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对学习、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2012-04-07崔华前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立场

崔华前, 张 琨

(1.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2.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如何“学习、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创造性的思考,留下了丰硕的思想理论成果。对这一思想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是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毛泽东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特别是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规律,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实现了科学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能够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毛泽东充分肯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1]1094,并由此出发要求全党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1]852、“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2]533。毛泽东不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还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

一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呢?毛泽东认为,根本途径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多次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多读点书,特别是要读马列的书,指出:“高级干部连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都不懂,怎么行呢?读马、列的书,不好懂,怎么办?可以请先生帮。”[3]249他号召全党要“好好学习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4]384。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我们有这样丰富的经验,有这样长的斗争历史,如果读通了这些马恩列斯的著作,我们党就武装起来了,我们党的水平就大大提高了。”[5]32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重申应学习五本马列主义的书,即《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6]417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干部必读的12本马列著作,即《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论中国》、《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毛泽东不仅为这十二本马列著作题写了“干部必读”作为书名,而且强调:“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翻译了很多书,也都发了,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7]261毛泽东重视和倡导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我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1981年3月,陈云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几点意见》中曾指出:“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倡学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8]

二要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固然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不符。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9]464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10]309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历史方面和逻辑方面的严整性、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理论研究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既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更应该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进行研究,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决不能自取所需、断章取义,否则就可能会误解、曲解、肢解马克思主义。对此,毛泽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不仅明确要求全党“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2]533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且明确提出要“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802。

二、毛泽东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毛泽东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另一方面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1]181、“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1]292、“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815。毛泽东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而且提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运用它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大现实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认为很多中国具体的现实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就是因为没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再强调:“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2]553、“学习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1]、“要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不要做书面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分析新的事件,解决新的问题”[12]。

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3]为此,他大力倡导以“有的放矢”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有目的地去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问题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将能否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区分“真假理论家”的根本标尺,强调:“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14]他认为,真正的理论家要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能够真正领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而虚假的理论家则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三、毛泽东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1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是由于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创新。毛泽东非常重视创新马克思主义,充分论证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6]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就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根本目的和根本保证。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正确方向,否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可能会打着创新的旗号招摇撞骗,篡改、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遵守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16]、“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接受,不接受是没有道理的”[17]。为什么必须遵守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呢?毛泽东认为,这是因为马列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普遍的真理。也就是说,必须遵守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二要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割裂了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的一般性,否认实践的特殊性,不问历史条件、具体情况,思想僵化,只会照搬照抄、死搬硬套。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错误的根源,正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只能顶礼膜拜、不能发展创新的神圣教义。这就必然导致虽然读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消化不了,不能用之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也必然会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因此,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死敌。为此,毛泽东强调,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要求全党“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18],明确提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1]、“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6]。

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被实践确立为科学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毛泽东认为,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列主义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并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6]、“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1]毛泽东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源头活水和根本途径,非常重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17]。

[1]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6]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5卷)[M].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陈 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立场
立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武术研究的立场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抉择
人民出版社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