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为什么玩3D?
2012-04-08胡碧菁
胡碧菁
不大的影厅里,李安穿着便装从角落的阴影里走出来,被四五个人高马大的黑衣保镖护着走上台,带着一丝羞怯站到了中间。一个女粉丝奋不顾身地冲破障碍扑到李安面前,大声要求签名合影,引来观众席一片骚动,李安不知所措,一边尴尬地点头微笑,一面无助地扫视四周“求助”。
这次露面,距离李安上次来北京宣传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已过去了四年半。这几年,他的时间几乎都砸在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说到这部电影,李安开始变得十分健谈,他用兴奋的语调介绍电影的5个精彩片段,滔滔不绝地解释每一个细节的构思和想法。
这部3D电影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动物园看守员的儿子——印度男孩“派”遭遇海难,与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被困在一艘破船上,经过了227天的磨难后获得重生的故事。小说曾获得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在全球销量超过700万册。在美国,这几乎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籍。
2003年,20世纪福斯公司购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改编权,制片人吉尔奈特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具有电影该有的所有卖点,但小说原作者杨·马特尔觉得福斯公司压根儿是发了疯,“这个故事发生在海上,还有一群动物,怎么可能拍成电影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外界甚至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称为“无法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然而,2009年初的某一天,福斯公司带着这个棘手的项目找到了李安,他们告诉他,只有他能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接下 “不可能的任务”
在找到李安的前几年,吉尔奈特和他的团队正在四处寻找主创,他们把M·奈特·沙马兰、阿方索·卡隆、让·皮埃尔·热内等多位名导都接触了一遍,但始终没找到适合的人选。
这时,福斯公司的制作部总监伊莉萨白·盖布勒提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格局庞大,只有一个“梦想家”才能镇得住,“如果不是具有开创性的、让他恐惧的电影项目,也许他还不会考虑接手。他应该能战胜那些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就像书中的少年派和老虎一样”,在伊莉萨白·盖布勒心目中,这个“梦想家”就是李安。
那时李安刚拍完反映60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心情比较放松,有些像1995年刚拍完《理智与情感》的状态。那是李安拍摄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当时的李安还说着一口“洋泾浜”英语,表达也不甚流畅,却要和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玛·汤普森这些大明星合作,他成天觉得紧张,压力很大。但影片拍完后,他的心理障碍和文化壁垒都打破了。此后,天性羞怯的李安开始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在电影上有一些天分”,他甚至对国外媒体说,“拍完《理智与情感》,我觉得在电影中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
不过,在《制造伍德斯托克》出炉的前几年,1954年出生的李安再次遭遇了某种紧张,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陷入了所谓“中年危机”。这种中年危机始于《卧虎藏龙》。当时李安45岁,他逐渐感到身体不适,看自己看别人都觉得“怪怪的”,这令他很想拍一部武侠片,竭力去做那些看上去不可能的东西。这次全新的尝试换来的结果是,《卧虎藏龙》全球票房热卖,还为他换来了第一座奥斯卡奖杯。人之常情,扑面而来的成功让李安的野心开始变大。
两年后李安拍摄了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绿巨人》,李安不按常理出牌,为漫画英雄“浩克”塑造了一个痛苦、压抑的灵魂,为简单刺激的超级英雄故事增加了几许思辨。然而美国观众却不太买账,耗资巨大的《绿巨人》口碑和市场表现都很一般。这个不小的挫折令他开始想“静下来”,他回过头去,拍摄了当初最拿手的低成本文艺片,谁料这部《断背山》竟为他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经历了一系列“过山车”式的体验,李安渐渐明白,人永远都要面对问题。2006年拍完《色,戒》后,李安变得更加坦然,彻底接受了自己已经是个中年人的事实。随后他接拍了相对纯真、快乐、释放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顺着这部电影的气质,他还想再拍一部更快乐、更纯真的电影,他把这当做自己的本能追求,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巧的是,福斯公司就在这时找上了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美国刚刚出版时李安就读过,还马上介绍给自己的太太、孩子,全家人都喜欢这本书。接到福斯公司的邀请,李安不但没有推辞,而且觉得这是一件充满使命感的事。
在他看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恰好是他想拍的那种电影,充满了信仰的思辨和精神力量,而整本书最迷人的部分就是讨论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神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本书对这个辩证问题有非常精辟、深入浅出的讲法”,这种思索和讨论让李安一度为之着迷。他开玩笑说,着迷到一定程度就忘了恐惧,所以他大着胆子,接下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只有电影让他一呼百应
李安拍片常常慢性子,台湾电影新浪潮推手小野当年找李安拍片,李安总是温吞吞地说“不急,拍电影急不来的”,害得小野和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在一旁干着急,他们再三催促,才逼着李安拍出了《推手》。小野曾说,看到电视里习性缓慢的树懒,他总会想起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诞生过程同样缓慢,足足用了三年半时间。第一年,李安把自己绕进了一个巨大的困惑——少年“派”和老虎在海上漂流的景象和过程是高度戏剧化的元素,书中的描写如幻似真,在电影中的呈现应当更加精彩,否则整部电影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但实现这些壮阔图景的技術难度非常高,他在脑海中反复构思,越想越觉得难,但越难就越想做到。
李安内心狂野的一面被再次激发出来。本来他天性温和害羞,又在中国传统的“父权”环境下长大,遵从温良恭俭让那一套,所以在生活上胆子很小,但在电影世界里,李安绝对是个冒险家。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难题,李安想到了3D技术,在他看来,如果用传统的2D手段来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至少片中海面、海水的真实感只能做到百分之五六十,看不出震撼的效果,而3D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安显然不是詹姆斯·卡梅隆式的技术狂人,但尝试3D这种全新的电影语言仍让他兴奋,“我希望我的野性在电影里面发挥,我在电影里面不需要谦虚,尽量地冲,尽量地冒险,尽量地让大家‘哇”。他的老友、台湾著名政客、作家陈文茜形容李安是对新事物好奇的小孩,用3D拍电影就像小孩子玩新游戏,“如果不用3D拍,李安可能已经被老虎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