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2012-04-07黄正泉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村

黄正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古老的生态文明的国度,然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其陷于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农村生态文明更是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为此,笔者拟在简要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现实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与路径。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价值

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自然存在物,有生命的存在必然形成生态。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相互转让、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的文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看,生态文明是独立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的新的文明样式;从横向的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构成一种新的文明体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形式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互动关系而言,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升华。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包含了人本性、历史性、和谐性、文化性、伦理性等,是一种生态智慧,是解决人类生存之学。

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农村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理念。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生产、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变;精神成果主要指农民生态观念与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指精神方面)等。农村生态文明是整个生态文明的一个巨大的子系统,是区域性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是人的生命之门。文化生态建设是生命之门的建设。“迄今为止,人,建立世界,就是建立门。”生态文明就是“门”,“门”是人生存的母胎。“门”是利用自然之物而建的,即有这片树叶才有了“门”。“人被赶出了伊甸园之门,是因为夏娃用一片树叶建立了自己肉体的即自然的门户。这片树叶不仅把人同自然隔开,同时也把女人同男人隔开。在没有这片树叶之前,人同自然是一体的,亚当同夏娃也是一体的,无所谓进出,也无所谓生死,否则,伊甸园不会安宁。就算是智慧吧,它的第一个运作就是建立门,即用一片树叶遮住阴户。”[2]这片树叶多么地不简单,它是一片生命,一片智慧,是生命智慧,也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存智慧,生存智慧不仅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还要“建立”世界。在农村,农村的世界即农村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既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又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农村生态文明的平衡、协调发展,就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就没有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健康持续发展,“树叶”才不会枯黄凋谢;没有农村生态文明的变革,就没有整个生态文明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是人居住的“伊甸园”,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伊甸园的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明的现实挑战

生态智慧并非一种“域外价值”的强行移植。我国是一个农业生态文明绵延不断古老的帝国,经过50 个世纪,得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有许多不同能级的生态文明系统和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一致、人与人的关系亲情友爱、人与自我的关系压抑欲望知足常乐。我国古代的农业生态文明是一种伦理道德性生态文明。强烈依赖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隔绝与封闭的居住方式、重复稳定的经验和情感为主导的日常生活模式等,使我们的祖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是主体情趣与山水田园相契合的和谐农业生态文明的写照。

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入到生态文明之中。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先人就开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著名思想家施韦兹对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示由衷的赞许与敬佩,认为这种思想以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人类最高的生态智慧。在古老生态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上创造了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桑基渔塘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修筑梯田保护土地的做法等。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道家)不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要求,而且成为“圣王之制”和“王者之法”。这些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核。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与自然之物是统一的。《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3]“达万物之理”就是要“筑造栖居之所”(海德格尔语)。“栖居之所”就是生态的诗意表达。人的终身劳作就是在筑造这栖居之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在长江、黄河流域形成和保持了世界上最早的稳定而简单的农业生产行为方式,形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狭小而封闭的生活空间。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成熟性、封闭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理想追求与现实存在的统一,形成了自然而然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但她又是非常脆弱的,难以经受“工业文明”洪流的冲刷。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当下我国田园缺少了几分诗意,“天人合一”几成梦想,农村生态文明正面临以下严峻挑战:

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森林毁损、水土流失严重,尤其20 世纪中叶森林的无度砍伐造成的严重创伤迄今未能痊愈;水资源缺乏,耕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严重,土地开垦、机械化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耕地发生质变;工业的发展使水土资源既紧缺又被严重污染(工业废水);气候日益暖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人与社会相脱离,社会使人边缘化,农村大量的优秀青年涌入城市而城市又使他们成为局外人;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农民自然成为弱势群体,都市化、数字化城市使市民处在最下层;社会的城镇化、现代化,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社会不再是传统封闭的、稳定的社会,竞争这头怪兽虎视眈眈地望着农民;农村社会的边界在扩大,封闭的空间被打破,部分成为城市的附庸、原料产地和垃圾倾倒地。

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年轻人进城打工,空巢家庭的老人谁来管?养儿防老,人老无人管是农民最担心的问题;家庭教育缺乏主体,有父母生无父母教是人与人关系的首要问题;二元社会结构,市场经济出现加深农村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的变化使人感情疏远,人情淡化,关系复杂;人口众多,消费水平相对上升,物质发展导致道德水平下降。

