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下)
2012-04-07林永锐
林永锐
(海南农垦中学,海南海口 570226)
《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下)
林永锐
(海南农垦中学,海南海口 570226)
许多有志于用海南方言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之士,一下笔就往往遇到“有音无字”这只“拦路虎”。《<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正是为了减少这一文字欠缺而作的尝试。《<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58字);二是《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39字)。增补共九十七个单字。
海南方言;字;音;含义;增补
二 《海南音字典》中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单字后括号里的数字系该字典的页码)
布(205)
[bou6](波黑6)。插秧。布田。
展开,铺开。《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平整田垅。元·王祯《农书》卷三:第一次撮苗曰镞,第二次平垅曰布。
《海南音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无此义。
中(12)
1.[ddiang6](刀央6)。
正对上,恰好合上。如“中举”。
适于,合于。如“中你无?”(合不合你的意愿?)。
《字典》有此义无此音。
2.[dong1](忠)媒介,中介。从中说合,居中调停。如《穀梁传·桓公九年》:“为之中者,归之也。”范宁集解:“中,谓关与婚事。”犹如现今的中介机构。
《字典》有此音,无此义。
3.[dong6](纵)。遭受。如中暑,中毒,中计,《字典》有此音无此义。
汆(52)
[pi1](坡医1)潜水。
该字采自《潮语十五音》枝部“文”音。释义:俗以人入水不见曰汆。
《字典》无此音义。
便(62)
[bin1](波烟1)。现成。
正音者,以标准音矫正地方音之谓也。也就是说“便”这个字本来就应该读“(波烟1)”这个音才是标准的。音之例。
《字典》无此音义。
沱(87)
[ddua7](刀换7)。淘(米)。
这个字从水从它。它同他,其音有二:一是 tuó(胎)即海南话[ho1](可荷1),其义是流鼻液的样子。《正字通·水部》沱,“涕垂貌。”淘米时水往下垂落,与流鼻水仿似,又因“它”音“胎”(可荷)之故,引入海南话作“(切换2)”米的动词。
《字典》无此音义。
涎(91)
[nua7](挪换7)。唾液,口水。
《玉篇·水部》涎,口液也。
《字典》有此义无此音。
涕(92)
[do7](装荷7)。鼻水。
《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涕,鼻液也。
《字典》有此义无此音。
渑(96)
[din7](装烟7)。接(水)。
渑,它还有一个普通话读音——(神),而“神”海南话读为[din7](晨),用它充当“接水”“接尿”的“接”这一意义。
《字典》无此音义。
闸(120)
[da4](装亚4)。拦截。遮挡。
借拦截水流这一作用,移用到空中来,作“遮挡”用(引伸义),如“闸影”(把阳光遮挡住)。
《字典》无此义。
扳(134)
[bai7](波哀7)。翻过来。扭转。
著名作家茅盾《子夜》中“那怕老赵手段再灵活些,也扳不过来!”这里的意思是“翻过”、“扭转”。“扳回一局”,就是扭转,翻过。
《字典》无此音义。
括(140)
[guad8](哥挖8)。划(火柴)。
这个字毫无“划”、“擦”火柴的动词意义,只是借其字音,又因其是手旁,故借用为“划”、“擦”,以减少“无字”之痛。
抿(137)②
[ngib7](俄邑7)。紧闭嘴唇,收拢。如《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黛玉磕着瓜子,只抿着嘴笑。”
《字典》无此音。
挜(139)
[a2](亚2)。取。折。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胶部“英”音。其释义:以手折物曰挜。《字典》无此音义。《玉篇·手部》挜,取也。
此字的同音同义字是“拗”。见《字典》第138页。以形声而论,笔者认为“挜”比“拗”易认易记。
挨(142)
[oi1](鞋1)。推。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鸡部“英”音。其释义:挨砻,挨磨,挨面。
