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落地”实践研究
2012-04-07姚军玲
姚军玲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全球化视野下,应该怎样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呢?中国在教育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借鉴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去、引进来。在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理念方面,我们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清华大学在2011年百年校庆总结其办社会学科的成功经验时指出,“与国际接轨”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2]。其接轨点包括聘请留学美国和欧洲的教授、按照国际学术标准来教学和认证论文。在教学上,清华大学采用国际化的研讨班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在回顾其一生的经历时,直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美国留学的经历——从这段经历中他收获最大的是学会了怎样“创新”——并鼓励中国高校要努力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3]。可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不少高校在借鉴德国高校授课方式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主要是通过采取派教师到德国考察学习和与德国高校联合办学两种方式。分析中国高校借鉴德国高校经验的实践不难发现,无论是派教师出国学习还是和德国高校联合办学,都存在“受益人数有限”的明显缺陷。一些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讨中德教学方式的学术文章也见诸报刊,内容涉及中德合作办学[4]、德国高校授课方式[5]等方面。这些学术文章尚停留在介绍内容和总结经验的浅显阶段,理论和实践还是“两层皮”,缺少德国教学理念和中国高校实践相结合的“厚重感”。
上述两种方式的弊端除了“受益人数有限”以外,更大的问题是中德双方学者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了交流的深入。被派到德国的中国老师,往往刚刚接触到一些德国教学理念的皮毛,就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联合办学时,到中国高校讲课的德国老师由于中国高校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基础不同,无法真正贯彻德国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这种状况,较好的做法就是中国高校利用留学德国的海归博士来借鉴德国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德国归来在中国高校工作的中国学者,大多在中国受过良好而完整的中国式教育,同时在德国生活学习多年,对中德教学方法都有切身体会,由他们来介绍和实践德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中国大学的教学实践中,使中国的大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一些德国的教学理念。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边实践边摸索;及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和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进、吸收德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两年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德国式”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德国教学理念在国内大学的“落地”[6]。
一、德国教学理念和中国教学理念的不同
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德国教学理念和中国教学理念有哪些不同呢?中国和德国分处欧亚两地,地理文化和风土人情存在较大差异,单单在大学教育方面就有学制、教育理念等诸多的不同。本文主要从教师授课方式的角度来谈谈德国教学理念和中国教学理念的不同之处。
德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授课方式各具特色。简而言之,中国教师多是通过口述、讲解、讲演等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德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起引导与组织的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7]。中国高校教师所使用的最广泛的讲授法就是直接、高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也是人类教育中最为普通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许多人都承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先进的,世界各地的各种科研机构每年都会从中国挑选众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但中国学生长期处在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法状态下学习,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高校教学多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性强的小组合作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德国是世界贸易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现代化的高校体系和具有世界成就的科学基础在德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中功不可没[8-9]。德国高校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既是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也是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无法得到的[10]。因此,借鉴德国高校的教学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高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二、实践中国高校特色的“德国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借鉴国外同行们的做法,应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将德国教学理念和中国大学教学实际相结合;将德国的教学理论和中国大学具体的上课实践相结合;将德国式教学方法和中国大学的考核方法相结合),来形成中国高校特色的“德国式”教育。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借鉴德国教学理念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通过课堂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投入,投入决定成效。不少人认为,中国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喜欢教师讲授为主,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大学语文》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0%~98%的学生非常乐意参与互动式教学,而少数学生不愿意参与的原因是“不知道说什么”、“害怕上讲台”、“老师讲解更有深度”。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是要先让他们明白“值不值”。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通过课堂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从“不敢做”到“想做”、“有能力做”再到“尝试做”,最终“积极主动参与”的阶梯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关键,具体来讲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讲明白“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想做”。要让学生明白: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为保证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推行,必须重视每一门课的“课程导入”。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学时通过人生经历和世界先进国家教育方式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大学里究竟要学什么”、“外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要想跟上时代的需要该怎样做”、“时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让学生明白这么做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教师要传授“怎样才能这样”——让学生“有能力做”。许多大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却常常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一定要及时教会大学生“践行”的方法,让学生“有能力做”。在教学实践中,要安排1~2个学时,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传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思路和理念。在传授过程中,要告诉学生问题的可行性,并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建立“我能行”的信心。
一般对于红豆杉种子的收集时间都是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这时红豆杉的果实成熟后,要及时的将这些果实进行采摘。当种子成熟后为了能够保证选择的树种质量,需要选择一些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红豆杉母株进行树种的采集,并且将采集的红豆杉果实进行洗搓,帮助去除果实表面的红色假种皮,然后用水进行冲洗干净,并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最终将其用湿沙进行储藏,等待播种的选用。因为红豆杉的种子成熟期较长,并且具有双休眠特性,因此需要经过两冬一夏方可萌发。
(3)教师要示范“这门课怎样做”——让学生“尝试做”。有了想法,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许多学生就渴望有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给学生提供“尝试做”的机会。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尝试践行老师的课堂理念。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不违反大学考试机制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所教授课程中的比例,鼓励勇于“尝试做”的学生。