人与自我关系层面上:社会文化的发展,城乡差别的加剧,贫富差别的拉大,导致村民心灵不平衡;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问题上升到生活的意义问题,村民新的价值观的出现同时萌发了反文化情绪;生态意识薄弱,亚文化大量的存在,如封建迷信观念的根深蒂固,千万年形成的自然生活状态无所谓生态意识;道德滑坡,精神缺失,等等。总之,农业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后,最核心的问题是道德问题。现代农村生态文明问题不少,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社会已经不是昔日的“桃花园”,农村生态文明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生态文明是一个意义系统,“种种意义”就构成了文明,我国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新的意义系统。马克思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构成人与自然日益统一的历史过程,应当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突出人的作用。生态文明不仅要求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之更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实现人与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致力于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和发展的文明形态。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思想指导行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和一系列新思想,无疑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但生态文明问题不是自然问题,而是人的思想文化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有必要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口号”,如坚持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实现公平、正义,合理分配资源,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等,以利于调动广大农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明确提出以下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弘扬生态精神,倡导文明生活,以“生态人”培育为核心,构建农村数字化生态文明系统;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最终实现人——社会——生态文明三位一体和谐共生。

要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路径选择也就是生态文明的运行之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系统工程。我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大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多样性。因此,各地农村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从哪些方面开始建设,以什么样的途径建设,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动态的角度来思考,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路径:政府推动——生态文明保护路径;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治理路径;生产发展——生态文明保障路径;科技发展——生态文明质量路径;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友好路径;多元发展——生态文明协调路径;弘扬传统——生态文明继承路径;改善条件——生态环境优化路径。并建立以下运作机制:政府主导——构建文明绿色行政体系;生产发展——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重塑农村生态文明目标;绿色生活——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谐共进——统筹城市生态文明布局;多元发展——强化地域生态文明特色;文明自觉——发展构建民间生态文明组织;生态重建——建设农村数字化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植根于现实的奋斗,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际行动。路径正确与否固然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但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在以下重点环节取得突破:

首先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在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虽然涌现出一大批成果,但译介国外的偏多,本土化的偏少;解读文本偏多,回答现实的偏少。农村生态系统这一生命之网极为复杂,其“种群之间彼此建立起复杂而严格的关系”还不为人知悉,需要深入研究其内涵;要深化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演进历程、农业生态文明特色的研究,传统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与实践,明确哪些可以继续?哪些可以发展?哪些需要批判否定?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根据和理论支持;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现实紧密联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金钱万能主义和技术至上思想,深入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为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与政治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机制建设。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强化政府责任,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订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协调城乡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转型;重视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公众的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方面,如美国的政策调控机制、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日本的“绿色新政”机制等。我国虽然已经启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工程,但这些机制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分工明确、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与农民需求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合作协调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机制等。农村生态文明是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和谐的建设。城乡统筹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城市各个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可能性,对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及政策体制等社会文明进行重新定位,从而对整个城市系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空间结构等进行改造、创新和重构,使其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各部门不同层次的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美好的生态环境。英国学者曾提“田园城市”概念,城与乡如同磁铁是相互吸引但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城市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两者互为环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城乡之间在功能上互利互惠、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双向因果关系,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是加强农村“生态人”的培育。人是生态文明之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应当是“生态人”的培育。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人”的培育要坚持本能无意识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文化无意识与伦理道德和谐统一;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态机制和谐统一;内在自由意识与生态意识和谐统一。将广大乡民培养成新时代的“生态人”这完全是可能的,广大乡民有着“生态人”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农民依自然节律生产、生活;在依血缘关系的自然秩序中形成社会关系;在依自在自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日常思维,具有“天人合一”的文化本性。随着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农村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等,这使本来非常脆弱的农村生态文明出现了危机,生态文明的危机最终是人的危机。因此,“生态人”培育的重要任务是加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理性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生态文明相关,都是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或者破坏。当把生态文明的精神变为广大农民的游戏规则时,不仅农村生态文明就一定会建成,而且“生态人”也一定会形成。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5.

[2]张志扬.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77.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50.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