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化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研究
2012-04-07张寒生凌群英
张寒生, 凌群英, 王 喆
(铜陵学院 图书馆,安徽 铜陵 244000)
21世纪是信息世纪,这是地球人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某种特定的生产要素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社会的土地主导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使农业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的土地逻辑;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主导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工业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的资本逻辑;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进而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即在当代社会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为了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财富,人们大量地研制出各种用于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并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推广和应用。于是,一个由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性推广而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这个社会发展进程就是社会的信息化。
一、信息分化的涵义
从总体上看,由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决定的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会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接触和信息拥有的平等权利,有利于人们广泛地参与到信息经济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在享受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分化——信息分化。
“信息分化”源于英文“information divide”、“digital divide”、“information diffeientiation”、“digital differentiation”、“information naves and have-nots”、“info-rich&infor poor”等。目前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些词语最好译为“信息分化”,这样能较全面地体现出它们所具有的两层涵义:一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状态的涵义,即“信息鸿沟”、“信息区隔”、“信息差距”、“信息的富有与贫乏”等,是社会中现存的一种信息差距;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变化过程的涵义,即“信息分化”、“信息分裂”、“信息差距的扩大”、“信息鸿沟的加深”等,是社会中信息差距的动态扩大。信息分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起初的社会学家、信息学家都不曾对其下过定义,而真正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并出现在信息社会理论著作中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谢俊贵教授给信息分化下的定义,认为信息分化是指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有效应用而导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费泽尔给“信息分化”下的定义,认为信息分化是“富有者与贫困者在接触信息方面不断增加的差距”[2]。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分化概念的解释不一,定义不一,但其内涵的规定性是一致的:
第一,信息分化是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新的社会分化现象;第二,信息分化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一种社会分化现象;第三,信息分化是当代社会新生成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也是当代社会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第四,信息分化不仅包括静态的绝对性信息差距,还包括这种差距的相对性动态发展和扩大的趋势;第五,信息分化既是一种技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构建与当代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形式;第六,信息分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技术差异,其次体现为一种信息富有与信息贫乏之间的差异,最后体现为一种社会差异,它是随着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二、信息分化的产生
信息分化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客观存在。远在古代,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就初步了解到信息富有与信息匮乏给人们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行为差别。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明确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具体讲述信息分化的问题,但他的这段话实际上反映出一种信息分化的观念,即信息拥有的富足还是匮乏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事某项事务或是能否有效地从事某项事务具有决定性作用。孔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上至国家官员,下至大小文人,无不把搜集文献信息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做,尽量使自身成为信息的拥有者和富有者。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萌发阶段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的事情。这一时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开始深化,关于信息分化观念也开始萌发。1923年,F.H.克莱特就指出信息是“主要商品之一”。1948年美国科学家克莱特·申农创立了信息论,诺伯特·维纳创立了控制论,他们都对信息开展了研究,这其中也包含了信息分化观念。诺伯特·维纳在他的《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写道:“要有效地生活就要有足够的信息。所以,正像通信和控制属于人的社会生活那样,它们也是人们内部生活的要素。”“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生活的过程”。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事情。这一时间,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现,人们的信息资源意识和信息财富意识开始建立,人们的信息分化观念开始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念如下:
1.美国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
1976年,贝尔出版了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书中,他深刻认识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但是信息的中心地位为社会制造了一些需要应付的新的不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们必须吸收巨大的信息量”、“信息变得更高技术性了”、“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人们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等四个方面。他还讨论了后工业社会中阶级结构的变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就地位(社会尊重与承认,可能还有收入)而论,知识阶段可能是新社会中的最高阶级”。
2.美国未来科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托夫勒出版了著名的“未来三部曲”,即《未来冲击》、《第三次浪潮》和《权利的转移》。在这些著作中,托夫勒同样表现出一种较强的信息分化观念。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托夫勒认定知识将成为权力转移的中心。他认为,现今的人们将日益围绕着知识的分配而展开权力之争,认为信息网络的发展对于知识控制权的转移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场信息网络竞赛中,知识权利将在民众、公司、产业、国家之间发生转移,谁能取得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循环中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权,谁就能掌握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信息问题即谁掌握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信息使用的能力的问题,将成为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冲突的中心问题。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托夫勒还预见到信息时代贫国与富国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3.美国未来科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他在1982年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在他的“趋势系列”著作中,奈斯比特界定了信息社会的含义,提出了人类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一些关键问题。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虽不是唯一的资源,但却是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增加劳动强度,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因此他提出了“知识价值论”。奈斯比特的思想理论包含了许多信息分化的思想,一些结论也是在信息分化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商业利用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信息成了一种真正的资源和财富。但是人们发现这种资源和财富并非是平均分布和平均分配的,这个世界中既有信息的富有者,也有信息的贫乏者,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于是,他们开始了对信息分化问题的思考,从而正式形成了具有现代含义的信息分化观念。信息分化概念的正式形成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数字鸿沟”、“信息差距”、“信息鸿沟”等社会问题。
