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下扬子句容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存在问题

2012-04-10王运海谢学恒王安龙郝春明

海洋石油 2012年3期

王运海,谢学恒,王安龙,崔 璟,郝春明

浅谈下扬子句容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存在问题

王运海1,谢学恒1,王安龙1,崔璟2,郝春明1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1;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句容地区是我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较早发现工业油流的地区之一。句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相继在白垩系、三叠系和二叠系发现大量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取得了一定的勘探开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油气分散、富集性较差等问题。研究认为,该区二叠系泥岩分布面广、质地较纯,有望成为上古生界内幕型圈闭的有效盖层。

关键词:下扬子;句容地区;油气散失;内幕型圈闭

1 油藏特征概述

从烃源岩成熟度分析,句容地区原油应来自下中生界—上古生界源岩。生物标志物亦表明,研究区油源来自三叠系、二叠系烃源岩。该区油藏类型有逆冲推覆断裂带断片油藏、白垩系披覆层断块油藏和不整合面地层油藏等三种类型油藏,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1,2]。

下扬子句容地区一系列冲断构造带不利于油气的富集,而一系列冲断凹陷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构造所处的构造位置决定了其烃源和保存条件。

2 油气勘探成果

句容地区是我国南方中、古生界重点勘探研究区之一,曾投入过一定的地震勘探和钻探工作量,经地震及物探资料综合研究,发现多个局部构造。

E-mail:xiemubai19870510@163.com。

2.1探井油气显示

句容地区有着雄厚的生油物质基础及活跃的油气显示,据前人研究,凡是青龙灰岩含油显示较多的井,其上部地层也一定见到不同程度的含油显示,甚至形成局部富集。在46口石油探井中有28口井见油气显示,占61%,基本上是“井井见油”。油气显示主要在龙潭组和青龙组,1969年在东风煤矿巷道大隆页岩中流出原油2.6 t,该区的下三叠统青龙灰岩及上古生界中也频繁见油气显示,1970年东风4井在青龙群中试获88.5 kg原油。1977年以来在地震普查基础上,钻探发现了句容构造下青龙组石灰岩油藏。R2井在204.4~215.0 m井段的葛村组砂岩2层3.6 m中试获1.4 m3原油,并于下青龙组石灰岩中获得了工业油流,其油藏类型属构造裂隙油藏。J12井在88.2~457.1 m井段的白垩系砂岩中见到41处含油显示[3,4]。

探井油气显示提示我们:认清句容地区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完善开采工艺,该区将会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2.2油气系统分析

句容盆地发育典型的下中生界与上古生界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特征如下:

句容地区主要生油岩为海相中、古生界,低至中等成熟度。大量油气显示证明本区有丰富的晚期烃源。本区上古生界(含青龙群)保存较齐全,生烃能力强,在J3-K1热事件晚期及燕山晚期—喜山期两次大量生烃。该区J3-K1封盖层可及时保存上述两期生成的油气。

1.2.1 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 该问卷由李桂华等[6]编制,包含5个维度24个条目:身心健康状况(6个条目);价值/能力体现(6个条目);社会支持(5个条目);工作环境(4个条目);经济收入(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总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幸福感越强。

本区具有明显的苏南式构造特征,为向北冲断的构造体系,上古生界构造特征复杂,下古生界相对简单。上古生界是以北东向为主的背斜、向斜相间排列的构造带,背斜、向斜都可能倒转,且背斜窄、向斜宽,成为箱状,也称箱状构造。其东界的茅山早期与句容地区构造特征相似,为北东向的背、向斜结构,后期被南北向构造复杂。这一构造特征决定了多种油气圈闭类型复合控制油气。经钻探揭示,该区印支—早燕山不整合面之下发育不整合面地层圈闭、逆断层上的牵引背斜构造、逆断层或正断层控制的断块。印支—早燕山不整合面之上的中生界发育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鼻、断块构造、披覆构造等。这些构造均对油气起控制作用,但以印支—燕山不整合面隆起及其之上迭合有中生界披覆型圈闭的多层迭合型圈闭含油气性最好,含油气井段长、层段多、油气显示级别高。部分印支—早燕山不整合面隆起上中生界缺失,其下的上古生界及青龙群灰岩中含油气性变差,主要油气聚集带分布在几个由中生界披盖的大型隆起带之上。

3 存在问题

3.1油气分散、富集性较差

隆起带为本区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中生界厚度薄,仅200~1 000 m,且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带同时上覆有上侏罗统—上白垩统,部分区带上仅发育下白垩统,部分区带上仅有上白垩统盖层,部分高隆起上甚至无中生界盖层。盖层系薄,且分布不稳定,一方面使得本区陆相中生界内无统一的油气汇聚界面,另一方面上古生界及青龙群的油气封盖不严密,从而出现发散式运移。主要油气聚集区带上的陆相中生界呈频繁砂泥岩互层,无大套泥岩盖层,不利于油气的富集。

3.2油气保存条件较差

句容地区水化学资料反映该地区保存条件总体较差。资料表明,本区大部分井点均属“差”保存条件(水总矿化度<10 g/L),某些井甚至“一淡到底”,反映断层与地表或地下潜水有沟通作用。保存好的分布零星,且相距不远即发生改变,呈现出局部封闭特点。

