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岩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

2012-04-09吴大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何绍基石刻朝阳

吴大平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朝阳岩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

吴大平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永州地区的朝阳岩摩崖石刻自唐元结开辟以来,经历代经营,已成有一定规模的石刻群。其书法艺术特点有三:从时间上看,其跨代久远,各代石刻皆有所存;从体式上看,众体皆备,各类书体皆有所刻;从特色上看,各异其趣,多种艺术风格皆有呈现。

朝阳岩;石刻;书法

卡西尔说:人是制造符号的动物,人只有通过符号,才能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摩崖石刻就是人将制造形式化的艺术符号,通过岩石的载体展现出来。它既是基于自然环境的 艺术生成,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崖石常凹凸不平,或经年漫漶剥蚀,刻于其上的文字和图画“皆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1],呈现出雄强的特点。

中国石刻书法历代皆有,如“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2]P48的《纪泰山铭》等。而永州朝阳岩石刻,自唐代元结开辟以来,经历代经营,纵跨唐宋明清以至民国,保存了大量的记游诗文,石刻书法呈现出非常强的审美价值,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一 跨代久远,各代题刻皆有所存

朝阳岩虽为元结所辟,其诗多为后人补刻,而唐代石刻也不乏少数。唐大历十三年张舟诗刻《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虽有所残毁,就所辨认的十四行楷书来看,笔法平整,法度谨严,字体多取侧势,于唐代楷法虽有所承袭,但明显用笔取势不同,略带魏晋楷隶之风。唐咸通十四年魏淙诗刻《奉和左丞八舅题朝阳洞》,行笔曲折,按隶书用锋,细处衔接多有残损,或刻石不工,实未可知。同时的李当诗刻《题朝阳洞》,实为不可多得的石刻小楷,竖画按笔较重,多用侧锋;横画则较轻,多用中锋。体式工整,不蔓不枝。

宋代石刻保存较多,或因所处时代相同,楷书风格相类。宋雍熙四年贾黄中诗刻《七言四韵诗一章送新知永州潘官赞若冲赴任》,笔法取意明显异于唐楷。该石刻多用魏碑笔法,却又藏头收笔;尚唐楷的严谨法度,用笔力道却很少变化,要之,是法度中略显笨拙,笨拙中透着险峻。正如蔡邕《九势》当中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3]P4此话或道出这段石刻敛势藏笔的精妙所在。宋咸平陈瞻诗刻《题朝阳岩》与宋天禧二年王羽诗刻《朝阳岩诗二章》风格相似,与宋代书法尚意一脉相承,不过,后一段石刻用笔洗练,方笔较多,各有生气。宋元祐邢恕《独游偶题》和《题愚溪寄刻朝阳岩》两段笔法泼辣,灵动活泼,锐气四射,呼之欲出。

至明代,书法时代崇尚不一,首先步趋赵孟頫平稳工整,中间经历毫无生气的馆阁书体,后又学祝允明等“吴派”书法,明中后期,创新跌出,出现了徐渭、董其昌等大家,回归“二王”,成为书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高峰。朝阳岩石刻亦能体现出这样的特征。明正德七年陈銓诗刻《游朝阳岩》用笔清丽,工稳中不乏生气,这也正是对赵孟頫楷书的一些特点的继承,又见明正德十四年何诏诗刻“题朝阳岩上步春风”一首,书风相类,虽用侧锋,但工稳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嘉靖元年诗刻《游朝阳岩》笔锋瘦硬,明嘉靖十年许岳诗刻“谩教山水属高贤”一首,笔画浓厚,大气凛然,明嘉靖十八年,陈东诗刻《重游朝阳岩用旧游韵》则明显是由柳体笔势中融入魏晋冲和之气。各段石刻,虽处嘉靖之后,却风格互异,各领风骚,这正与书法艺术的时代节奏变化相应和。

清代朝阳岩石刻存刻较多,这与碑学兴起有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4]P756所以清代朝阳岩石刻当中除了清代文人自己的诗刻之外,还有重刻前代诗歌的,许多都出于杨翰之手。他与李永绍风格相类,其书多学何绍基,后文再作详述。另外,清光绪十九年吴大澂诗刻《偕光稷甫太守颐同游朝阳岩和山谷老人韵》楷书笔锋外露,竖画多写作悬针,撇画刚硬果断,体式稍长,突破法度,用行楷笔意,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作石刻而言,颇有急就章的意味。

民国石刻书法较少,民国八年黄钺诗刻“未逐渔舟去”一首,多用侧锋,露锋起方笔,笔墨浓重,厚重大气,不输鲁公。另民国八年李明轩诗刻“兰亭故事”一首,笔画纤丽,然刻工粗糙,难为上品。

二 众体皆备,各类书体皆有所刻

朝阳岩所存石刻中,以楷书、行书最多,隶书、草书最少。楷书犹以宋明存刻最多。如前所述,宋雍熙四年贾黄中诗刻《七言四韵诗一章送新知永州潘官赞若冲赴任》应是代表,又见明邑人管大成诗刻“寻胜朝阳晚”一首,用笔洒脱,意到笔到,不拘一格,露锋起笔,笔画衔接处笔断意连,轻重相对,前后呼应,体式参差错落,浑然一体,虽为零陵乡人之作,也难掩其艺术才力。明正德王瑞之诗刻“潇湘洞口咏飘风”一首,用赵孟頫笔意,去唐楷较远,收藏有致,侧锋中锋相映成趣。