(二)创造学生参与教学交流的机会
创造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有交流的想法,还要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知道自己是课堂的参与人、共同决策人和管理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采取课堂交流和课下交流两种形式。课堂上以通过灵活的提问方式代替传统的点名:要求学生诵读ppt上的文字、诵读课本中重要的段落、灵活机动地问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指定话题、对点名未到的同学找机会“惩罚”其上台讲解指定话题,等等。在课堂上交流时,老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表达,并以鼓励的方式给予及时、客观、精确的评价,让每个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特色。课堂下的师生交流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课时辅导时间的交流,教师主动约见学生或应学生要求约见交流;间接方式:利用手机、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手段与学生交流。课堂下交流时,要注意营造一个适合交流的氛围,注意场合的选择。在办公室和教师休息室时,注意安排适合交流的就坐方式,适当准备一些茶水、小吃,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对一些单独约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在教师家中进行,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他们的家人,易于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选择在室外的某处,边散步边交流,营造朋友的感觉。
(三)强化全员全程参与
全员参与包括师生共同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两种。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提问、短信、邮件要及时认真回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我身边。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小组活动,如制作课件、查资料、做ppt、文字录入、拍照等,让其明白总有一项适合自己。要让积极参与的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书面、口头相结合。对参与交流的学生给予鼓励,平时成绩适当加分;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在考试出题和改卷评分时对课堂的参与式内容给予适当倾斜。
(四)力促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包括两方面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教师要真正做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就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增强科研意识,及时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强化自己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打开视野,为学生做出表率,真正为人师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形式力争多样性,如采取视频、音频、网络、书籍介绍等形式;课堂教学要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紧跟国际国内形势,让学生切实感受教师教授的不是死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
三、收 获
德国教学方法在中国高校的实践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得到提高。调查发现,经过学习实践,学生们除了学到专业知识以外,还学到了一些受益终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包括独立工作的能力、多维的思考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1)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们分组准备自己的课题,每人负责一个专题,由于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独立完成查找和筛选资料、课题写作等工作。这一过程的实践,使大学生们开始明白“书本的知识再丰富,不能运用到实践,也不属于自己”,初步实现了从“死读书”到“学以致用”的转变。
(2)拓展了多维的思考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多习惯于标准答案和平面思维方式,经过德国教学方式的引入和实践,大学生的思维视野被打开:开始尝试多维思考,意识到“凡事不只是有唯一的判断标准,在黑色和白色之间还有灰白、银白等许多过渡色”;初步实现了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过渡。
(3)强化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在尝试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中爱发牢骚的“愤青”少了,刻苦钻研的“书虫”多了。
(4)挖掘了团队合作的潜力。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会工作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中,课题合作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社会活动的合作中,强调的是一种领导和能力的锻炼。在课题合作中,每一个成员是平等的,都是课题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个人潜力和团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
(5)提高了表达能力。许多学生眼高手低,总觉得老师讲课水平不高,不爱听。课题实践帮助学生意识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型学生,通过课堂发言,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口才不错,缺乏学术素养”型的学生,在准备课题过程中,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许多学生开始勇于在各种公众场合展现自我风采。
四、问 题
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太理解。这些学生认为,新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过多地交给了学生”、“教师在偷懒”、“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机会”。授课教师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发现这些意见和“专业实际、年级分布、人数多少以及课程的性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和解决。
(2)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难免会出现对表现优秀者的“偏爱”。有学生指出“老师偏心”。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人数太多,教师无法兼顾。但这种“误解”恰恰说明学生渴望得到教师注意,它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的潜在愿望。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推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对不完善的新事物的考核结果,有时会影响教师推广新生事物的信心,这一点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注意。
五、总 结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德国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中国一些高校不能发挥效用的主要原因是,推广者只注重德国教学理念的课堂实践部分,忽略了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前准备是课堂实践的保证,课后总结是课堂实践的汇总,也是下次课堂实践更好进行的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借鉴的是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教学实践应侧重实践德国高校授课方式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课前准备。包括课题设计、参考资料分发、分组原则的确定、课件制作、课题讨论、教师辅导答疑、课件审阅等。
(2)课堂实践。包括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教师评价、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等。
(3)课后总结。根据修改意见再次组织小组讨论、完善课题、形成文字材料、教师审阅、再次修改、最终成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们发现学生发生了两个转变,即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从对知识的掌握向对智慧的运用转变。“我曾经很颓废,是您让我重新充满了激情。”学生的肯定,是对教师最大鼓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按照“启发兴趣—教会方法—帮助养成习惯”的思路,培养大学生独立的问题意识和多维的思考角度,必定能实现中国高校特色的“德国式”教学理念由“落地”到“生根”的转变。
[1] 黄尧.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成人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0.
[2] 钱颖一,李强.老清华的社会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M].人民日报,2009-11-05(11).
[4] 魏绍,宋守山.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子怎么走——关于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调查与思考[N].青岛科技大学报,2007-5-22(1).
[5] 李雪静.研究式的学习、生动化的执教——德国大学讲座式的授课方式“Seminar”.新疆工学院学报,1999(2):169-172.
[6] 邹友峰.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5.
[7] 儒尔克 (T.Rulck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及课程学系介绍[J].李育红,译.比较教育研究,1995(2):47-50.
[8] 李其龙,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9] 王宽信.德国的教师培养[J].外国教育研究,1993(1):27-28.
[10] 张桂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德国科学审议会关于高校政策的十个论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7(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