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中的“80”后
2012-04-08
说起“航天人”,人们很容易把飞天和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的形象画上等号。事实上目前我国航天系统已经形成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的模式,相比较而言,中国航天人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左右。
今年30岁的牟宇有一个听起来让人肃然起敬的头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通俗地讲,就是负责火箭总体设计的二号人物。他和34岁的吕新广,在火箭设计领域挑了大梁,而参加工作才两年30岁的黄震就担任了火箭搭载的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他是具有这个头衔最年轻的工程师。他们的履历极为相似,以优异的成绩从名牌大学毕业保送硕博连读,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事业,刚刚参加工作就相继进入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的任务团队,负责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
载人交会对接飞控组秘书、27岁的总体室工程师王霄军,参与制定的飞行控制方案,提高了载人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大学毕业不满2年就已成为核心岗技术骨干,这样的例子在中心并不少见,飞控软件设计师费江涛,27岁。飞控总调度“神八哥”杨彦波26岁,为什么被称做“神八哥”?原来,去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杨彦波意外走红网络,被称做“神八哥”,随后,这个名字在飞控中心就传开了。如今,当年的“神八哥”已成了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飞控总调度了。
此外,基层航天工作者中也活跃着很多80后。曾丽1989年出生,为“神九”任务气象预报员。说起自己毕业时的选择,曾丽只是简单觉得“酒泉是个很神圣的地方”。李文1984年出生,身为“神九”任务逃逸安控总体工程师。“神七”发射时李文正在国防科技大学读书,宇航员“太空行走”的一幕深深震撼了他。李文梦想着可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逐渐成长为这一岗位的決策者与指挥员。
1981年出生的王晓光是“神九”任务试验总体主管工程师。在航天城,他不但找到自己事业的归宿,也找到自己人生的伴侣。
1980年出生的孟凡昌来到酒泉已经10年了,虽然载人和不载人的飞船对他的工作要求差别并不大,可是心理承受的压力却截然不同。每次飞船发射之后是孟凡昌所在岗位最忙碌的时段,“神九”是下午发射,“孟凡昌们”就至少要忙整个通宵。下半年的忙碌之后,他想能够在今年“抽空”结个婚。
付朗,1986年出生,“神九”任务火箭吊装指挥。上大学时,付朗喜欢网聊,现在驻地连互联网都不通,但是他没有把这些看做是一种放弃。说到现在的工作,付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这些苦这些累带给他的是物质生活无法满足的自豪感,责任心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些年轻的航天人普遍需要加班、出差,不少人的孩子刚刚出生,他们因此难免成为“啃老族”。谈起出国或进入大公司的同学们,他们说:“航天人的收入比较一般,但从事航天事业有特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也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快速成长。在空间对接机构研究室,工作5年左右的设计师已经成长为第二导师,带着刚出校门的徒弟。在大学校园招聘时,在校大学生对航天事业也非常神往。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