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雄笑石蕴风情

2012-04-09张鑫

中华奇石 2012年1期
关键词:嘉峪关石友奇石

张鑫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里曾是弯弓逐射的猎场、牛羊遍野的单原、林茂粮丰的绿洲、战旗飘动的边关、兵家必争的要塞。古代绘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丝绸古道从这里穿过,“天下雄关”的明长城从这里起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奇迹。今日嘉峪关,不再是“酒家西望玉门道,干山万债皆白草”的荒凉景象,而是一座富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灿烂的旅游资源、绚丽的丝路文化、新型的城郊农业、神奇的自然景观、安定富足的人民生活,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这里叫做:嘉峪关。

这里活跃着一群为石痴迷的人……

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历史的记叙让我在来之前会有这样的想象:嘉峪关,戈壁中城,气候干燥,应该是大漠黄沙,秋冬时节除了凛冽的寒风,伴随的还有飞沙走石。于是翻阅了一些资料:“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亚洲城市建设百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诸多的荣誉称号,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戈壁小城的想象。

在后来短短几天的行程中,我们更是无数次感叹:没想到这座城市如此具有包容性,没想到这里的奇石这么美妙、这么迷人、这么撼动人心,没想到这里的人们如此可爱……

嘉峪关曾是荒漠之地,风起石头跑。1958年,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的实施,西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酒钢在这里落户,而嘉峪关,就是这样一座因酒钢人民的建设而兴起的城市,能有今天的繁荣景象,离不开酒钢人的“铁山精神”。

谈起嘉峪关城楼,有石友说,“一般的楼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而嘉峪关的三座城楼都是从上往下建的。先是弄一个高高的土堆。四角竖立木桩支撑,建顶。然后把土移开。再建造起城墙”——这是一个总能给你惊喜,总能带给你出人意料的发现的地方。

瀚海苍河石各奉色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遭”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遗迹依稀可见,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是嘉峪关厚重的文化脉络。城市中西部是戈壁滩,东南、东北为绿洲,南部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枕色如铸铜的黑山,还有讨赖河穿流而过……良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嘉峪关的石种包罗万象。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21个矿种,产地40多处,其中铁、锰、铜、金、石灰石、芒硝、造型粘土、重晶石等为优势矿产。

戈壁风雕石渐受瞩目

宽阔的戈壁滩蕴藏着巨大的奇石资源。这里干旱少雨,经过千百万年风沙的反复雕琢,形成了今天姿态万千的风凌石(当地也称作风雕石)。当地石友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铭刻着太阳、时间的故事和风的神韵。”风凌石作为中国大西北最具特色的石种之一,它的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到大西北收购此石的人越来越多,其巨大增值潜力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眼看到嘉峪关风凌石的时候,多数会把它与新疆风凌石弄混。因为无论从外形还是质地上来判断,两者都相差无几,它基本上分石灰岩、花岗岩和玛瑙质等,颜色多为黑、白、灰或几色兼有。近年来新疆风凌石资源减少,许多石友已将目光投注到嘉峪关。

讨赖河水石品种多样

辽阔起伏的戈壁荒滩北面就是讨赖河。在嘉峪关采访的几天里,几乎每个石友都会指着心爱的藏石告诉我们:“这都是当年河里捡的”。他们把这些石头叫做嘉峪关彩石或讨赖河石。这让我们对这条河多了几分好奇。

由于时间匆忙,我们没能深入讨赖河实地考察拣石,但在想象中,出产如此众多美石的,一定是条气势磅礴的河流。然而没想到,图片中的讨赖河竟是如此温婉静谧。从祁连雪山蜿蜒而来,像一条风中飘摆的绸缎,恣意忘情地舞动着水性的飘逸,从嘉峪关市区南面横向穿过。

