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罗莎·卢森堡的政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07程广丽

关键词:卢森堡列宁恩格斯

程广丽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8;2.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她才华横溢,人格高尚,信仰坚定,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中最富激情、最富理论创新精神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维护者,卢森堡的政党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类义理的结合。”[1]8人只有在城邦生活,其本性才能得以实现,而个人的前途与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应关心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及这个共同体的执政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标明了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他们还认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3]88列宁也认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的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4]626列宁还强调,党的文学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思想上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现象,它不是孤立的存在,是一种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因此,“‘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10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一切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马克思的道德观是为工人阶级利益服务的,其政党伦理就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统一,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元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与之相反,资产阶级“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存在同样一些人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去的,而是采用这样一些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7]399。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都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8]335。列宁认为: “美国和英国推行的这个所谓‘两党制’,是阻止独立的工人政党即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党产生的最强大的工具之一。”[9]398

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卢森堡,根据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创造性地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她指出,民主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需要借助民主的方式才能确立起来;同样,民主也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卢森堡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批评了列宁所主张的党的集中制,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

卢森堡是列宁的战友,她既坚决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也反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间派;她支持十月革命,对资产阶级民主持否定态度。列宁深知社会主义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在经历了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后,列宁竭力与他深恶痛绝的官僚化和特权现象进行斗争,试图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但终未战胜已体制化的官僚主义倾向。卢森堡在《新时代》上撰写文章,对列宁1905年以前提出的集中制进行了批判,大力倡导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卢森堡认为,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人民群众的革命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它来源于革命斗争的经验以及更多无产阶级自由自主的革命活动,而俄国的无产阶级则需要更好的组织意识和更高水平的政治教育,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立足于这些认识,卢森堡将列宁关于党的组织的观点定性为“极端的集中主义”,并将其斥之为“布朗基主义”。而且还警惕说,如果不对其进行批判和改正,中央委员会将有可能成为党的唯一有效核心,这是极其可怕的。因此,她用社会主义集中制反对这种极端的集中主义和地方主义。

二、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的内涵

(1)政党价值理念。政党价值理念是指某一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秉承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诠释的是这一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将其理论服务的对象定位为无产阶级,坚持其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才能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状态。

卢森堡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精神,在其执著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认为党内无产阶级领袖就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因此,社会民主党就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诚代表。卢森堡断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并且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领导着这全部生活。”[10]113虽然工人群众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们的意见决不能由社会民主党派领袖来取代,应该是“从国家最高领导到最小的市镇,无产阶级必须用自己的阶级机关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去代替接收过来的资产阶级统治机构:联邦会议、国会、市镇议会,必须占领一切部门,监督所有机构,用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的任务来衡量所有的国家需要”[10]113-114。也就是说,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当家做主,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

(2)政党制度伦理。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抵制党内官僚主义作风的泛滥。民主是一种制度,民主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卢森堡认为:“首先,民主制是必要的,因为它创立了各种政治形式 (自治、选举权等等),在无产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时可以给它充当跳板和支撑点。其次,民主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民主制中,在为民主制而斗争中,在运用民主权利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自己的历史使命。”[11]134她还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民主的保证,人民的积极性就会缺乏,无产阶级政党也就有蜕变的可能。工人阶级是有觉悟的群众组成的,而有觉悟的群众必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首创精神。

卢森堡认为:“如果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它应当制造社会主义民主制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制,而不是取消一切民主制,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2]91-92为了充分发扬党的民主精神,党内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即“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发展的关键,即社会主义民主党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在于,党员群众的政治思想和意愿要始终保持生动活泼的状态,它们能够日益使党发挥主动性”[12]97。但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公开的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绝对公开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腐化不可避免”[13]502。