三、信息分化的发展
信息分化的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客观性基础上通过社会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的基本思想是,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它的客观性使然,而且还有它的主观性使然。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十分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和过程性,认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是人们主观定义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按照这样一种学术思想,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分化有其产生的客观性,而信息分化的问题在今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关注,社会建构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方机构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
在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中,官方机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对信息分化表示了密切的关注,从而把信息分化问题建构成了一个普遍存在而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
其一,社会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局(NTIA)就开始了信息分化或曰数字鸿沟的调查工作,发布了三个重要的调研报告,即《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对美国城市和乡村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在网络中落伍:数字鸿沟的新数据》、《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这三个报告不仅对美国社会的信息分化状况作出了客观描述,而且深刻揭示了信息分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成了克林顿政府讨论的一项主要议题。之后,许多国家官方机构都以数字鸿沟、信息鸿沟、信息差距等关键词为名目进行信息分化的调查研究,我国每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信息社会指数》等,这些调查活动和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分化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会议实施。在近些年中,各国官方还采用召开专门会议或利用某些会议场合发表讲话的方式来建构信息分化问题。199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会议上,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表了一个关于信息分化有关的讲话,他严正警告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把贫穷人口从信息革命中排除在外的危险,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他说,人们缺乏很多东西:工作、住房、食物、饮用水和健康保证。今天,对于基本电信服务的缺乏,作为一种贫困,已经和这些缺乏一样突出,并且还会因此减少帮助他们的机会。这一讲话的发表,使信息分化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2000年以来,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八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或发表讲话,认为这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浪潮掀起以来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2000年7月,西方八国领导在冲绳举行会议,会上全面讨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分化问题,会议发表了旨在促进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推动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也称为《冲绳宪章》)。《冲绳宪章》的发表,进一步使得信息分化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在世界八国首脑峰会上签署了一项旨在缩小最贫困国家的“数字鸿沟”行动计划。2002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重点讨论了信息分化问题,会议指出,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些会议讲话和报告,促进了社会对信息分化问题的关注。
2.专家学者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
专家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其对社会问题的有关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来引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的一篇学术论文、一部学术著作、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都会对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很多国外的一些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在信息分化形成中起到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也有一批学者对信息分化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如《互联网周刊》主编胡延平先生,一直围绕“数字鸿沟”问题的报道和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写就了数以百计的“数字鸿沟”问题的报道和理论问题,主编出版了《数字鸿沟》、《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代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等。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先生对信息差距、知识差距的问题倍加关心,深入研究,发表了《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等多篇关于信息差距的文章,出版了《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全球化挑战中国》等多部与信息分化有关的著作。再有一位是我国社会学家谢俊贵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信息分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和文章。
他们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的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传播媒介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构建
传播媒介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信息分化现象的广为传播来实现的。首先,传播媒介把有关信息分化的情况传达给广大社会公众,使这一情况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其次,传播媒介在客观报道信息分化现象的同时,还增加了某些主观认识,从而引导人们对信息分化现象认识不断深化;再次,传播媒介还将官方和学者专家对信息分化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把信息分化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认识的可能。
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广播”对“数字鸿沟”的传播,不仅使人们接受了“数字鸿沟”的概念,而且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例二,《人民日报》在2000-2001年的两年中,就发表了不少有关“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方面的文章或报道。《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对“数字鸿沟”、“信息鸿沟”给予过很多报道,并发表过评论员文章。
例三,美国国家商务部专门建立了“数字鸿沟网”来传播信息分化问题的有关信息,“中国新闻网”等网站发表的有关信息分化问题的报道或理论问题,同样使人们逐步了解和认识到信息分化的知识和问题。
