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反思

2012-04-10陈绍辉

关键词:楚文化楚国价值

陈绍辉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不懈努力,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人瞩目。但综观现有成果,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注意,并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楚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而且会使得楚文化现代价值研究偏离正确方向,造成严重后果。

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区别于另一学科,关键在于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而楚文化研究恰恰忽视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楚文化及其核心术语缺乏统一认识,分歧和混乱现象严重。

关于楚文化,学术界从来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予以认真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考古学界只注重物质文化,甚至简单为器物,史学界则更多关注的是精神文化,而民族学界注重的是族属问题,民俗学界侧重于民俗事象流变等等。因此,在使用楚文化这一概念时,在内涵、外延、时间上下限等基本范畴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缺乏必要的学术标准。目前,关于楚文化的概念表述,学术界大致共有三种观点:一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以俞伟超先生为代表。“考古学的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有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定的空间范围、一定的族属范围、一定的文化特征内涵”[1]423。在这四个方面中,一定的文化特征内涵是最重要的。二是历史学意义上的,以张正明先生为代表。“所谓的楚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两个大小套合的概念。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历史学上的楚文化,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说楚文化有六个要素:其一,是青铜冶铸工艺;其二,是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其三,是髹漆工艺;其四,是老子和庄子哲学;其五,是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其六,是美术和乐舞。假如可以把六个要素比作六根支柱,那么,楚文化的美轮美奂的高堂殿宇,正是凭借它的六个支柱营造成功的”[2]3。三是旅游学意义上的。旅游学意义上的楚文化概念,虽把古今具有楚地风格特色的民俗文化都视为“楚文化”,却绝不包涵制度层面的东西。

也正是由于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在研究中,发生张冠李戴、简单化以及牵强附会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不是楚人楚国楚地的、甚至连文化面貌也无关联的文化遗存,也都被冠以楚文化之名;有的不管时间年代,只要是古楚地的出土文物,都贴上楚文化的标签。艺术研究领域内,概念混乱尤为突出,往往以为其艺术水平越高,越应该是楚文化。把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所出现的某些共有现象,简单地当作楚文化,而未能很好地分析这些现象在楚文化中的独特个性。有些文化现象,尽管吸收了楚文化的因子,但其主源本属另一古代民族的,或已发展成与楚文化相区别的另一种文化,也被简单地当成了楚文化”[3]。

楚文化界定的不清或混乱,表明楚文化研究这一学科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这一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并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严重制约楚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会直接危及楚文化研究的学科生命和意义。有学者已经指出:“学术并非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塌实地前行,区域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为迎合‘地方主义’的需要,在学术上势必阻碍我们把楚文化研究引向先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宽广道路,影响我们正确认识先秦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至影响我们客观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蹈以黄河文化为本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覆辙。”[4]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第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过多关注物质层面,而很少留意制度层面。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有机体。因此,对任何一个文化的研究,都应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不可遗漏。任何遗漏和偏失,均是对文化研究整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一种破坏。

作为一种古代文化,尤其是在文献资料相对缺乏的条件下,考古资料之于古代文化研究无疑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我们必须承认,楚文化的研究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考古发现。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由于文献的相对缺乏和对考古发掘的重视和依赖,在楚文化研究中,遗漏和偏失的现象非常严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楚文化的物质成就和精神面貌,而近乎完全忽视了制度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楚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楚学文库》中清楚地感受到。

《楚学文库》由张正明先生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20世纪楚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总结和集中展示,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先后于1996年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然金无足金,这套获誉无数的书仍有不足或遗漏之处。

《楚学文库》共有18部专著,由历史、考古、建筑、经济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参与,其中,《楚文化的南渐》(高至喜著)、《楚文化的东渐》(刘和惠著)、《中原楚文化研究》(马世之著),主要关注楚文化的区系研究,重点探讨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等问题;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后德俊《楚国的冶金、髯漆和玻璃制造》、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主要关注楚文化的物质层面,从器物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楚文物的特征及其相关知识;杨匡民、李幼平《荆楚歌乐舞研究》、皮道坚《楚艺术史》、涂又光《楚国哲学史》、蔡靖泉《楚国文学史》、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主要关注楚文化的精神层面,从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对楚文化进行了深度解读;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和建筑》、郭德维的《楚系墓葬研究》、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赵德馨《楚国的货币》,分别就楚文化的专业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张正明的《楚史》则以通史的形式就楚国的发展历史作了宏观简练的论述。刘玉堂的《楚国经济史》,重点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对楚国的经济制度多有所涉及。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18本著作中,除刘玉堂的《楚国经济史》外,无一涉及楚国的制度问题。即便是刘玉堂的《楚国经济史》,也因选题和关注重点的限制,未能就经济制度之外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问题展开思考。除制度之外,楚学文库还有诸多空白。如有学者指出,楚国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如果在再版之时能增加“楚国的民族和民族关系”一书,就可能使《楚学文库》更加丰满。

进入21世纪,随着荆门郭店楚简、荆州熊家大冢、枣阳九连墩大墓、沙洋严仓大墓、河南新蔡葛陵楚墓以及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郧县辽瓦店子遗址等一大批楚文化考古新发现的面世和新材料的公布,以及楚文化研究新手段的应用(如武汉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运用红外线设备进行简帛文字研究),学术界对楚文化的研究站在了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上。承20世纪末楚学繁荣之大势,学者们对楚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了一大批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又以201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伟先生主编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为代表。该著作是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套十册专著组成的丛书,分别是陈伟《新出楚简研读》、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陈仁仁《战国竹书〈周易〉研究》、曹建国《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虞万里《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研究》、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萧毅《楚简文字研究》和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这套研究丛书的内容既有对某个领域的研究,如宗教、数术、地理、语言、文字与诗学,也有针对某种、某类简册的讨论,如《老子》、《周易》、《缁衣》与葛陵简,涉及到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的一些主要方面,极大地深化了在楚文化的思想文化层面上的科学认识和研究,但制度文化层面上的研究依旧是停滞不前。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简单化、僵硬化等诸多问题。