讨赖河上游地势陡峻,河床坡降大,河水涨落速度快,洪水流程呈放射状。在出山口径流达到最大值。这里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水文条件,使讨赖河的河卵石在质地、硬度、颜色、纹理等方面与一般意义上的河卵石有较大的区别,但其石质坚硬、外形美观、表面光洁、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变化丰富。其形成机理和成因基本上与黄河石相同,因而在有些石市上被称为黄河石出售。

这样一条在外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河流,却为当地石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采访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讨赖河卵石的许多丰富的亚种,有的类似台湾的南田石,有的仿佛河南的梅花玉……可以说,讨赖河还有很多秘密等着人们去发现。

风雨六十年悠悠爱石路

早期的嘉峪关并没有很多的照片记录,我们只有通过老一辈建设者的点滴回忆,在脑海中拼凑起当时的珍贵图景。五十年代:奇石赏玩“初露端倪”

1958年,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的实施,西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在这里落户。创业者们流血流汗,终于让茫茫戈壁上崛起了一座新的城市——嘉峪关。开拓者奋进的脚步,让这座城市日新月异,也唤醒了戈壁上、河流中蕴藏千万年的宝藏。

早期的建设者说,那时背靠荒滩,漫无目的的游荡就成为当时一些人的休闲娱乐项目,于是有人发现了这里神奇独特的风凌石,出于好奇和喜爱。带回去摆在案头。但那时,人们还过着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日子,哪有心思专门放在奇石上。拣石置石,不过是某些人偶一为之的雅兴,绝大多数的奇石,就一直在嘉峪关人民周围沉睡着。

八十年代:“风雨雕”风生水起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利用当地风凌石片的原石特点,拼接粘合,制作別具风情和地域特色的组画,被称为“风雨雕”。起初只是在宾馆内展示,没想到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将风雕石画买走。1989年,嘉峪关大漠风工艺美术厂成立,专门采集各色小型的风凌石块、石片等作为原材料。拼接成画。风雕石画成为一项产业,红极一时,并成为1990年亚运会的纪念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酒钢职工发现大漠奇石并收藏置于案头,到八十年代末“风雨雕”的广受赞誉,嘉峪关与石结缘的日子其实并不短,但作为奇石,始终也没能作为独立赏玩的门类引起关注。

如果说,是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风雨雕”的发展,那么奇石文化的推动,则要得益于嘉峪关的老干部局奇石组的坚持与努力。

九十年代:“奇石组”功不可没

介绍嘉峪关奇石的专著《雄关奇石》中有这样一段话:“1992年8月,笔者(李思明)陪北京的名书画家朱永芳先生在断山口拣石,整整一天,无重大收获,突然一块纯白的大块石头吸引了我们。近前一看,俩人都惊呆了,这哪是一块石头,简直是一朵盛开的蓬花!后来,朱先生将其带回北京置于案头,有人竟拿出万元购买

此石,被朱先生婉言回绝。”或许,这可以看做是嘉峪关奇石最早流出的案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奇石的寻觅和赏玩已经成为一部分爱好者的日常活动,但大规模、普及性的赏石活动,还未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外来石友才有获得奇遇的机会。

1997年4月,嘉峪关老干局奇石组成立了。起初,只是为了离退休人员锻炼身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石就是一次徒步旅行,不光可以领略沿途的风景,还能捡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一举两得。去戈壁或河滩寻石是件辛苦的事,烈日炎炎,刮风下雨,骑自行车前往。这样的捡石活动一天都没有停止过。石头越捡越多,大家便聚到一起开始品评这些奇石,甚至办起了石展。

于是,1997年10月,“首届雄关奇石展览会”开幕,引起了市民的高度关注。至此,奇石文化在普通大众中普及开来。但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宣传,嘉峪关的奇石仍然鲜为人知。可以说,嘉峪关的石头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阶段。

1999年3月,老干局选送奇石参加当时的“中国昆明世博会”,李守一、莫振邦等人的奇石,获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颁发的证书。这一荣誉立刻轰动了整个嘉峪关市,也带动了之后嘉峪关奇石的发展。从奇石组成立到2001年期间,老干局奇石组共举办了三次石展,对推动嘉峪关奇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老于局奇石组仍然活跃着,而且越来越壮大。他们中年龄最小者60岁,最长者84岁,并仍然保持着建组之初不辞辛劳拣石的良好传统。

