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2-04-08刘华容
刘华容
(湖南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 问题的提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又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不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素质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拓宽专业口径,进而导致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偏离,朝理论研究型方向发展了。而最后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素养上很难达到学校的要求,而实践能力也很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是过于强调岗位应用,过于强调专业知识而轻视关联知识,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的培训为中心,过于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把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差别完全抹杀了,降低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 优化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
要对现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设是基于哪些决定性的要素。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说过:“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也就是说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和建设主要应该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所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设置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化的高级应用人才。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级复合应用型的国际经贸专门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了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备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际国内现时的政策与法规,有与本专业想适应的较高的外贸业务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外语水平、同时熟悉国际市场形势,对国际市场的变换趋势能随机应变、有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总结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几个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都采用对准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但是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或者说根据的是整个这一个行业的岗位群所需要的哥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往往不是局限于某种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在2005年的时候,通过对国内数百家外贸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外贸岗位群所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基本上集中在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5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的掌握和学习上。同时我们也发现单单只是机械地掌握是远远不能应付企业日常工作的需要,还要学生具有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想关联的技能作为辅助,也就是说,学生除了掌握那15个知识技能模块,还必须要具备相应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无一不希望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能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能够直接对接,所以目前企业需要的毕业生都是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专业岗位工作,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学生。同时大多数企业也表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专业态度也是他们在招聘时所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同时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外贸行业里对外语的要求尤其突出。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语言能力的加强和培养也是培养目标里面很重要的方面。所以,相应专业岗位群所直接被需要的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光有这些技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设置与这些知识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技能、相关知识技能以及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系列课程。
第二,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毕业生就业以及职业转换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以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设计和优化时就要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就业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能满足学生初次就业能力获得和提高的需求。然而仅仅能满足初次就业的需要害死远远不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体系常常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很多其他经济因素成为了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且大学生就业者基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也常常很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可能会经常变更其职业。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在21世纪初5年内有41%的社会成员不是简单地调换其工作岗位而是彻底改变了职业。
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到了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是后工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而且第三产业正在趋向于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主要来自于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导致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引起了产业内各行业内以及行业间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对职业岗位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必然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据最近对某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五年前毕业的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有20%的学生职业的变换达到1-2次。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经常变动也促使大学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满足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考虑到他们将来变换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既要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够顺利获得就业,而且还应使毕业生能够具备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扎实的基础和能力,以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原因,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例如数理基础知识、语言能力、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会计、投资、金融、管理等一系列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
第三,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技术越来越开始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这一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专业岗位的技术型人才还要兼具有相应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国际贸易的方法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革,这个变革必然会导致外贸岗位所需技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能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到能够与时俱进。如目前 EDI贸易方式的普遍采用,外贸经营的网络化,外贸管理的信息化,都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体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也在持续稳步上升。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2.5%;出口总额达到了18986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0.3%;其中进口增长24.9%,达到了17435亿美元。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在继续改善。在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6亿美元,占了进出口总额的52.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亿美元,增长12.7%。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171亿美元,增长27.3%;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增长12.9%。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075亿美元,增长31%;加工贸易进口4698亿美元,增长12.5%。
从上述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外贸行业以及与外贸相关的行业的岗位在迅速增长,而且岗位结构也同时在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岗位分工更加趋向于综合化和细分化这两种趋势的并存。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其业务量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岗位设置不能够按照大型企业的要求那么齐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外贸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一些大型的外贸企业由于其各个部门的业务量比较大,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很细,所以岗位的设置较多,因而对外贸业务员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就要能够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
三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根据社会和专业岗位的需求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能够取得一定的对接效果,才能更好地使毕业生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上述种种需要,我们构建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总体框架。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资格模块、国际化课程模块以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等六个模块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大课程模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内在联系必须打通,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同时以社会所需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加强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的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资格模块、国际化课程模块以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等六个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例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和例如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素质类课程组成。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适当提高了一些能够增强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课程:例如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语文和哲学等的授课时数。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里面的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点着力于扩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中,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课程中有重复交叉内容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力求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导致的学生上课积极性的下降和教师授课时的无所适从;并且增设了一些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前沿课程,以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动态。
专业课程模块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等核心课程。
职业技能资格模块主要涉及到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其中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包括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货代员资格证、外销员资格证等的培训与考试,这些资格证是本专业求职就业的敲门砖。这一模块的设置既满足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本模块课程的设置使得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参加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培训课程。
国际化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学生必须具有国际理念、跨文化视界、跨国经验、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化课程的学习。国际化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东方文明、非洲文化、欧洲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外国语言等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模块主要是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人文自然科学修养的选修课程,如音乐、美术、书法、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素质。
本课程体系一共设有六个课程模块,这六个模块的设计使得其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不再是简单地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整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另外本课程体系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Finch,C.R.& Crunkiltion.J.R.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9.
[4]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5]冯端.高屋建瓴,推陈出新[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
[6]陈祖福.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