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从口入,毒从肠生

2012-04-08周伟忠艾静

莫愁·智慧女性 2012年10期
关键词:炭疽病原病原体

周伟忠 艾静

炭疽病到底是什么病

2012年8月3日,江苏省连云港发现两例皮肤炭疽病例,13日,辽宁省沈阳等地传出皮肤炭疽病疫情。一时之间,炭疽病成为网络搜索热词,引发众多担忧甚至谣言。而就在此时,皮肤炭疽病患者“惨不忍睹”的局部照片也被好事者上传到网站上,网友看后,或惊讶或恐慌或恶心,表情各异。

在复杂的表情背后,蕴含着人们心中一连串的问号:炭疽病到底是什么病?人怎么会感染炭疽病?有没有突然爆发的风险?应该如何预防?

事实上,皮肤炭疽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牛、羊、骡、骆驼等食草动物是炭疽主要傳染源,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受生态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不良的饮食习惯,人畜共患病不断有新的形式,2003年非典、禽流感;2008年四川猪一人链球菌感染;2009年的H1NI流感……都是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也叫“动物源性疾病”,是指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大类传染性疾病。据统计,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130多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埃博拉出血热、结核病、破伤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等。

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主要有病畜、病禽等患病动物、带菌动物和病人等。其中,除了结核、炭疽外,绝大部分以动物为传染源。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和节肢动物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猫狗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如通过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结核、布鲁氏菌病等;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食品可以传播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可以感染破伤风、炭疽等;通过蚊、蝇、蟑螂、蜱、虻、虱和蚤等节肢动物的叮咬可以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而造成人畜共患病频发的主要原因有——

生态环境破坏:无限制地开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动物中的病原带到人群之间;如对森林、湖泊、湿地的开发,把埃博拉出血热带到了人群之间。

不良生活习惯:为了追求口感饮生血、吃半生的猪肉、猴脑;与患病动物长期接触,导致动物体内的病菌转移到人体,会得诸如绦虫病、囊虫病、布鲁菌病等。

传统的饲喂方式改变:许多动物性原料如血粉、鱼粉、肉骨粉等成为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它们可能带有一些病原,再次传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疯牛病等;加上过量滥用抗生素使各种致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变异,使疾病更容易流行。

同时,随着发达的交通和国际交往,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增加,加速了人畜共患病的传播蔓延。

炭疽菌的双面人生

但是,曾被作为生物武器的炭疽菌也并非一无是处。炭疽杆菌在研究艾滋病疫苗和治疗癌症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只要人们提高防护意识,避免与受感染的动物身上接触,这些可怕的情况便可避免。比如当身上皮肤有破损时,应防止从动物身上感染上病毒或病菌;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要及时接种疫苗,积极采取主动防护措施;加强饮食、水源、粪便的卫生管理或无害化处理;宣传倡导良好的饮食习惯;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不食不加工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与动物接触要有分寸:消灭跳蚤、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等容易传播病原体的有害生物。总之,病从口入,从根源上切断可传染途径,防治必然事半功倍。

肠道传染危害大

炭疽是新近偶露头的病菌,因其恶名令人毛骨悚然,其实在夏、秋季,最容易发生的还是肠道传染病,不仅危害大,还极易被忽视。

“没想到,这些好吃的海鲜差点要了我的命。”半个月前,卜燕趁着年假和男友前往海滨城市旅游。酷爱海鲜的她见了美食就兴奋过度,很多食物用盐水泡一泡就直接生吃,不少醉虾、醉蟹更是伴着冰冻啤酒饕餮而光。岂料,在回宁路上,卜燕肚子突然剧烈疼痛,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连上了好几次厕所后,差点因为脱水晕倒。

当男友把卜燕送到医院时,她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经化验,卜燕患上感染性腹泻。

这只是肠道传染病中的一种,所有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皆属此列。除此之外,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还有——

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无痛性腹泻是主要特征,在我国被列为级别最高的甲类传染病。开始时患者剧烈腹泻,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及腹泻物可呈米泔水样,量很多,少数患者有洗肉水样便。当患者体液大量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及患低钾综合征时,如果不及时抢救,常常会因为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等原因死亡。

伤寒、副伤寒: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患者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接下来发高烧、出淡红色疹子,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并且可以伴随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发生惊厥、昏迷、休克。

甲肝和戊型肝炎: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开始病人会觉得浑身无力,厌食,不愿吃油腻的东西,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有时小便也黄似浓茶。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半岁至五岁的小儿易得此病。多数发病较急,小儿可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恶心、项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症状。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以上病原以外的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中病毒性腹泻较为常见,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

以上这些病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便是主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的病原体经过繁殖,排出体外时数量大大增加,易感者受感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它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可忽视。例如伤寒,病人在潜伏期内就可以排菌。1869年生于爱尔兰后移居美国的玛丽·梅伦,一位伤寒病的病原携带者,她在做厨师时,她所工作的每一个地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1927年蒙特卡罗的一次伤寒爆发,是由一位在奶场工作的病原携带者引起,结果导致5000人发病。

预防是王道

肠道传染病一般有四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人群主要通过与水的直接接触如洗衣、游泳、喝生水、用污染水洗涤加工和制作食品等方式而被感染。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经食物传播: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在痢疾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痢疾因此也常被称为“脏手病”。其感染剂量极小,10~100个活菌就能使健康成人发病。

虫媒传播:苍蝇、蟑螂等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它们可在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粪便排出病原体而污染食物或食具,人们可以因为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不洁食具而感染。

一般来说,人对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旦感染,临床表现会更为严重。因此,和预防炭疽一样,需严把“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一旦出现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如果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编辑 李婉莉 njlwl@163.com)

猜你喜欢

炭疽病原病原体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炭疽病的防控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警惕!炭疽疫情来了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