(3)政党党员伦理。无产阶级党员特别是领袖应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全党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和支撑点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党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尤其是政党领袖道德品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政党本身执政能力的强弱和执政效果的好坏。为了实现、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愿望,卢森堡强调:“群众需要明确的领导和果敢的领袖。”“‘领袖’的唯一作用在于启发群众认识他们的历史任务”,领袖应该“使群众成为领袖,使自己成为群众自觉行动的执行人和工具。”[11]490-491在卢森堡看来,除却无产阶级党员自身自觉意志和自觉行动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党员自身必须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和足够英明的领导能力,在全党内部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使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意愿更加强烈。因为,在具有优良道德品行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员的领导之下,我们的广大工人群众才可能生活在“没有厂主的皮鞭,却很勤劳;没有资本家的监工,却有极高的效率;没有奴役却守纪律;没有统治却有秩序”[12]114的幸福生活里。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党员如果失却了高尚的理想与严格的自我约束感,整个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就会丧失,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党员自身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1)重视新时期政党执政理念的建设。一个成熟的政党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科学的执政理念,这个理念从深层上影响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史记》曰: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毋庸置疑,政党的执政理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更是一种精神支撑,一种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先进性的最本质表达就是无产阶级只有在解放全人类中才能有希望并最终解放自己。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的。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中认识到,人民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并在党的七大中使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指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指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具体价值目标上,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胡锦涛则要求执政党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则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也必然是社会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更是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所在。

党9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60多年的建国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就会遭受挫折。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它从不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把自己认定为履行为人民服务任务的工具。也就是说,党自觉自愿做人民群众的工具,人民群众绝不是党的工具。那些“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把党和人民对立起来的发问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理念作了错误理解的反映,既破坏了党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一位俄罗斯学者在总结苏联的教训时沉痛地说:“苏东崩溃首先是信念的崩溃。当一个党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心理和道德依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信心,这个党、这支队伍和这个事业还怎么能存在和发展下去呢?”这深刻说明了重视党的执政理念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2)加强新时期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众所周知,政党制度是政党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只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自律,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作保证,政党道德的作用就难以发挥。20世纪初卢森堡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批评,代表了处于西方工人运动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对民主的深入思考。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是由它的基本政治意义决定的。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民主的基本体现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非常重视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毛泽东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该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武器。”但在现实民主生活中,我们确实出现过权力过度集中的极端现象,一度造成了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现象,个人崇拜泛滥使得党内个人的力量完全凌驾于组织之上,这在十年浩劫的“文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邓小平所说:“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14]144

纵观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国际曾经武断地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使得一些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思想陷入僵化,这为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今天,当我们在各种理论思潮的激荡和碰撞中再度正视卢森堡的民主理论,研究她对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民主思考,对于在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里发掘这一理论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培养和塑造优良的政党党员的道德品行。卢森堡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执政者必须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党员是国家权力的体现者、人民的公仆,其道德义务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捍卫国家利益。孙中山指出,只有政党本身的道德是高尚的,作风是正派的,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和指挥力量,才能广得民心。他把政党本身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与能否建立群众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强调“政党自身之道德,尤当首先注重,以坚社会之信仰心”[15]1。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道德品行与修养操守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构架的走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对党员的道德约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建国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人格的塑造,他提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干部选拔思想,从多方位教育党员干部做一个对人民有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

德,才之资也。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才干。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拓精神、创新的进取意识、忠诚的责任感等。党员干部肩负着治国安民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道德素质、理想信念及品行修养绝不是小事,而是事关我党的生死存亡之大事。邓小平告诫我们:“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

在新时期的复杂背景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行,廉洁从政,秉公执法,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诱惑,才能坚决地和贪污腐败现象作彻底的斗争,才能把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引向成功。失去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坚实的操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其内心滋生,他们就向贪污犯罪、腐化堕落走近了一步。因此,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正气占据我们每一个党员的内心,保持共产党员忠贞的革命气节,刚正不阿、勇往直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在“灯红酒绿”和“糖衣炮弹”面前,始终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概,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在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卢森堡及其所处的时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政党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在大力提高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今天,重温卢森堡那句“只有当组织核心和人民群众之间有血液循环,他们之间才有共同的脉搏跳动”之真挚而坚定的话语,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党的自身建设当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罗莎·卢森堡.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 [M].周容,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卢森堡文选: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 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周容,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卢森堡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卢森堡列宁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戚彧陶瓷作品个展卢森堡举行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