3.3背斜类有效圈闭较少

句容地区印支面构造面貌清楚,总体为“两凹夹一隆”,呈南北向展布,西部湖熟—大卓凹陷和东部春城—后白墅凹陷夹中部句容—葛村隆起。句容含油气构造即处于中部句容—葛村隆起带北侧斜坡[5]。

句容—葛村隆起带由于浦口组不具备区域性封盖能力,致使油气散失严重。但是,有两种类型的储集体仍保存一定数量的石油:一种是密封的灰岩裂缝体,另一种是致密砂岩体。前者储油数量有限,后者采出困难。但是,它们都不能代表储盖性能好的背斜类圈闭。使人看到希望的是,对全盆地而言,二叠系泥岩有望成为上古生界内幕圈闭的有效盖层,其泥岩分布面广、质地较纯;高家边组泥岩是下古生界圈闭的区域性盖层,只要不受到断层切割,其封盖性能应当没有疑问。幕府山组泥岩发育程度如何,能否作为盖层尚待钻井验证。为此,寻找优质(所谓优质圈闭主要指背斜圈闭)的内幕型圈闭是今后的主要方向。此外,到陆相地层厚度大、印支面埋深大的地区去寻找圈闭,避开通天断层在断块内部寻找内幕型圈闭等都是避开保存条件不利因素的有效途径。

R3井二次测试得出了“液性稳定、地层产能枯竭”的结论。该井二次测试,地层产液量先呈上升趋势,之后则下降。抽汲过程中,地层水水性趋向稳定,矿化度略有上升:一次取样分析总矿化度为19.47 g/L,Na2SO4型;二次取样分析总矿化度为21.44 g/L,Na2SO4型;三次取样总矿化度为24.74 g/L,仍为Na2SO4型。原油性质稍有变差,但基本不变。压力系数较低,为0.2。日恢复液量0.1~0.13 m3,小于日产液(水)0.25 m3的试油干层标准[6]。以上资料表明,“地层产能枯竭”的结论是可信的。

4 结论与认识

总体而言,句容地区勘探程度较高,但油气勘探成果不理想。句容地区油气是否能局部成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相对较好的油气封存条件,首先是要有一定厚度的盖层,其次是储集体的孔、缝横向沟通良好。否则油气散失,将出现“井井见油,井井不流”的现象。

关于该地区下古生界领域有效圈闭存在与否的争议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到,该区勘探成果表明,句容地区Tg0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层位是油气主要富集层位,有充足的油气源,下中生界的及时覆盖对油气保存有利,只要能发现保存条件更好的构造,就一定能够实现油气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东鹰,王军. 下扬子句容地区油藏特征分析[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26(3):48-49.

[2] 王金渝,周荔青,杨方之,等. 苏浙皖石油天然气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3] 朱立新. 苏南地区构造发育程度及其找油气方向[R]. 综合研究报告,1980.

[4] 苏树桉. 下扬子黄桥、大丰、句容、常州等地区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及有利圈闭评价研究[R]. 综合研究报告,1994.

[5] 孔祥礼. 下扬子黄桥、大丰、句容、常州等地区有利圈闭评价研究[R]. 综合研究报告,1995.

[6] 张建球. 江苏地区陆相中生界有利油气区带评价研究[R]. 综合研究报告,1995.

深水钻井平台“兴旺”号开建

7月3日,中海油服投资建造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rospector(“兴旺”号)于烟台正式开工,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交付。

平台设计最大工作水深1 500 m,最大钻井深度7 600 m,可变甲板载荷为6 000 t,设计环境温度为零下20 ℃,平台采用了与前三座平台相同的DP3动力定位和锚泊定位双定位系统。

但相比前三座COSL系列平台,COSLProspector最大工作水深增加到1 500 m,可变甲板载荷增加了2 000 t,此外平台艏艉各增加了一套130人的逃生滑道,力争让性能和工作舒适度都大幅度提升,并增加了冰区拖航、环保和严寒的入级符号,使之达到冰级、环保和严寒作业水平,更加适合北海区域的恶劣海况。

平台配备的水下防喷器工作压力15 000磅/平方英寸,具备套管剪切和密封功能,能实现液压遥控、声呐遥控、海底机器人应急操控功能,旨在有效防止井涌、井喷、溢油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平台还配备有采油树输送系统和隔水管悬挂装置,能在钻井过程同步实现采油树的水下安装,以便提高油田开发生产的整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摘编自《中国海洋石油报》2012年7月6日

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2336.2012.03.071

收稿日期:2011-12-06;改回日期:2012-02-09

第一作者简介:王运海,男,1975年生,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

文章编号:1008-2336(2012)03-0071-03

Oil-Gas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Lower Yangtze Jurong Area

WANG Yunhai1, XIE Xueheng1, WANG Anlong1, CUI Jing2, HAO Chunming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SINOPEC East China Company, Nanjing Jiangsu 210011,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Design, SINOPEC East China Company, Nanjing Jiangsu 210031, China)

Abstract:Jurong area is one of the areas with earlier commercial oil fl ows in the Mesozoic-Paleozoic in South China. Different levels of oil-gas discovery have been made in the Cretaceous, Triassic and Permian through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Mesozoic-Paleozoic in Jurong area, and goo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However,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oil-gas dispersion and poor enrichment.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Permian mudstones distribute widely in this area and the quality is pure, being expected to be the effective seals for the traps within the Upper Paleozoic.

Key words:Lower Yangtze; Jurong areas; oil and gas loss; insider type tr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