《字典》无此音义。实际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都无此音义。为减少海南话的“无字率”而引进这个表示“推”“推动”意义的动词。
掣(312)
[zai5](支哀5)。制动器,电闸。
“掣”的词义有三,“拽,拉”为其中之一。海南话把拉电闸或用“刹车”使行进中的车停下来,叫作“勒掣”(亦作“扐掣”)。在这里,“掣”的动词意义被“勒”取代了,而“掣”则变成了名词“掣动器。”
其实,上述各种字书(包括《海南音字典》)都无此义。笔者觉得,海南话中一些常用字、多用字缺少了,给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太多不便,因此应尽可能引进一些字来填补这一空白。
挦(140)
[ziang7](支央7)。取。摘取。
海南话把从口袋或容器里把钱物掏出来,叫作“挦出来”,也就是“取出来”之意。
《字典》无此音义。
埕(153)
[dia7](装也7)。平坦场地。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京部“地”音。其释义:灰埕,塗埕。“埕”,潮汕指面积较大的平坦的场地,可供晒谷物之处,通常叫“粟埕”。
《字典》无此音义。
呸(191)
[pui2](坡威2)。相骂声。
《字汇·口部》呸,相争之声。俗字。
又:吐出。如“呸掉”,“呸涎”。
《字典》无此音义。
呛(189)
[san1](妻安1)。呻吟。
呛,有“难受”之义,如有刺激性气体或细末进入呼吸器官而感觉难受。其引伸义亦是难受。由此而来,一个人病倒了,自然免不了因难受而发出被名为“呛”的呻吟声。由此扩而充之,“呛”也可用作“牢骚”。如某人心中有怨气或不满,又不敢或不便发作,悄悄躲在一角唠叨给自己听。这时,有人看到了,就会问:“你在呛个?”(你在唠叨什么?你在发什么牢骚?)。
《字典》无此音义。
噜(202)
[lu1](罗呜1)。叱责。
《汉语大字典》噜,“方言。训斥。”如:被老师噜了一顿;他常噜员工。
《字典》无此音义。
回(204)
[lun7](轮)。次。
这一次,那一次,海南话习惯说这一lun7,那一 lun7。口语中这个 lun7写成文字,是用“轮”好还是用“囵”?笔者认为都不如这个“回”正确。因为,“回”到底有“次数”一义。
《字典》无此音。
猛(219)
[me2](摩下2)。快急。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庚部“文”音。其释义:急疾也,速也,紧也。如顷刻走千里曰猛。
《说文·犬部》猛,健犬也。《玉篇·犬部》猛,健也。
健,健犬,其疾走宛如风驰电掣,故《潮语十五音》以之为“急疾”,“速”义,定非无据。
《字典》第二义项“忽然”,“突然”,当亦“猛”(急疾,速)之谓也。但无此音。
昼(224)
[ddao3](刀喉3)。中午,中午饭。这个字采自王永鑫《潮汕方言俗语》:“日昼(正午)”(第29页)。王先生在该书第五章“潮汕方言词汇的构成”中指出“昼(中午)”属于古汉语词。
《字典》无此音义。
弦(226)
[hhin1](号烟1)。二胡之类乐器。
“弦”之义正如《字典》的①~④义项所解释的。但海南人和潮州人却都把弦乐器发音体叫作“弦”,而不是指“弓上发箭的绳”,如二胡、板胡、三弦等乐器发音体,都可笼统叫作“弦”;而把拉动弦弓使发音体发出乐音来,称为“弹[ddua1刀换1]弦”。
海南人习称的“弦”,《字典》无此义。
弹(227)
[ddua1](刀换1)。抠动枪枝板机把子弹发射出去。动词。
用作动词的“弹”这个字,《潮语十五音》官部“地”音写作“掸”。其释义:以指掸物掸鸟。现在潮汕有人把“弹”作为发射枪弹这一动作用,也有道理,因为,“弹”既有“使弦振动:~弦子,~琵琶,~棉花”(《海南方音字典》第227页“弹”㊁②)之义,那就可以有[ddua1](刀换1)此音了。
灺(253)
[do4](装荷4)。着火。点燃。燃烧。
明·方孝孺《郊祀颂》:“鼎俎既丰,弊玉既饬,灺烛炜煌。”灺烛,即点燃起来的灯烛。
日常生活中,把火点着叫作“火灺”。
《字典》无此音义。
贸(306)
[mao7](摩喉7)。全部要光。
“贸”已知的五个义项中,一是“杂乱”。如《淮南子·诠言》:“公孙龙粲于词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指的是“是非相贸”;二是“谋求,求取”。如《盐铁论·本议》:“开委府京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即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
现实生活中,农贸市场(尤其是墟镇市集)有一种交易现象:买方看中了一种货物,与卖方商定,不管其中有无坏的,也不通过衡器升斗,估计着讨价还价,全部买光。这种交易方式就叫作“贸”。这个“贸”,大概就是由上述那“杂乱”、“谋求”而来。
《字典》无此音义。如果认为《字典》义项②“冒冒失失或轻率的样子”是此义,那应该也是。
