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赚不过“好心情”

2012-04-08漠北

新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荒地积蓄侄子

漠北

人到老年,最好的理财方式是量力而行,切莫因追求所谓的“风光”而当上“负翁”。这是我多年的理财心得。

我和老伴退休后,看着手里的数万元积蓄,总想像年轻人那样进行一番“投资”。于是,我俩拿着大半辈子的积蓄,来到农村包地——听人说,现在很多城里人到农村承包荒地,称之为“反哺農业”。我俩在承包荒地时,才发现自己的积蓄远远不够,为了实现心中的“地主”梦想,我和老伴一咬牙,借了5万元,承包了20亩荒地。

地是包下来了,待春播时我俩蒙了:种啥呀?咋种呀?这么大片土地,总不能一镐一镐地刨吧?——这时,我和老伴才清醒地意识到:我俩在城里生活了一辈子,对农业生产是那么的陌生,我们这项投资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啊!

勉强维持两年后,我和老伴“铩羽而归”——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了,还“折”进去5万块钱!

这次不成功的投资让我和老伴明白一个道理:老年人理财,尽量不要举债投资。因为,当“负翁”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为了偿还债务,我和老伴整天精神紧张,脑袋里24小时“转”的都是一件事:还钱!还钱!为了还钱,我俩吃不香睡不着,整天生活在焦虑之中;为了还债,我俩拼命地劳动,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包地的两年时间里,我和老伴触风雨、犯寒暑,吃尽了苦头。

不独我们如此,小区内的好多老年人都和我们犯了同一个“病”——我认识的几位老友中,就有两位是“负翁”,结果都因承受不住巨大的经济压力而相继进了医院。

老年人理财,最大的考验归根结底不是无处不在的投资风险,而是诱惑——很多老年人经不住“高额回报”的诱惑,或贸然投资,或茫然投资,或孤注一掷式的“赌徒投资”。其结果,多半是赔多赚少,偶尔赚上一次,也或多或少带有侥幸的味道。去农村包地投资失败后,我和老伴躲在家里一筹莫展,心情坏到了极点。

这时,老伴的侄子登门来,向我们推荐一种保健品投资——我们拿出部分钱来,购买公司的保健品,半年后,公司不仅全部返还我们最初的投资资金,而且还返给利息,我们还白用半年公司的产品。这样的好事哪找去?在老伴侄子的“游说”下,谨慎谨慎再谨慎的老伴最终还是向亲友借了5000元钱,认购了公司的产品。在我们“坐以待币”时,传来了坏消息:那家公司席卷数10万元社会认购资金后,一夜之间不知去向——原来他们最初抛出的“优厚馅饼”竟是一种骗局!我和老伴不但没有得到承诺的“利息”,而且连5000元钱的本金也打了水漂。我和老伴又背上了一笔债务,成了“负翁”。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两次失败的投资经历,我和老伴理财变得理性起来:我们再也不当“负翁”了。三年后,我们用积攒的2.5万元退休金,在小区内兑下了一个车库。我们对车库进行了“手术”,把它“加工”成了早点部,外租了出去——这一“变脸”、这一转手,我和老伴每月就净“剩”三千多元钱,一年下来,也有了三万多元的收入。虽说这次理财投资属于“小打小闹”,但是我和老伴没借他人一分钱,挣多挣少无所谓,纯属于“悠闲投资”,所以心里无丝毫负担和压力,我们每天都活得轻轻松松、乐乐呵呵、悠哉优哉。每年夏季,我和老伴还能拿着赚到的那笔房租,有计划地去各地名胜转转;或者买身服装道具,参加老年艺术团什么的。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这次成功的理财投资让我和老伴意识到:人到老年,不管你投资何种项目,赚个每天好心情便是最大的赢利!(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荒地积蓄侄子
各地妇联网课亮点纷呈 为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产业蝶变:积蓄由大到强的新动能
荒 地
对外发包的荒地为何被判无效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