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整合过程中隐性知识挖掘研究

2012-04-07刘淑梅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参与者隐性群体

由 磊,刘淑梅

(衡水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教学设施、教学模式与方法、信息资源等多重资源整合任务,而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在各种整合过程中,知识的整合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知识管理理论中将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表达的知识,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隐性知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轻易地用某些具体的形态去表达与描述。在进行隐性知识的挖掘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条件的设置,多方面的配合去鼓励、诱导隐性知识的产生,再通过特定的平台工具加以收集、总结、存储、分享以及利用等后续工作。

微博以实时、简洁、快速以及多媒体交互等新特点更加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高校的各类人员组成中,年轻人所占比重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将隐性知识的挖掘工作、微博形式交流与高校知识群体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特点来构建一个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利途径。

一、建设理想的软硬件网络环境

隐性知识不能够轻易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和记录下来,所以它的挖掘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它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法,先诱使隐性知识的产生,然后再根据隐性知识的属性进行知识的记录保存工作。

要做到随时、随地的交流与知识共享,先进的软硬件网络环境是基础。如果在校园的合适范围内建立无线网络,学生就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实现网络接入。这些设备具有轻便的特点,只要有无线网络的支持,可以让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信息交流活动,这将会大大的丰富校园内部知识个体参与知识交流的时间和途径。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并间接地激发出个体内在隐性知识,从而便于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记录工作。

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软件平台进行管理,这种存在于校园内部的知识交流模式是无法实际存在的,同时还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干扰。所以应该建立一个限于校园内部知识交流的网络平台,平台与外部网络的联系可以部分开放,但其针对的方向应该是有利于知识学习、交流、共享的。知识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重点不在多而在精,以碎片式的语言为基础,来鼓励更多的参与者去发言或者关注其他个体所有者阐述的知识或观点。

二、打造舒适的交流氛围

知识所有者在进行相互交流时,必须处于一个合适的交流环境中。参与者可以是少数人之间,也可以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这对交流环境的氛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此氛围中既要鼓励参与者的发言,又要设置合适的规则,约束话题与发言的范围。针对隐性知识挖掘的交流过程,当然希望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交流产生的知识点数量增多了,才更容易在庞大的基数中筛选出精华部分。但是人数的上涨必定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偏离主题、言语过激等等。所以在鼓励参与交流活动的同时,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对活动的主题、主体、交流形式以及内容等给予约束。

三、设定合适的“领袖”

在隐性知识挖掘过程中,要设置合适的“领袖”来引导和推动交流活动的进行。具体到校园内部的知识交流活动中,可以让教师、辅导员或者能力出众的学生来担当“领袖”的角色,由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轻易就可以接触到,所以他们与普通参与者之间有了一层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纽带,这些生活在普通学生身边的特殊群体,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为校园内部的隐性知识挖掘过程服务。

另外在群体活动中,由于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总会出现积极参与并主动起到带头作用的个体,同时也会有反应比较冷漠不愿意参与群体活动的“观望者”。“观望者”们出于种种原因,轻易不会发表言论或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将会大幅度降低隐性知识的挖掘效果。所以在交流过程中“领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他们引导表现积极的参与者在正确的主题范围内充分发挥,同时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巧来鼓励或诱导反应冷漠的那部分人员,让其对主题和活动产生兴趣,并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去杜绝“观望者”的出现。

四、满足个人的成就感

在知识所有者参与到为隐性知识挖掘而创设的交流活动中时,为了让交流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应该满足参与个体的一些个人成就感,这也是激发参与者积极性的主要内因之一。在针对隐性知识挖掘所创设的交流过程中,不但要将微博被量化关注度的特点保留下来,还要尽可能地将他人对于主题的评价和观点给予保存。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交流发起者的个人成就感,激励他去发起更多的交流过程,同时也便于从不同参与者中提炼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内容,从而达到隐性知识挖掘的目的。

五、结束语

高校作为新知识理论出现、学习、更新最快的地方,其知识总结过程应该开展得越细致越好,只有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才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将知识管理理论与当代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微博技术有机的结合进行研究,利用年轻人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特点,来鼓励知识所有者更多的参与知识交流活动,并在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发现、收集、保存以及整理更新工作,最终实现隐性知识有效挖掘的目的,让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知识为我们所熟知利用。当然隐性知识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微博交流也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性、技术性特点,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去加以论述。

[1]孙强,黄蓓蓓.微博井喷式发展动力何在——从用户特征角度分析中国微博发展的动力因素[J].新媒体专题,2010,(6).

[2]许芳,徐国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分析[J].情报科学,2003,(5).

[3]郭友兰.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1).

[4]陈友玲,肖莹姣.面向产品设计的隐性知识获取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

猜你喜欢

参与者隐性群体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