总之,传播媒介历来都是社会问题建构的重要方面,在当代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上,传播媒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四、信息分化的影响
1.信息分化带来新的社会关系产生
目前的一般研究认为,信息分化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从全球范围看,信息分化主要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在握有和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二,从一国内部看,信息分化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之间的信息分化等,这种表现的具体影响为:
第一,职业分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分化的程度也会变得更加严重,它对职业分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占有或获得信息较多的人,逐渐从他们原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里分化出来,从事新的或更高层次的职业,这样就产生了职业分化问题。据专家预测,在未来信息社会里,2/3的职业是与信息有关的,1/3的职业是高度依赖信息资源的。
第二,权利分化。信息分化带来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一部分人能够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他们发展技术和熟练地应用技术;另一部分人却只会按电钮,他们只是被动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他们在对信息资源占有和支配程度上,体现着不同权限和地位。很显然,这里面就体现着权力的分化。而事实上,信息分化所引起的权力分化远不止这些,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第三,贫富分化。在信息社会中,竞争演变为主要是针对信息资源的竞争,谁拥有和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并就会在各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社会信息化转型最早的国家。但美国的信息分化也很严重,信息分化加剧了这个国家的贫富分化。在美国信息产业界,比尔·盖茨一跃成为世界富豪,另外还有许多信息人才在短时间里一举成为美国富人俱乐部里的新贵,而一些被网络区隔的穷人,事实上已经或正在成为财富穷人。类似的事实,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四,阶层分化。信息分化不断地在制造者职业分化、权利分化、贫富分化,使阶层分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有学者指出,按拥有信息的程度可以把社会划分为新的“知识阶段”(Knows)和“无知识阶级(Knows-nots)”。其实,信息分化所引发的阶层分化,绝对不仅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视角考察信息分化所引发的阶层分化。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社会分化,都体现着人们在信息分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带来新的社会关系产生。
2.信息分化导致弱势群体权利贫困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并强调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援助。据估测,我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 ,其中大多数在农村。
什么是弱势群体?学术界现有多种不同理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种:第一,经济贫困论。主要从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来界定。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指标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3]。陈成文认为,弱势群体是表现在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4]。第二,权利保障论。主要从权利享有状况来描述。如俞荣根和张立平认为,“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是否具有平等的话语权为衡量指标,凡是对事关自身利益的事项缺少发言权和意志自由的群体,都可被称为弱势群体。”[5]第三,比较论。认为“弱势”只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词汇,与强者相比,所有相对弱势的人群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6]。
在国外的有关研究中,有弱势群体和劣势群体概念之分。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保护。劣势群体是指那些长期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况的群体,这种不利状况主要表现为社会不平等程度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弱势群体“弱化”的特征更加凸显,突出表现在由于信息能力和信息权力的“弱化”,导致了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发展权利等的进一步弱化和贫困。
第一,信息分化进一步导致弱势群体经济权利贫困。弱势群体本来就是经济权利贫困者。信息分化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社会成员在拥有信息方面的巨大差异。富人往往拥有最先进的采集信息,利用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而穷人则没有。这样,富人成为信息富有者,而作为弱势群体的穷人则是信息的贫困者,这样将不可避免地要在经济方面丧失一些利益和机会。在许多情况下机会其实就是某些权利的具体体现。
第二,信息分化进一步导致弱势群体政治权利贫困。信息分化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进一步导致弱势群体越来越缺乏参与政务的机会。作为信息富有的强势群体在政治上往往具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多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等活动的机会。在现代信息社会,国家的许多管理活动都依赖于信息管理系统。而弱势群体往往应付于基本生活,他们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是无缘的,他们越来越缺乏生活话语权。这样所造成最终结果必然是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贫困。
第三,信息分化进一步导致弱势群体的社会发展权利贫困。洪朝辉认为,社会发展权利贫困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权利相对不足,与其相联系主要涵盖社会公正和适当的资源分配权。其二,社会发展权利贫困是指获取权利的机会和渠道不足。其三,社会发展权利贫困表明现有权利没有稳定的法律保证。其四,社会发展权利贫困的另一表现是权利失而复得的机会很少。由于人的社会发展权利往往是与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的,信息分化加剧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分化,从而导致了弱势群体社会发展权利贫困情况的大量存在。
五、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里,信息成为最主要的资源,要广泛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就得依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便促成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又导出了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模式。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决定了当代的社会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加速了各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按照一般理解,这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拥有和利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广泛地参与到信息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而有利于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普遍提高,并将有效整合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分化。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在促成社会整合的同时,也加速了某些方面的社会分化,信息分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信息分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剧烈的(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
[1]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M].上海:三联书店,2004:77-78.
[2]Feather John.The Information Society-A Study of Community and Change[M].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2000:7.
[3]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20.
[4]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21.
[5]俞荣根,张立平.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缺位的法律救济[M].重庆行政,2006,(3):90.
[6]郭道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J].河北法学,20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