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语言特色与可接受性研究
2012-04-08朱力
朱 力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天狗》语言特色与可接受性研究
朱 力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天狗》穿越时空,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读者的共鸣。以往的研究多集中讨论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拟从《天狗》语言特色讨论她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天狗》的语言极具特色:形式自由,节奏韵律完全随作者情绪变化;通篇排比,诗句多用主谓句、判断句、处置式,表达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天狗》的语言个性和句式特点,表现了五四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这种突出自我、强调自我的精神是中学生迫切期待的。这就是在“两极阅读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天狗》仍能被中学生接受的原因。
天狗;语言特色;自我意识;可接受性
《天狗》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一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多年来,郭沫若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史学大师、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其作品享誉海内外,他的作品拥有大量读者。大多数读者是通过语文教材来感知、解读郭沫若,进而崇拜和研究郭沫若的。《天狗》为什么能够穿越时空,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跟其语言特色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天狗》语言特色的分析来揭示她的可接受性。
一 节奏与韵律
用白话写诗,是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的创新。《天狗》没有固定的格律,属于自由诗。全诗共四节,29行,每节行数不等,少则两行,多则十三行。每行字数不同,少则三言,多则十言。这种打破旧体诗讲究格律、平仄、押韵等规律的创作形式与五四“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诗句长短参差、语气急促,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诗句的长短、节奏、韵律完全不受任何格式的束缚,全力表现作者的情绪。如果仔细阅读,我们仍能品味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美,在自由的同时又出现相邻几句结构一致、字数相同的情况,在完全流露真情实感的同时又自然地变换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诗歌第一节每句末除语气词“了”外,均以“吞”收尾;第二节则押ang韵;第三节的韵脚分别是“叫、烧、跑、爆”,押ao韵。这种和谐的音乐美是诗人精心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
二 句型与句式
1.主谓句。
句子按照结构来分,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天狗》29行诗句,每行都可以独立成句,每个句子都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组成。29个句子的主语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谓语都是动词性的。诗中的动词谓语分三种情况:一是以判断动词“是”充当谓语,共8句:“我是一条天狗呀!”“我便是我了。”“我是日的光。”“我是月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我便是我呀!”另一种则是由一般表行为的动词充当谓语的,共20句。最后一句“我的我要爆了。”则是由“助动词+动词”作谓语,其作用是评议、估量主语。29个句子全由主谓句构成,表示谓语对主语“我”的陈述,一方面关注“我是谁?”另一方面关注“我(要)怎么样?”读者不禁要问:“我”是谁?这里的我,显然已经不是诗人自己,也绝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大胆反叛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是与时代、人民相联系的“大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通篇用谓语来陈述这个“我”,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
2.判断句。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在现代汉语里,像“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我是学生。”一类句子,就是判断句。判断句中的“是”,叫作判断词(也叫系词)。它是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也帮助表示判断。
《天狗》29行诗句中,有8个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用判断词“是”连接,对同一个主语“我”进行判定。判断谓语分别是“天狗”、“我”、“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x光线的光”、“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参照判断句的定义,从字面和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八个判断都是荒诞的。两处“我便是我”,判断谓语和主语相同,就像口头上说的“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一样,并不表示判断,而是一种强调。其余几个判断句,也不能表示主语是天狗、是光、是能量,但作者对这种句式的运用却非常自如,让读者看不出丝毫的破绽,为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开篇便以遭人唾弃的破坏者“天狗”自居,“我是一条天狗呀!”明明不合逻辑的判断,表达了诗人暴躁凌厉的心情,诗人自己曾说“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有气吞一切的“天狗”,才能寄托了诗人希望推翻一切旧制度、去除一切新事物,重建一个新时代的愿望。所以他再次喊出时代的强音“我便是我了!”句中两个“我”显然是不一样的“我”。第二节五个判断句,将“我”与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X光线的光、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等同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与大自然一切想通,物我无间,物我合一的状态。全诗倒数第二行,在“我”的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举动后,再次高呼“我便是我呀!”这是“我”获得新生后激动地吼叫!
