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透绿设计调查研究
2012-04-11田东方张秀卿
田东方,张秀卿 ,张 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林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9)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认识的发展,城市公园设计的涵义、内容和方法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森林城市”的提出[1],使得城市里的公园不再单单作为城市的一个构成元素,而是在慢慢破除那种固有的范围圈——围墙式公园,于是在公园的设计时,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使人接近自然。因此“城在园中,城园一体”已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导向,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开始迎合市民们的心声。
2 公园透绿设计的优点分析
作为一种垂直向的空间隔断结构,墙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其合成的一个个闭塞的空间,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把“大自然”引进了城市,通过对空间与场所、环境与行为、功能与活动、社会与心理和经济与开发等多种关系的研究[2~4],来构造一个使人们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自然环境,改善空间环境的质量,从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共鸣,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公园透绿设计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学习,可将城市公园透绿设计的优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公园的透绿设计促进了城市内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化的有机融合,使公园景观与城市街景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公园围墙的破除以及形式的改建,打破了墙内桃园,墙外楼园的格调,使公园和城市真正的融为了一体,“楼外森林,林内家园”的绿色梦想成为现实,“森林城市”的主题得到升华。
(2)打破了公园的范围限定,美化了城市景观。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使单调僵硬的建筑墙体变成了公园特设的漏景窗,宽广笔直的马路成了公园的主干道,格调不一的高楼大厦变成了公园的巨型雕塑,公园的场地已不仅仅是那么一小块绿地,破围透绿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统一体,变成了一个大公园,在这个大公园中,人们和自然之间少了隔阂、多了亲密。
(3)令路上行人可以观赏到墙内优美的园林景观,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走出压抑的楼房,卸下一天的重担,人们第一眼已不再是急流的车辆、灰色的马路和高高的围墙,而是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春光,仿佛进入了公园深处,这种不是刻意的去寻求,而是无意间产生的感觉,和那种特意的去某个地点来使自己身心得以放松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4)使城市体系增加了绿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使城市支离破碎的绿地连为一体,同时打通了“围墙公园”的易入性,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世外桃源,市民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步行最短的距离进入市区星罗密布的公园,可以休闲,可以运动,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5,6]。
3 城市公园透绿设计的主要形式
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就是将公园周围实心的围墙拆除或改造成镂空的墙体,使墙内的绿色透露出来。这一措施不仅增加了城市物质空间景观,而且符合市民心声,使大城市、大园林的观念深入人心。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不仅是对过去旧事物的扬弃,更是现今新事物的一种创造。
3.1 围栏式(栅栏式)透绿
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花园以及青城公园的透绿设计中,把砖墙改造为栅栏或低矮的具有艺术造型的围墙以及铁艺围栏,通过造型打造出节奏感和韵律感,打通了公园内和公园外的视线阻隔,而且使得公园的墙体变得鲜活而灵动,不仅富有艺术色彩,而且又增添了公园的外围景观(图1)。通过漏景和透景的手法把公园内绿色景观与外围街道景观连为一体,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连为一体,不仅增加了公园的观赏景点,而且还会使过路行人产生一种“有而似无,有而生情”的新奇感觉,从而打破了那种单调、枯燥的都市紧张感。
图1 围栏式(栅栏式)透绿设计形式
3.2 绿篱式透绿
绿篱是城市公园最常见的围墙形式,通过乔、灌木形成的分隔带,不仅消除了砖墙给人们产生的心理逼迫感,而且对进入公园的车辆同样起到了有效的限制作用,同时绿篱式围墙还可以在调节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西方美学家们对这一独特的园林美学形式给予很高的评价,如黑格尔写到 “围墙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7]。在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园的北侧一排低矮密实的小型灌木绿篱,使得街上行人无需进入园区便可以欣赏到公园内的美景,让市民有了“城市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的感受,同时又起到了范围的限定和一定的防护和保护功能(图2),扩大了公园的视觉范围,同时大面积的自然景观又软化了市政建材的生硬感。
图2 绿篱式透绿设计形式
3.3 空旷式透绿
公园围墙与住宅围墙、单位围墙的概念和用途不同,当人们的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不再设置围墙了,围墙的去除增大了公园的可透视性,同时缓解了都市空间狭小的拥挤感。这种广场式的隐形围墙成了公园绿地和建筑群的过度带,使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融为一体。在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园的透绿设计中,把公园外围人行步道的道牙有意地提升和加宽来替代公园的围墙,不仅给路行此处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平台,而且扩宽了外围的交通视觉空间,透出了公园内的美丽景色,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在如意广场公园的设计中,两旁的绿地取代了公园外围的墙体,在入口广场两侧的绿地中一边置以顽石,另一边孤植两棵油松,形成不同色彩和韵味的对比(图3)。这种空旷式的透绿设计给了人们更大的视觉空间、活动场地,使街上行人少了一份紧迫感,多了一份宽松与舒适感。
图3 空旷式透绿设计形式
3.4 借景式透(扩)绿