犟(勥)(311)
[hiang6](可央6)。能干,贤慧。牢固,坚硬。
勥(犟),是执拗、倔强、强悍之意。《汉语大字典·力部》“勥,强悍。《说文解字群经正字》勥,此为勥悍之犟。”
由上述词义,潮州话里借用它来作勇猛、高超、优秀、聪慧等义,读为[k‘iaη3戈央3],不但表达“特别有本事”的人,还表达“特别坚硬、牢固”之物。既可称赞他(她)为“勥人”,又可肯定高质量的房屋或家具为“勥”。
《字典》无此音义。
挈(312)
[hio4](可腰4)。拿。
此字因有“手提着”和“带,领”之义,故引伸为“拿”。如“挈去”(拿去),“挈来”(拿来)。
《字典》无此音义。
肫(321)
[gin7](哥烟7)。鸟类的肌胃。
《玉篇·肉部》肫,鸟藏也。《六书故·人五》:“鸟胃为肫。”
《字典》无此音。
斫(345)
[dong4](装翁4)。用刀斧砍削。
《说文·斤部》斫,击也。
《字典》无此音。但此音在日常口语中频繁出现。如斫猪菜,斫薯藤等。
盲(315)
[me7](摩也7)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庚部“文”音。其释义:失明之人俗曰盲。盲,瞎眼也。
海南人把双眼失明者叫作“青盲”。
《字典》有此义无此音。
瓣(376)
[hha4](号亚4)。竹笋衣。
这个字采用自《潮语十五音》胶部“喜”音。其释义:花瓣,落瓣。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这花瓣的瓣,也用作菜瓣的瓣,同样读[hha4]音。扩而充之,蔬菜的叶片叫菜“瓣”
《字典》无此音义。
鸟(376)
[ddiao3](刀妖3)。人畜雄性外生殖器,今写作“屌”。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容悦部·洗鸟》:“大学士万安,老而阴痿,徽人倪进贤以药剂汤洗之,得为庶吉士,授御史。时人目为‘洗鸟御史’。”
“鸟”这一古音古义,后世或不知其音义,或故意讳言之。如俗称小男孩的小东西为“鸟仔”即是也。鸟为屌的本字。
《字典》无此音义。
笪(404)
[ddan3](刀安3)。丛生的大竹子。
《六书故·植物三》笪,竹之丛生而大者。
《字典》无此音义。海南之地多竹,应有此项意义,以便写作之需。
跋(422)
[bua4](波换4)。跌倒。
《说文·足部》跋,蹎跋也。蹎,跋也。
《汉语大字典·足部》跋,仆倒。
《字典》无此音义。
钟(360)
[Ziang1](支央1)。“计时的器具。”
日常生活中,海南人民把这种计时器具叫作“时辰钟”[di1din1ziang1诗神章]。
人们在打听时间时,问“几点钟”亦把“钟”读同“章”。
《字典》无此音。
雄(433)
[hhiang1](号央1)。鸭公。
王永鑫著《潮汕方言俗语》第四章“潮汕方言分类词表”第五类“鸟兽虫鱼”中:“鸭雄[heη5]。依这一潮州话音标,读“何英5”,与“形”同音,即公鸭。受此启发,海南话叫“鸭[hhiang1]”的,似乎也就是“鸭雄”——鸭公、公鸭、雄鸭了。
《字典》无此音。
鳢(437)
[loi7](罗鞋7)。乌鱼。
鳢鱼,又名黑鱼,乌鳢。古时叫“铜鱼”(铜是“筒”之误。因鱼体圆如竹筒也)。《汉语大字典》引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鳢,可食,形长,体圆,颈尾几相等,细鳞黑色,有斑文,腹背两鳍均连续至尾。亦名铜鱼,俗名乌鱼。
这种鱼,广州人叫“生鱼”,潮州人叫“斑鱼”,海南人有叫“乌鱼”的,也有叫“鳢”(犁)鱼的。
《字典》无此音。
三、“备选”字
除上述所举之外,考虑到有音而无字的尚多,笔者列出十多个作为“备选”字的例子,请专家学者审议是否可作为“无字”的“补白”。
所谓“备选”,当然不是正式录取,亦可称为“备取”。这些备选字,其字形、字音、字义不一定与想要“补白”的字关系密切、十分“拍档”,不过,尚可把它们撮合在一块儿。这宛如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因有了父母之命又加上媒妁之言,于是,男女双方被拉到一起,开始时虽不是情投意合,但走到一起之后,也勉强可以凑合度日,相安无事,白头到老,维系家族的传承。
枰[Pin1](坡烟1)。乡村里许多家庭的客厅中陈放的那一条又平又宽又长又厚、可坐可卧的大板凳。
“枰”本是棋盘。棋盘自是又平又宽的,此其义;而“平”则是其音。为此,“拉郎配”般把它拉来作为上述大板凳的专用字。
刨[pua6](坡换6)。砍岜,砍山之谓。此字海南话读同“跑2”,普通话音同“袍”,字义为“削”,挖掘,除去。这与“烧荒”前的“砍岜”(或称“砍山”)意思一致,故录入。
蜢[me8](摩下8)。蚱蜢。《海南音字典》中有“蚱蜢”一词(第396页),因此海南人口语中的[me8]理所当然地就用“蜢”字来表达。
抺[mog8](摩喔8)。摸索。瞎找。“打世界”。这个从手从未的字,在意念上十分传神——用双手去创造未来。这不正是海南话[mog8]的意义吗?
