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抑郁症的分析与探讨

2012-04-09夏燕芳高迎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6期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患者

夏燕芳 高迎春

青少年抑郁症的分析与探讨

夏燕芳 高迎春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过程中经历的心理体验,探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措施。方法:采用访谈法收集1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体验主要为孤独无助,对立、敌视心理,失败受挫心理,社会适应障碍。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连续、全面的评估,提供积极的心理及情感支持。

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身体多处不适等。青少年的抑郁与成人相比,出现时间比较隐蔽,它的发生通常有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使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增加2~4倍[1],而且青少年的抑郁有复发的风险。抑郁可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和发育、学校的表现、与同龄人的关系,甚至导致自杀。且近年来青少年抑郁发病率明显上升,能够被识别并且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比例更低。鉴此,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访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以期对该类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入选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第3版(CCMD)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3],总分≥21分;均能正确表达自已内心的真实体验。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采用立意抽样法[4],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抑郁症患者12例。研究样本量的决定以受访者的资料饱和为标准。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根据诠释现象学的理论方法,以现实情景和隐含在情景下的涵义为基础,分析某种特定现象中内在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主要要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

1.3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选择在抑郁症患者入院1个月后,此时患者抑郁症状缓解,记忆、理解能力正常,在知情同意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后能积极参与本次研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内心体验。访谈前拟订访谈提纲,访谈在自然场景下进行,包括所在病房及不被干扰的房间。研究者与患者深入交谈,获取患者真实感受和体验,并做现场笔录和录音,以编号代替患者真实姓名,以免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忧,对每位受访者分别进行3次访谈,每次访谈30~60 min,第2次访谈除反馈上一次的内容外,再澄清一些不明确的信息,以增加资料的准确性。第3次访谈时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干预。

1.4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播放录音,将患者陈述的所有内容和研究者的现场记录分别输入计算机打印,然后反复阅读、分析并进行分类整理。

2 结果

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分类提炼,发现每位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不同,但有共性部分,归纳成四大主题。

2.1 主题一:孤独无助心理 许多个案谈到了家长忙于生计,有的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接触时间少,缺乏心理交流和沟通,如“他们只知道赚钱,眼里根本没有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他们只顾自已潇洒,完全不为我着想,没有认真照顾我。”青少年处于心理、生理成熟的特殊阶段,面对学习、工作、交友产生的压力、困惑没有及时给予引导、排解,会逐渐形成焦虑、抑郁、孤独无助感。可表现为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做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有的将过错归咎于自已,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多数患者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

2.2 主题二:对立、敌视心理 “父母只知道要我学什么、做什么,根本不和我商量,从不考虑我的观念和需要。”“父母眼里只有分数,老师的表扬,从不顾及我的爱好和兴趣。”“老师的眼里只有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老师通常都很少过问。”患者家长、老师的高期望与落后的观念形成鲜明反差,时有伤害患者的自尊心,患者感到无所适从,萌发的观念在压力下扼杀。

2.3 主题三:失败受挫心理 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苦闷、紧张等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如“考试失败了,觉得自已不如别人,丧失了学习的斗志和兴趣。”“大学没考上,希望破灭了,觉得自已前途暗淡无光,对不起家人和朋友。”“父母离婚了,我无力挽回,可怜没人关心我,不知道将来怎么办。”“有时家长的一句‘真没用’,老师、同学一句‘你这个不行,真差劲’我会伤心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对周围事物产生回避心理”。

2.4 主题四:社会适应障碍 许多患者谈到缺少朋友或不愿意与周围人交往,不想做事,不想上学,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严重时对自已个人卫生都不顾,称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生活没意思。患者面对学习压力、工作的艰辛,不能勇敢的适应,而产生逃避、退缩心理,另一方面家庭纵容孩子,提供给孩子好逸恶劳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心理。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存在孤独无助心理,对立、敌视心理,失败受挫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等反应。医务人员为了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使患者身心健康的成长。

3.2 心理干预措施

3.2.1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除了从健康史、个人发育史、家族史等方面进行评估外,更应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去了解和评估患者患病前的个性特点、生活事件,患者应付挫折或压力的心理行为、方式和效果;患者所面临的困难与发现的问题、对治疗的态度;还应对患者的家庭、生活环境、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对患者的危险行为如自杀、杀人等要进行重点评估。

3.2.2 改变患者的认知 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的个性和特点,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确立将来的生活、学习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3.2.3 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念、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得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与人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2.4 培养缓解压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候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抑郁症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同时应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让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环境,尽快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Pine DS,Cohen E,Cohenp,et al.Adolescent dep ressive symptoms as predictors of adult,depression Modiness or mood disorder[J].Am J Psy chiatry,1999,156(1):133-13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3]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济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134-135.

[4]胡 雁.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579-581.

2012-03-12)

(本文编辑 白晶晶)

314500 浙江桐乡嘉兴市康慈医院五病区

夏燕芳:女,大专,护师

10.3969/j.issn.1672-9676.2012.16.075

猜你喜欢

青少年心理患者
看见具体的自己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青少年发明家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感受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