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抗旱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2-04-11魏红芳程文杰林州市水务局
□魏红芳 □程文杰(林州市水务局)
1.引言
林州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市总面积2046km2,辖14镇2乡4个街道办事处,542个行政村,1837个自然村,总人口103.5万,其中农业人口86.1万。境内山多坡广,山地、丘陵占到全市总面积的2/3以上,现有耕地5.82万hm2。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近五年连续出现冬春连旱,特别是2008年10月至次年2月连续150余天未出现有效降雨,全年降水量仅为433mm,蓄水量不足常年蓄水能力的50%,且覆盖面积大,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是近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的旱灾。
2.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林州兴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红旗渠——世界第8大奇迹通水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抗旱工作的认识仍然不够、抗旱投入不足、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关的基础工作薄弱,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以及投入必要的立法保障等,使得林州市的抗旱工作尚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红旗渠引水量逐年减少
红旗渠建成后的20世纪60年代,年引水量达3.7亿m3;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下降了1亿多m3;1990年到1998年,其年均引水量只有1.4亿m3;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才引了2.1亿m3的水,年平均引水量为0.7亿m3,仅相当于建成初期的零头。2001年至现在,引水量在1.3亿m3左右。红旗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6万hm2,是林州市主要的灌溉水源,但随着红旗渠引水量的逐年减少,可灌面积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机井水位下降,出水量不足
林州市全市机井1200余眼,大部分始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际使用量在60%~70%之间,持续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无源可补,再加上机井养护不及时,致使报废率逐年攀升,出水量也逐步下降,一旦旱情出现,集中抢浇抢灌,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2.3 红旗渠末级渠系改造不到位
由于红旗渠建于20世纪60年代,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建设标准低和运行时间长。目前整个灌区工程均存在渠底淤积(渠道所处位置和红旗渠引自浊漳河水含泥沙量大)、渠墙倒塌和扭曲变形、底部渗漏现象严重,尤其是下游末端渠道,个别配套渠系已多年不能通水,农业灌溉受到严重制约,灌区无法正常发挥应有效益。
2.4 政策和资金上对水利投入少,欠债多
林州市河道、机井等水利设施基本上都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报废、危、险水利设施多,近年来财政只拨付了少量资金对危险水利设施进行了修补,没有系统地进行重建。特别是在农村两工取消后,劳力和资金都是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2.5 持续干旱,水库蓄水不足
南谷洞水库流域面积270km2,总库容5068万m3,兴利库容3840万m3,建成至今平均年蓄水量4540万m3,最少蓄水年份是2009年,蓄水700万m3,目前蓄水量1700万m3。马家岩水库流域面积332km2,总库容2795万m3,兴利库容2101万m3,目前蓄水300余万立方米。弓上水库流域面积605km2,总库容3191万m3,兴利库容1600万m3,建设以来共蓄水15.5亿m3,最大蓄水量3191万m3(1995年),最小蓄水量20万m3,现蓄水量200万m3。石门水库流域面积43km2,总库容1112万m3,兴利库容895万m3,建设以来共蓄水1.69亿m3,最大蓄水量1050万m3,最小蓄水量20万m3,现蓄水量700万m3。
3.抗旱工作对策
3.1 增强抗旱意识,减轻灾害损失
要增强人们对抗旱工作的认识,加强从立法、投入、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行政责任到具体措施等方面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地开发,导致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干旱缺水加剧,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人与自然仍处于不够协调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以防为主、增强防旱意识。
3.2 增强抗旱减灾非工程体系建设
加强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快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政府签发了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等,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3.2.1 增强抗旱服务队建设
林州市抗旱服务队正式成立于1995年,批准人数为5人(不包括乡镇人员),单位性质为自支事业单位,新建了500m2的抗旱物资仓库,购置了抗旱物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员及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抗旱需要。近年来林州市加大了抗旱服务办公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充实人员,特别是在去年投资200万元加强了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目前市级抗旱服务队人员已达1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8人,新建抗旱物资仓库500m2。同时林州市政府新招聘48名技术骨干分赴16个乡镇加强了乡镇抗旱服务队的建设,从体系和人员建设上满足了林州市抗旱服务的需要。
3.2.2 加强林州市抗旱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建设
市防指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抗旱、信息监测和收集体系,各乡镇(街道)及市直有关成员单位有专门人员进行旱灾信息的检测和收集工作,统计内容主要包括:抗旱动态统计;抗旱情况统计;旱灾及抗旱效益统计;抗旱力量的组成及其抗旱能力、分布;抗旱水源及工程设计、物资的种类、数量的分布;上级抗旱机构或相邻地区可用的抗旱水资源等。市防指办负责抗旱信息监测和收集工作,全市共享常规数据库。各地出现旱情时,按旱情等级按程序及时汇报和处理。今年林州市又利用上级资金投入200余万元充实补充各乡镇电脑、打印机等硬件系统建设。
3.3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近十年来对林州市中型水库南谷洞、弓上、石门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新建了中型水库马家岩水库,容水能力大大提高,下一步林州市组织实施了投资9.7亿元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主题工程3年大会战,倾心打造民生、生态、和谐“三大水利”,通过3年时间,奋力实现3个目标:全面提升红旗渠灌区的功能体系,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73万hm2;建成稳固的城乡安全供水体系,乡镇所在地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解决42万人的饮水安全;建成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体系,重点河道、超标排放和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及山洪灾害易发部位得到全面治理和有效控制。
3.3.1 红旗渠末级渠系配套改造
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6月底,先后对总干渠、二干渠、红英干渠、红英南分干渠进行了节水改造,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治理。下步利用3年时间将对没有改造的干渠、分干渠、支渠、末级渠道,51条337km支渠、309条469.62km斗渠、1504条1251.86km农渠节水改造。
3.3.2 小型二类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和旱井水窖建设
利用国家大好形势,3年完成国家重点25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5年完成54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扩大改善容水能力1600余万m3。
3.3.3 中型水库金牛山水库建设
为长期有效缓解林州市水资源短缺状况,经充分考察和论证,林州市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重启金牛山水库,金牛山水库坝址位于合涧镇境内的淅河上游、弓上水库下游5km处,控制流域面积668km2,坝高85m,总库容5292万m3。能提高淅河水资源利用率和下游河道防洪标准,减轻水害威胁,保证林州市中南部乡镇八乡镇农业灌溉用水量4500万m3,改善灌溉面积2万余公顷,大大提高灌溉保证率;解决和改善周边乡镇3万余人吃水困难。
3.3.4 增强城区供水建设
对在林州城北10km处投资2亿多元启动第四水厂建设,在林州市真正形成南、北、中供水体系,建成后对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用水将得到可靠保障。
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力争经过3年大会战,使林州市水利基础设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从根本上改变林州市供水矛盾,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