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2012-04-09吕文立杜鹏飞金璐璐
吕文立 杜鹏飞 金璐璐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紊乱,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病变,属中医的乳癖范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50%,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病。早在全国肿瘤防治会议就将非典型乳腺增生列为乳腺癌的前期病变,故对此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西医治疗本病多用对抗雌激素为主,但效果不太理想且副作用大。中医依据辨证论治,针药结合,内外兼治,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发挥了中医药的巨大优势。现就近年来乳腺增生病的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1 诊断方法
1.1 彩色超声诊断[1]
乳腺增生症作为妇女的一种常见多发病,需与其它类型乳腺疾病鉴别。彩色超声是一种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具有实时动态等优点。乳腺增生症按其不同的超声声像表现分为下列四种主要类型:
(1)单纯增生型 (2)囊性增生型 (3)腺瘤样增生型(4)混合型
1.2 影像学诊诊断[2]
乳腺增生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密切相关,应该与患者的年龄、生育史,症状、体征及月经史等相结合,患者可具有单一性的增生,也可以为多种成分的增生。增生患者多为30~40岁,病变多累及双侧,临床症状与月经有关,经前期乳房肿痛及乳腺肿块较明显。
1.2.1 X线诊断 X线表现为双乳局限性或弥漫性片状、圆形或致密阴影,密度多不均匀,边界不清,合并钙化多分布较散在。
1.2.2 钼靶诊断 钼靶X线表现局限性的腺体增生,应与浸润性的乳腺癌鉴别,腺体增生多尤皮肤及脂肪层改变,周围腺体无纠集,周围无明显分叶及毛刺。而且增生多为双侧性。合并钙化时钙化较散在,而乳腺癌钙化呈区域分布或聚集成簇。囊性增生时的囊肿应与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瘤鉴别,囊性增生多双侧发病,病灶密度低,聚集时可有弧形压迹,合并钙化时多为线样或弧形,而纤维瘤密度较高,融合时呈分叶状表现,合并钙化时多为粗大颗粒状钙化。
1.2.3 CT诊断 CT影像上少数可形成局限性肿块样阴影且有轻度强化时,与乳腺纤维瘤难以鉴别。局限性增生需要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前者无血晕增加、皮肤增厚及毛刺等恶性征象,若有钙化则较分散。强化程度低于癌瘤的强化,且增生多为双侧性。另外囊性增生容易癌变,应必要时结合病理检查。
1.3 病理学诊断
乳腺增生症可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诊断,常见的病理学分型乳腺纤维囊性病变和硬化性腺病。
2 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症的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改变生活行为来实现。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劳累,适当的体育锻炼,戒烟酒,饮食调节如低脂肪、清淡饮食均有利于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佩带合适的支撑型胸罩也可缓解疼痛。
2.1 激素治疗[3]
口服激素类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缩小肿块,因其用药量小,服用方便,曾被多数患者所接受,但会发生不良反应,使患者感到恐慌和困惑。所以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治标不治本,停药后极易复发。长期服用,会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还可能会导致人体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故不宜作为常规疗法。
2.2 外科治疗
乳腺增生症本身并无手术治疗的指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漏、误诊乳腺癌,或切除可疑病变。因此,手术指征主要包括: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乳房肿块,局限性腺体增厚,彩色超声检查发现的可疑结节,钼靶X线检查发现的微钙化等。
3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7]
乳腺增生症是以乳腺小叶、导管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广泛增生为基础的一系列组织学改变的乳腺良性疾病的总称,其中包含了多种组织分型不同的乳腺良性疾病。
流行病学及遗传学方面的资料显示,尽管有的学者不支持乳腺增生增加致癌风险,但多数学者认为乳腺良性增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尤其以乳腺小叶与导管的不典型增生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最为显著。单纯乳腺增生癌变的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5~2.0倍,而不典型增生癌变风险则上升5~6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总而言之,乳腺增生性疾病还是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4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称乳腺增生病为“乳癖”。也称“乳栗”、“乳痞”和“乳核”等。其特点是不红肿、不破溃、不活动、无侵润,生长缓慢,病程长,不转移。乳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的《中藏经》,后世医家对本病的描述较为详细。《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癌论》中说:“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从名乳癖……”。隋代《诸病源候论》虽未有乳癖之名,但载有“乳中结核侯”、乳内“核不消”的症候。《外科真诠》认为除中老年人外,青年女子亦可发生,其预后可以癌变,即其所说:“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癌之变”。明代陈实功《疡科心得集》中言:“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次名乳癖。
李氏等证实大多数患者有反复精神因素的影响[9];林氏等认为本病以肝郁为主[10],主张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则肿自消”;苏氏、雷氏则强调本病的病因在冲任失调[11],故而与反复流产、生育、哺乳、月经周期关系密切;杨氏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肝郁痰凝为主,且以气滞血瘀较多见[12];龙氏在分析了57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后,提出本病与肾关系较大[13];徐氏认为本病与肾阴肾阳亏损有关[14];许氏指出本病关键在于肾气亏虚,以致郁气滞,冲任失调所致[15];此外,刘氏以瘀血立论[16];贾氏则认为本病乃气血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其标[17]。
