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忆当年青草香

2012-04-10魏发兴

河南电力 2012年4期
关键词:铡刀蒲草队里

_魏发兴

每每闻到园林工人在修剪草坪时散发出来的青草香味,我都不由地回想起儿时在农村给牲口割草的一些事来。

上世纪的50年代初,家家都喂有牛、马等牲口,我家也养了一头耕牛。喂养牲口,在冬春季节主要用麦秸秆,夏秋季节就尽量割新鲜青草来喂。这样一来是因为牲口吃鲜草容易上膘,二来也为冬春省些草料。大人们整日忙于劳作,割青草这样的活计就落到了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身上。

夏秋季节天黑的晚,放学后约几个小伙伴,背上个箩筐,拿上镰刀就出发了。虽然只有小半晌的时间,却也能割一篮子半筐的。若是星期天或放麦假、秋假,割草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主要功课。

那时可以割草的地方很多,主要是在河沿两岸和坟茔之地。我村南、北各有一条主干河,村南的叫广济河,村北的叫北大河,大约都有10来米宽,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勤劳的村民又各开挖一条支河,使得村里的每块地都可以自流灌溉。也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岸,给我们提供了丰足的草源。再就是农村各个姓氏家族的坟地,那里也是杂草丛生,有些杂草甚至长得密不透风。割草的伙伴们每次出去都能满载而归,赢得大人们的夸奖。

还有一个割草的好去处,就是离我村仅有两里地之遥的沁河滩。沁河河床较宽,一般情况下水都不是太深。只要把裤腿挽上就可以淌水而过。偶尔遇上深水,也不过淹至腹部,而且几步就可以过去,没有大碍。沁河滩长得最多的是蒲草,一望无际。蒲草间长有许多鲜嫩的低矮青草,我们只割这些青草,而蒲草不喂牲口。蒲草成熟后有一人多高,它的叶细长柔韧,晒干后可以编扇子、坐垫等实用品或工艺品。其毛还可以用来止血。一旦镰刀割破了手指,我们立即掐一小撮这种花摁上去,在那个纯朴自然的年代,这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时候割着割着,还会在草丛中突然发现一窝野鸭蛋,比家鸡蛋略小一些,那时都是贪吃的半大小子,哪里听说过野生动物保护法,拿回家就煮熟吃了,味道喷香可口,在当时可真是一顿美餐。

每天割完草回家,待吃过晚饭,大人们闲了,就开始用铡刀将草铡成一寸长左右的小草段,便于牲口食用。铡草也是个技术活,先由一人把青草捋顺,打成把,两手抱定,并用弯曲的右腿压牢,放在铡刀床上往前“喂”,另一人手扶铡刀把,刀起刀落,两人配合必须默契,不一会儿,铡出的碎草就堆成了小山。一般这都是男人干的力气活儿,有些胆大的妇女有时也会喂草。每当铡草时,我都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有时也会忍不住上前按几下铡刀,可由于身小力薄,体力不支,尽管已用了“吃奶”的力气往下按,铡刀还是按不到底,草铡不断,引来大人的笑声。但是看着大人们铡出一堆一堆的青草,特别是闻着那股浓浓的青草香味,心里总是甚感惬意。

到了5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合作化,家家都入了社,牲口便由队里集中喂养,安排有专门的饲养员。我的家乡把队里喂牲口的房子叫马房,孩子们割的草都送到马房的院子里,按草的重量给折记成工分,参与队里分配。不过,那时候我已到县城上中学了,年龄也稍大了些。假期里都去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求多挣一点工分,很少再去割草了。

然而,我由青草特殊的清香味而产生的嗅觉神经反应却一直是那样敏感,似乎成了一种难忘的情怀,以致被镌刻在脑海深处,成为永远抹不掉的青涩记忆。

猜你喜欢

铡刀蒲草队里
高怀柱
细致
蒲草抄书
咏 松
驻村队里的手擀面
江城子
蒲草抄书
张铁匠
K线的秘密:断头铡刀 逃之夭夭
采一束蒲草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