总体来说,在研究方法上,单一、传统,有时甚至过于简单,主观臆断大于科学性。在楚文化研究中,从宏观上的整体评价和理解较多,在微观上作具体剖析的很少。如楚国的青铜文化,纹饰研究和铸造工艺研究的很少或深度不够。应尽快从专业技术、专业方法乃至专业理论的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在物质、精神、制度三大类文化中作更细致地划分,直至分出十分具体和易于把握的文化因子或文化成分。比较常见的分法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物质文化就是与改造对象、生产或制造器物有关的文化。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制造工艺等等。精神文化就是与精神生产和精神成果有关的文化。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知识、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等。制度文化就是与制度和制度的设计、制定、运作相关的文化。如各种制度安排、国家权力结构、社会管理方法等等。

此外,在楚文化研究中,出于一些自觉和不自觉的因素,我们在研究楚文化的过程中,很难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常常缺乏作研究应有的一种客观、公允、冷静的心理。认为楚文化优于其他区域文化,把楚文化推演至尽善尽美的有之;认为楚文化劣于其他文化,把楚文化贬损至一无是处的也有之。大力宣扬要“弘扬楚文化”的有之;认为这是一个“祸害湖北”的口号的有之。署名为郢仕的作者发表在荆楚文化网上一篇名为“弘扬楚文化,一个祸害湖北的错误口号”的文章,将我们在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中的种种不科学心态和相对极端的一些做法揭露和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本身及其所提到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在楚文化研究中,必须摒弃固有的偏见和陋习——包括对楚文化的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心理,在切实做好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地做好理性的思考和评判。

从哲学上来讲,历史文化的价值就是历史文化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历史文化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历史文化的需要,同时还取决于历史主体的实际上行动。因此,楚文化研究只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可能,要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化现代价值探讨和研究,还需要研究者的主体介入,需要研究者认真研究社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自觉的活动使客体的性能满足主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探讨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时,我们应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加以考察,不仅要认真研究楚文化,而且还要认真地研究当前湖北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准确地探索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第一,加强时代需要与省情国情的研究。

主体的需求是价值产生的必要和先决条件,离开了主体的需求而侈谈价值是无任何意义的。主体的需求一般是现实的,而现实的需要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十分地“现实”,它所关注的是历史与当下密切关联的部分。换句话说:我们选择历史应用方面的课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舆论工作,须以时代的需要为前提。历史运用当有所取舍,应有的放矢,不然,则容易流于形式,失之空疏。只有把住时代的脉搏,掌握了时代的需要,文化的开掘才能真正服务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5]230。

今天,我们重视和强调多楚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其目的也是很实际和迫切的,就是想从楚文化中发掘出一些积极因素为今天湖北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支撑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要认真研究省情国情,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切不可闭门造车,站在自己的“一己之私”的角度去奢谈楚文化的各种现代价值。对于历史文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发掘和找到满足自己的价值,一百人可能会有一百个价值。对个人研究和体悟历史文化来说,这是无可厚薄的,但对于一个真正的专门历史研究者来说,这却是值得我们反思。历史研究者如仅凭自己的一时之喜好,随意解释和阐发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对普通读者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情况恶劣者,甚至会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反面影响。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在研究楚文化现代价值时,必须抛开自己的个人需求,认真研究社会的时代需求,惟其如此,才能作出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楚文化现代价值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第二,切实落实文化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彻底改变“在口号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侏儒”的现象。

历史文化于现实的意义无可否认。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主体的实践才能完成。同样,任何文化要作用于主体,产生实际功用,还得靠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们的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就无法形成互动,无法相互作用产生价值。

平心而论,在楚文化研究和楚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在宣传口号上也是激动人心的,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做的很少,或者说是很不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体需求和客体供给产生了脱节,没能形成了良性互动,因而也就没有产生任何实质上价值和意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要更好地进行楚文化价值的研究和探讨,使楚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现在就要从行动上警醒来,加大行动和落实上的力度。

第三,摈弃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科学意识。

行动是一个过程,价值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在楚文化中寻找现代价值,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楚文化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客观实际上决定了我们对楚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和运用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次,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也必然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从客体的供给和主体的需求来看,关于楚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和评价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这意义上来说,任何孤立、片面、静止的评价和判断都是错误的。第三,作为古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离现实太远,无法像其他专门历史,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直接、具体、实际的作用发挥。目前,已知的阐释楚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成果,多限于精神层面,它主要在政治理念、传统道德、文化艺术等领域作用于现代,给人们以启示与感召。由此可知,它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但过程是缓慢长期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是模糊的,不可能立竿见影。故而,我们开掘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学科特征与史学运用的规律,结合日常的道德、思想教育工作,制定个长远规划,有个长远打算,不致失之一时的兴致[6]229。

[1]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李倩.荆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华文化论坛,1998,(1).

[4] 邵学海.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考察——以楚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6,(6).

[5] 韩东屏.如何利用荆楚文化[M]//张锦高,袁朝.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武汉:崇文书局,2005.

[6] 邵学海.关于楚文化现代价值探索的若干问题[M]//张锦高,袁朝.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武汉:崇文书局,2005.

猜你喜欢

楚文化楚国价值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