近年来祖国医学现代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型: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肋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2)肝郁脾虚型:挤压痛轻,可有乳头溢液,常有多愁善感,悲伤欲哭心慌心悸,梦多纳差,倦怠乏力,月经错乱不规则,量少色淡,舌质淡,脉弦滑。(3)肝郁冲任失调型:常伴胸肋疼痛,烦躁易怒,寒热往来,寐差梦多,神疲食少,舌暗,脉弦。(4)肾虚冲任失调型:乳房疼痛症状较轻,腰膝酸软或伴有足跟疼痛,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头晕耳鸣,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5)气血痰凝型:胸闷身重,食少纳呆,痰多,舌质紫暗苔白稍腻。本病虽发生于外而根于内,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凝滞为发病指标。肾虚贯穿于乳腺增生病病程演变的全过程,补肾具有调整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对乳腺增生病有直接的作用。本病肾虚冲任失调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进展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目前西药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大致分以下几方面:
4.2.1 辨证论治 在乳腺增生病的辨证治疗中,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分型,可归纳为肝气郁结型、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型、气血痰凝型。肝气郁结型治当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冲任失调型治当温肾补阳,调摄冲任。方用二仙汤加减;肝郁脾虚型治当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方用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气血痰凝型治当补益气血,化痰散结,方用取四物汤合棱莪汤圳减。
4.2.2 外治法 在乳罩相应于肝俞、乳根及外上象限穴处缝制小布袋,并根据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内治原则,选择芳香、挥发性强的中药,如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等,研制细末,封装于小布包内,置于乳罩的小布袋中,随身配戴。用有较好的效果。黄霖[18]等以自拟“乳痛贴”验方 (由大黄、细辛、冰片纯中药组成),制成膏贴状,贴在乳腺增生部位及患侧乳根穴,贴敷12~24h,连用14为1疗程,与消炎镇痛膏组对照,治疗组76例,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75例,有效率为50.6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
4.2.3 针灸治疗 针刺认为可增加细胞免疫功能,调整激素紊乱。取穴上主要采用主穴合配穴或分组取穴,前者选乳根、膻中、期门等穴,并根据痰凝、血瘀、肾虚不同证型配穴;后者胸组取穴合谷、膻中等;背组取天宗、肩井、肝俞等。针刺治疗时间依月经周期而定。电针、冷冻针或针药并用。
5 小结
对于中青年妇女来说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指妇女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非炎性、非肿瘤性的乳腺实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和复旧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变。对于乳腺增生症要有正确、基本的认识,既不要不负责任的过度治疗,以免给患者身心造成伤害;也不要放过癌前期的检出与治疗。同时,也应该关注已有的基础研究进展,积极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以期更大的突破。
[1] 王丽萍,刘艳芳,程全安.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在女性乳腺增生症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2010,22(1):58.
[2] 张伟.乳腺增生的放射诊断[J].中外医疗,2010,29(1):168.
[3] 马志静.乳腺增生治疗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1):39.
[4] 辛智芳.乳腺增生症的分类和诊治[J].中华乳腺病杂志,2008,2(6):693.
[5] 鞠以惠.乳腺增生症的综合治疗[J].肿瘤防治杂志,2001,8(21):341.
[6] 薛晓红.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3):52-53.
[7] 金科,田晓峰.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关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3):78.
[8] 刘宏艳.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天津中医,2001,18(6):50.
[9] 李新民.乳增宁片治疗乳腺增生病532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285.
[10] 林宗广.乳腺增生病辨治[J].中医药研究,1990,(3):2.
[11] 雷兴云.乳腺增生病辨证施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13.
[12] 杨述亮.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40例[J].中医杂志,2002,43(11):807.
[13] 龙家俊.乳腺增生与肾的关系-附571例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1987,(4):160.
[14] 薛家超.平肾疏肝丸治疗乳腺增生[J].四川中医,1989,(11):44.
[15] 邹浩生.论治乳癖述要[J].辽宁中医杂志,1992,(4):16.
[16] 刘浩江.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04例[J].天津中医,1986,(5):18.
[17] 贾振营.中医药治疗乳核经验介绍[J].中医杂志,1981,(1):44.
[18] 黄霖,潘朝明,罗崇谦.乳痛贴治疗乳腺增生76例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199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