就行书一体而言,应是朝阳岩摩崖石刻中成就最高的。暂且不说何绍基诗刻的价值,单就其他石刻来说,也能当此殊荣。清光绪三十二年林绍年诗刻“一从鲁直题诗后”一首,内敛外放,细处求精,取法苏子、山谷,但落实到具体笔画,楷法却更为明显,连笔处多用断笔,又不失风姿,确可谓是一种成功的书法实践。清光绪二年盛庆绂诗刻“出郭渡潇水”一首,用中锋,提按较少,多从章草中来,撇画和连笔较粗,与“二王”迥异其趣。但却沉郁中不失生气,饶有高贤古朴之风。这也正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书法要旨,有正有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提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时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5]P10

篆书、隶书在朝阳岩石刻中所存较少。隶书完整可见如民国九年萧昌炽诗刻“避地来幽谷”一首,用笔恣肆,波磔并不突出,取势平正,稍异于汉隶古风。隶书本尚古朴,多用篆意,此处则背道而驰,或可兹一赏。篆书如清咸丰十一年杨翰重刻元结《朝阳岩铭并序》,较先秦碑刻更为工整,圆笔转换自如,未能自出机杼,多有摹习之嫌。

朝阳岩所存草书石刻较少,但质量却都很高。邢址诗刻“晓近岩光发”一首,年代不详,虽只有三行,但用笔韵律感极强,该连则连,当断则断,情意相偕,俯仰有致。取法张旭,又融入石刻漫漶特点,可谓自成一格。另外,尹伸诗刻“名穴何年巨灵擘”一首,虽有所残毁,但用笔豪放,出其不意,落笔处,扑面而来,汪洋恣肆,雄豪盛大。这类草书石刻与崖石融为一体,遒劲与骨气毕现无疑。这也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当中所言:“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6]P37

三 各异其趣,多种艺术风格皆有呈现

《书谱》说:“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6]P11朝阳岩石刻书法亦是风格各异,这既源于不同的时代风尚,也源于不同的艺术才力。

朴拙如宋咸平诗刻,朱昂、刘骘、洪湛、孙冕、李防《送新知永州陈秘丞瞻赴任》各一首,此处楷书形体略扁,转笔处中锋按笔较重,笔画藏锋较多,撇和捺收笔迅速,未作散开状。因此从整体来看,工整中藏着一股难以抹去的朴拙之气。

瘦硬如明嘉靖三十五年章汉中诗刻《夏日同松溪登朝阳岩漫赋二首》,中锋作书,笔画极为细腻,折、捺等笔画的提按并不明显,连笔和收笔都非常果断,使全篇书法的力道显得更为刚硬。

潇洒通脱当以清同治元年何绍基诗刻《杨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为代表。何绍基应为清之书法一大家,《清史稿》本传中说:“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所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7]P13436-13437从书法渊源上来看,其仿北魏,临《玄女碑》,学鲁公,横及篆隶,《清稗类钞》都有相关的记载。另外其独创悬笔回腕法,在《与汪菊士论诗》中有生动的描述。这样一来,何绍基的书法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风格。在何绍基诗刻《杨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中,起笔稍顿,多有提按,笔画所到,随意挥洒,不拘泥于一笔一画,而从整体取势,貌似不羁,内里却有着千钧的力道。杨翰和李永绍与何绍基风格相同,杨翰存刻较多,《清史稿·艺文二·金石类》中载其曾撰粤西得碑记,可见其在当时是重要的金石书家,如前所述,在朝阳岩石刻中,其所存刻石多,但大多学习何绍基,没有个性,因此价值不高,如清同治元年杨翰诗刻《何子贞丈归道州至郡同游朝阳岩》,可见,其虽为挚友,然书法功力则相差甚远。又如清李永绍诗刻“讲余来访渔翁迹”一首,亦是相类之作,不值一提。

雄放如明嘉靖二十一年陈垲诗刻“昔贤标胜迹”一首,行书用笔厚重,笔画苍劲,但又不失灵动,点画浑厚,足以看出其用力之深。与崖石漫漶剥蚀的特点相融合,则体现出雄放奇绝的艺术风格。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说过:“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8]P1工整如宋张琬诗刻《题朝阳洞》,一笔一画,清秀工整,竖笔较重,折处常作按笔,未见唐法,但却生气中不失工稳。

当然,这里只是稍微列举了几种。各家不一,这也便是朝阳石刻的魅力所在。

宗白华说“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的情调。”[9]P119朝阳岩石刻便是在呈现着一代代文人或高歌或低吟的生命情调,诞生千百年以来,便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观赏,去对话。

[1]唐安国.摩崖石刻中的书法艺术[J].百科知识,1996,(3):56.

[2][清]王澍.竹云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杨素芳,后东生.中国书法理论经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明]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唐]孙过庭.书谱[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

[7][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北京:中国书店,1983.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72/J292

A

1673-2219(2012)09-0015-02

2012-08-29

吴大平(1988-),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何绍基石刻朝阳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西狭颂摩崖石刻
美是童年朝阳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迎朝阳
图说书法(187)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不许耍赖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