抺,《集韵·队韵》谓其“摸也”。
姆[mai6](摩哀6)。姨母。
《玉篇·女部》姆,女师也。《集韵·姥韵》娒,女师也。或省(姆)。
姨母,应该是晚辈者之师,尤其是女孩子之师。
嫫[Vo6](无荷6)。姑母。
这个字因其女旁莫音,与海南话[Vo6]音义俱近,故选之。
丐[ddat4](刀达4)。乞丐,又称为“叫化(花)子”。乞与丐是个合成词:乞是“求”、“讨”;丐,是“施”、“舍”(给)。其内容表达的是化缘者与施主二者一受一施的关系。
如果一定不要这个“丐”字,非另找一个与[ddat4]音同的字来表达不可,那可以“答”充之。因为“答”的词义有“答应”“允许”之意,与表示“施”、“给”的“丐”一致。
然而,若真的把海南方言“乞丐”写成“乞答”的话,可能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怪模怪样”的东西不知何物,看起来很不顺眼。因此,笔者以为[ddat4]这个语音还是用“丐”这个现成、俗成的字好。
沱[do7](装荷7)。鼻涕。
涕,鼻水也。《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涕,鼻液也。”这种鼻液,海南话叫作[do7](左7)。那么,这个方言字该怎样写呢?笔者推荐用“沱”字。因为,《正字通·水部》沱,涕垂貌。《易》经“离”卦之“六五”曰:“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所以,海南方言词把鼻涕写成“鼻沱”应是妥贴的。
娘[niang1](那央1)。妓女。
这个方言词,笔者找了三个字——妍,娘,孃。在潮汕,对妓女的称呼是在“娘”字前面加个定语“花”成为专名词“花娘”。
究其所以,“妍”只有“美丽”之意;“娘”是指年轻的女子,少女。而“孃”实际是“娘”的异体字。由此看来,海南方言所称的[niang1],写这个“娘”字为宜。
实际上,海南话指母亲的“娘”与指妓女的“娘”的发音是绝对不会混淆的:前者叫[nio1],后者叫[niang1],加上语境,那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决不含糊的。
夵[lu1](罗呜1)。钝锯。
表示“物体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海南音字典》“尖”)的字是前端小,后头大的“尖”字。与此相反:前大后小——夵,这字就读作[lu1](罗呜1)。《潮语十五音》龟部“栁”音:“夵,夵者不锐之谓也。”《广韵·琰韵》夵,上大下小。《集韵·琰韵》夵,本广末狭谓之夵。
夵,海南话又叫“钝”[ddun1](敦)。许多方言字,都有一个字读两个音的,其中一个叫“文读”音(或称“读书音”),一个叫“白读”音(或称“土话音”)。如海南方言里:“饿”读“俄”(文)和“困”(白);“胖”读“旁6”(文)和“肥”(白);“嫩”读“暖6”(文)和“幼”(白);“跳”读“挑6”(文)和“场”(白);“画”读“话”(文)和“寥”(白)等等。
如此,刀钝了,锯钝了,铅笔钝了都可叫作[罗呜1],写作“夵”。
衰[sue1](妻话1)。不吉利。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瓜部“时”音。其释义:盛衰。势之颓败曰衰。
此字潮州话有“不吉利”之义。
焹[gam6](哥安6)。用冷水降温。冷敷。即“淬火”:把烧得通红通红的刀斧锄镰的刃部迅速放入冷水中,这叫淬火。这一快速冷却方法,海南话叫“焹”。《字汇·火部》焹,坚刃也。
由此方法引伸出来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把刚煑开熬熟的食物盛在器皿里放入冷水中迅速降温。
绲[gun2](哥温2)。缘(边)。也叫滚边,镶边。
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织带皆可以为衣服缘边,故今称缘边曰绲边。俗误书‘滾’。”潮州话叫作“绲墘”。
[1]张惠泽.潮语僻字集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3]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7.
[5]梁猷刚主编.海南音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A Rustic Opinion about Supplementary to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
LIN Yong-rui
(Hainan Nongken Middle School,Haikou 570226,China)
Those aspiring to create literary works in Hainan dialect frequently encounter the barriers of“sound without words”.This paper is a trial to reduce this embarrassing situation.It contains two parts:the first,the 58 words excluded in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the second,the 39 words without pronunciation in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97 separate words are supplemented in all.
Hainan dialect;Wording;Sound;Meaning;Supplementary
H 179
A
1009-9743(2012)02-0023-07
2011-10-05
林永锐(1931-),男,汉族,广东汕头人。海南农垦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陈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