启发学生探究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等新教学模式,并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理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心得及前辈同事们的教学经验为实践,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由于现在大学英语一周有4课时,而大学英语课程每单元由两篇文章组成,教学进度一般为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由此笔者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框架,即:2+1+1+2+2模式。
“2”——师生合作学习。“2”表示花费两节课进行综合课Section A,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精讲精练。需要同学们提前半小时到位,课代表听写单词,同学自己纠错,并上交改正稿,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评价参考。
教师在备课时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学习(word study)以及相应的例句都打印出来,学生每人一份,这样在课上就不用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记录这些知识点,只需要勾出重点难点,而把重点放到对于这些词汇表达的实际应用上。教师备课时要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明确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共同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输入”了大量的知识点,而且不感觉累,最终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了语言知识。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的多媒体教学欣赏课,用时一节课。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Section A的单词、词组及课文的大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多媒体配套措施,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资料,启发学生去欣赏课文中出现的短语、词组,活学活用的句子,以及与本课背景有关的VOA、BBC、CNN、CRI等英语学习网站下载有价值的文件资源在课堂中呈现。在呈现的同时教师会在适当的时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辩论,找出证据,做出判断。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解除了认知上的障碍,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还启发了学生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短语、句子和片段,当他们看到一个新的表达方法时,不会因为它的艰深难懂而颓丧,而会因为自己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而兴奋,会因为学到了新东西而眼前一亮,心头暗喜。只有这样,学习英语才算是进入了境界。材料丰富,新颖独特,又不墨守成规的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1”——学生自主学习。表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Section A的课后练习。用时一节课。教师要把每种题型的做题技巧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训练学生们的基本功。这一小节不容忽视。因为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都认真完成,单词也背的很好,上课认真听讲,就是考试成绩不佳。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做题技巧所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另外,笔者利用高校近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在网上发布课外作业、进行问题答疑,及时上传课件以及精选的视频资料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讨论版两个教学模块和学生形成互动,师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了。
“2”——多样化的个性学习。指阅读课Section B课前检查加课后练习,用时两节课。需要师生提前半小时到位,由教师亲自检查同学们口头背诵部分,并打分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背诵内容为教师布置的30个左右的短语词组,10个左右优美的句子,一两段带句型结构的课文。这些语料都出自课文原文,经过教师精心的挑选,目的是对于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更加深入的渗透吸收,通过每次课都背诵大量的语料来增加学生们的语感,并为学生能讲流利的英语和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此部分教学采取的模式要依文章的难易程度而定。简单的文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难度较大的由教师精讲精练,难度适中的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课后练习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但巩固了课文Section A部分的内容,而且又扩充了新的知识,给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2”——协作式学习。听说课+网络欣赏扩展,用时两节课。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规定的听说内容,剩余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语音室等有利的学习条件协作欣赏听说课里涉及到的英文视频资料节选。同学们往往是兴趣盎然又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看不到开头和结尾,教师还会就视频短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这就调动了他们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自己课下从网上搜集课上使用的视频资料来完成剩下的部分内容,然后以宿舍为单位把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口语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听力提高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
这种“2+1+1+2+2”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笔者经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试卷分析证明这套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其教学效果凸显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新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师生的互动、教师对解题技巧和做题方法的讲解、多媒体短片的放映使学生感觉到了英语课堂并不再像原来那样——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自己忙于笔记。而是体会到了教师是自己的帮助者和协作伙伴。这不但缩短了师生距离、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而且还使他们深刻意识到了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意识驱使他们积极的去学习知识、建构知识。
第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创设不同的网络情境,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吸收上传的知识,使他们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还扩充了课外知识。这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促使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
第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环节,不仅是学生通过自学积累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念主张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注重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因此笔者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辅导,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南京大学的文秋芳教授指出:“现在的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做得较差,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通常呈现的模式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法;一个结果,一个原因。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3]因此,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探讨的新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对课堂上短片视频的未观看部分通过网络进行搜集,并且提出一些探索性或开放性较强的话题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析与讨论,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识别能力。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新模式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着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的教学环境都适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在此学习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还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 何克杭.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2] 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2).
[3] 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