3.处置式。
第一节2—5行连用4个“把+NP+来+VP”结构的“把”字句,显示出诗人无所不能的气度。作为现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句式,把字句的功能就是将“受事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从而突出施事主语。值得注意的是“把+NP+VP”结构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句式,而“把+NP+来+VP”结构在近代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却很少使用。据王兴全研究,在“把+NP+来+VP”结构形成的早期,“把+NP+来”和VP表示的是前后两个相继动作,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并含有对事物进行动态位移的过程。[2]由此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用“把+NP+来+VP”结构了,由趋向动词虚化而来的语助词“来”可以使音节和谐,由本是动词的“把、来、吞”构成的这一处置式可以表达作者希望主宰月、日、星球、宇宙,而且主宰的最终目的是要“吞了”它们。表现了作者想要吞噬一切、改变一切的热烈、狂放。
4.偏正结构。
前面所论述的处置式中的“把+NP”在句中也是作状语,此不再赘述。诗中还有大量的状中和定中结构。如“便]是”“飞]奔”“狂]叫”“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地]飞]跑”“飞]跑”“要]爆”,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激动的心情,似乎只有这样,他内心的郁积才能得到宣泄。诗中定中结构的突出运用主要在第三节“剥我的)皮”“食我的)肉”“吸我的)血”“啮我的)心肝”,这种定中结构的反复使用,让我们看到主语“我”竟然残忍到要剥食自己的皮肉、心肝。“我”在“我神经上、我脊髓上、我脑筋上”飞跑,这些超乎常人想象的行为表现了诗人要扫荡、摧毁一切旧事物的气势,也包含了诗人自我反省,希望消灭自我、获取新生的精神。
三 篇章与修辞
1.首尾呼应。
从开头的“我是一条天狗呀!……我便是我了!”到最后一节“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首尾呼应,唯一不同的是“我便是我了!”“了”是陈述语气,而倒数第二行的“我便是我呀!”“呀”则营造出一种急不可待的气势和步步紧逼的节奏,甚至还有一种不被他人理解和认识的焦急。五四时期,新旧思潮交织,新旧文化正在激烈碰撞,作为一名留学海外的青年学生,他的觉醒和爆发是必然的,只是这种情感太激烈、太狂暴,所以他喊出了“我便是我呀!”
2.排比。
《天狗》的语言魅力还体现在贯穿全诗的排比。29行均以“我”开头,通篇的主谓句构成连珠式的排比,使全诗浑然一体。每一小节也由相同、相似的句子构成,又使每节相对独立。通篇的排比,就是重复,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诗人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天狗》作为五四时代的代表作,在历经90年后仍能被当代中学生接受,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密不可分。诗歌无论是在形式、韵律节奏还是句式的选择上,都充分展示了在五四张扬个性的时代作者不受任何羁绊和束缚的创作精神;诗中每行都以“我”开头,完整地塑造了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形象。正如郁达夫所说:“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以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现在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3]可以说,《天狗》的成功之处,在于她通篇运用“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发现了“个人”,发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而这些都是当下的中学生所渴望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想开始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被重视,渴望自己的见解、主张能够完全地表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学校各项制度的管理与束缚,面临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说教使得他们内心有很多的“郁积”。于是他们也希望寻找到释放的途径,喊出内心的郁积。《天狗》里面,诗人热烈、狂放、粗犷、雄浑的呐喊正是他们释放的最佳途径。诗中大量的“我是……”这种张扬个性的句式深受学生喜爱。我们认为:《天狗》的发表标志着郭沫若诗歌创作进入爆发期,对《天狗》的阅读、理解则是读者大胆追求个性、强调自我的体现。这就是在其他很多文学作品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出现“两极阅读现象”[4]的同时《天狗》仍为广大中学生接受的原因。
[1]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J].沫若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3.
[2]王兴全.把/将+NP+来+VP:近代汉语中一类被忽视了的处置结构形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42-48.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良友图书公司,1935:3.
[4]温儒敏,赵祖谟.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9.
[5]魏巍.从lt;天狗gt;谈起[J].郭沫若学刊,2010 (3):40-46.
[6]刘元树.郭沫若的语言风格[J].安徽大学学报,1983(1):82-86
[7]张杰.中学语文教材中郭沫若作品的选用与阅读研究[J].郭沫若学刊,2003(2):39-47.
[8]任冬梅.从品味语言入手提高现代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ClassNo.:I207.2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LanguageCharacteristicsandAcceptabilityoftheNovelTiangou
Zhu Li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found in the novel Tiangou are unique in form ,in rhythm and in rules of rhyming . This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the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used in the novel is the evidence of the spirit of time emerged during the May4 Movement . The awaren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egoism is expected by the students lived today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the novel can be understood by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iangou;language features;self-awareness;acceptability
朱力,在读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史、语法史、语言学。
1672-6758(2012)06-0114-2
I207.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