这种特殊的公园透绿设计是指在公园的设计造景中,由于一些具有价值的历史存留物或所属权等特殊原因而限定了公园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扩大公园景观,使其与周围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方式。在公园的建设中这种方式应用极其稀少,苏州沧浪亭是这一设计的典例,此园临池而建,一泓清水绕园,无高墙大院阻隔,园内绿色倒映水中,使之巧妙地借入了园外的水系。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广场的设计中为了扩宽公园的视觉和景观面积,设计者在北面工厂的围墙上镶嵌了内蒙的特色壁画,墙外又段植了不同色彩的低矮小檗,不仅柔化了生硬的墙体和路面,同时又延伸了公园的面积,巧妙地利用了这面墙体,为公园增加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图4)。
图4 借景式透(扩)绿设计形式
4 城市公园透绿设计面临的问题
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增加了公园与城市、公园与人们的亲密感,改观了城市的面貌,使得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对呼和浩特市公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园的破围透绿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1 栅栏外围的人行道成了临时停车场
随着建筑楼群的急剧增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市民们心中的压抑感越来越强烈,为了缓解这种压抑感,公园成了市民们放松身心的氧吧[9,10]。在呼和浩特市市中心的青城公园由于公园周边停车位的空间有限,有些市民为了方便,便把公园外围的人行道当作了最佳临时停车场,随意停放的车辆阻碍了公园内美丽景色的可视性,使得过往行人内心产生一种急躁和不安的情绪,有的甚至堵塞了公园入口,再加上各色小吃摊位的摆放,加剧了公园周围的交通堵塞,导致过往行人无法顺畅通过,以至于影响了城市的和谐氛围,造成了混乱局面。
4.2 绿篱中间开造出不少便捷通道
公园周边低矮的绿篱取代了坚固的围墙,增加了公园的可透视性,使行人无不向往,在对满都海公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为了最快速、最便捷的进入公园之中,来享受这让人感到惬意的自然风光,人们在绿篱中渐渐开凿出了一些步游道,完整的绿篱被分割成长短不一的斑块,整齐美观的绿篱变得千疮百孔,灌丛失去了蓬勃生机,变的东倒西歪,露出的灰白地面向远处的草坪延伸。人们的这些行为虽然增加了公园的可进入性,但也破坏了公园景观的整体感,增加了不协调性。
4.3 公园内小型车辆川流不息
公园周边围墙的破除,增大了公园的可视性和可进入性,使进入公园的游人数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小型车辆的进入更加方便自如。在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花园里,行驶在公园步游道上的自行车、电动车等随处可见,有的还在公园里练起了车技,这不仅会对公园里的一些公用设施带来损坏,而且还会给休闲中的人们带来危险,影响了人们的心情,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最终使公园这个原本很惬意的场所,变成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地点。
4.4 护栏和广场设施破坏严重
公园的可达性、可视性增强了,使得游人的进出更加频繁,这不仅加大了公园的管理难度,同时也使得公园的各项设施遭受的破坏程度大大提升。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花园的外围广场上,原先精美的灰土塑造护栏已被破坏的所剩无几,广场上的铺装也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公园北侧的铁护栏也有一段被损坏的荡然无存,这种凄惨景观和公园内外美丽、整洁的景象显得是那么的不协调。
5 对策与建议
5.1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现阶段国内十分崇尚城市公园破墙透绿的做法,但凡事都应该实事求是,讲究因地制宜。不同的城市由于其历史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破墙透绿后的再建设也应该有各自城市的特色。如果采用一样的不锈钢护栏,一样的绿篱围墙 ,一样的漏景形式,就会失去地域特色,显得单调而无内涵。所以,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要放开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5.2 增添便捷停车场及看管人员
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也增大了公园的游人数量以及过往车辆,但也给公园周边的街道交通带来了混乱,甚至堵塞。针对这一问题,在公园周边应建立多个停车场地,来疏散过于集中的车辆,缓解周边街道的交通压力,并设立专门的看管人员,督促人们有秩序的停放车辆,管制那些随意停放车辆的市民。
5.3 加大公园人性化设计
“绿篱之中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然现在公园的出入口已经不少,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之一就是公园的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公园的出入口虽多,但没有真正考虑游人的休闲需求,如果只是按照设计者的意愿来驱使人们的行为,那这个设计必定是失败的。为了更好的体现人性化,减少绿篱中开路的现象,设计者应把那些已经被游人创造出来的路,加工成更加适宜游人行走的路,在原地上美化景观,将外层密集的绿化带改造成通透式绿化带,迁移外层密集的乔灌木,对腾出的场地进行地形塑造,增加种植开花植物,增建园道、园凳等,方便市民休闲运动。
5.4 设立标识牌,增加管理人员
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增加了公园的管理难度,在物力和人力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公园的执勤人员,保障公园环境的有序和清洁,在草坪、雕塑以及路旁增设文明警示牌,在各个入口处设立小型景观,这样既可以增加公园外围的观赏点,又可以阻止各种车辆的进入,解除了游人的安全隐患,又减轻了公园的管理负担,同时还要加强公园设施的维护力度,尤其对公园外围的设施要勤于修补、加强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使得城市公园的透绿设计和城市这个大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1]王保忠,安树青.城市园林绿化及其关键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4):16~18.
[2]方 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2):5~8.
[3]曲 娟,张 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4):147~148.
[4]马丽娟.人性空间——营造魅力城市公园[J].建筑环境,2004:66~68.
[5]杨新海.环境的知觉体验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7,10(4):42~47.
[6]洪琳燕.换进知觉体验及其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7]牛立新,张延龙.关于篱的几个问题[J].中国园林,2003(6):29~31.
[8]杨 艳,肖 斌,高阳林,等.园林“围墙”浅说[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213~219.
[9]官文娟.现代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探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0]陈东田,范 勇.以北京为例对城市公园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