新世纪: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赏石之风在全国漫延,受此影响,加上本市奇石爱好者的带动,嘉峪关市不少人加入到玩石的行列。除了普遍认可奇石的观赏性,很多人还看到了奇石带来的经济效益。

“石头能卖钱”,这是当时许多普通百姓开始接触石头的首要原因。一些人开始摆地摊,没有固定的地方,就支一张桌子或地上铺一块布放上石头,有的是水果摊或者菜摊旁带着摆一些石头。据说,当时来此旅游的外地人,尤其是台湾人,会零散的买一些回去,出价也不吝啬。这算是嘉峪关奇石最早的“奇石市场”了,也成为嘉峪关奇石文化发展的又一标志性现象。

当时,兰州,酒泉、张掖、敦煌等地已经陆续建起了奇石馆,很多市场上也可以看到奇石商店,但此时的嘉峪关,依然是地摊式经营,或许这也是石文化发展滞后几年的原因之一。

2003年9月,《雄关奇石》一书出版了,这是嘉峪关第一本以本地奇石为题材并被文字记载的图书,书中收录了当地多位爱石人的诗文和嘉峪关奇石图片110余幅,是对当时嘉峪关藏石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宣传。该书的出版对嘉峪关奇石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肖军开起了嘉峪关市的第一家奇石馆。店名就叫“雄关奇石”,这是嘉峪关奇石馆式经营的始。

2009年,嘉峪关市收藏家郝卫东的三方奇石在石家庄第六届观赏石博览会上获得不同奖项,其中“迎客松”获金奖,“乡村秋色”和“秋韵”获优秀奖。刘俊的三方奇石也获得柳州2009年观赏石春季交易会奖项。李志明的奇石在上海石展上也获得了不小的殊荣。

这是嘉峪关奇石文化发展的最好阶段,中央电视台以“大漠奇石”为主题对嘉峪关奇石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至此,嘉峪关奇石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展望:边陲小城潜力无限

现在,嘉峪关石市风生水起,石馆一家连着一家,除了销售本地奇石,“走出去,引进来”成为众经营者的理念,外来石种的引进使经营更多样化,来此淘宝的人也日渐增多。据说,很多阿拉善左旗石友来此回收葡萄玛瑙,还有新疆人来此收购风凌石。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让嘉峪关融入了全国石市,也必将迅速带动当地奇石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虽然是西部小城,消费能力却堪比国内一线城市,这是嘉峪关石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商人看准商机,来此做生意,顺便也开起了石馆。我们在嘉峪关的采访过程中还发现。这里的人们除了爱石,同样爱玉,许多藏家都兼收和田玉。笔者采访了一家专营和田玉的店面,他们是几年前从河南来到嘉峪关的,就是看准了这里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嘉峪关的(玉)石文化还将向更丰富、更多元、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据悉,今后当地政府還会大力扶持石文化产业,鼓励更多的奇石店铺形成,并计划成立专门的奇石市场。

比起左旗、哈密、银川、兰州等几个西北奇石赏玩重镇,嘉峪关的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就有人发现了奇石,上世纪八十年代奇石就为画材所用,但基本是在2006年以后,嘉峪关的奇石产业才开始加快发展。同处甘肃地区,相对于兰州、酒泉等地的知名度,嘉峪关藏量丰富的奇石,很大程度上还不为外人所知,而这,也正是她的潜力和魅力所在。

近几年,嘉峪关市“以石兴市”理念的逐渐形成,奇石赏玩之风在嘉峪关风生水起,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酒钢人民的艰苦建设,离不开老干局奇石组的带动,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更离不开像李忠、李守一、莫振邦、盛爱萍、李萍芬、刘保杰、郝卫东等这样一批爱石如痴的人……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嘉峪关石友奇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石友天地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奇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