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照亮
2012-04-06黄山市委宣传部
黄山市委宣传部
24岁,生命本像初升的太阳,他却匆匆留下一句:“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永远地走了。探险可以迷路,灵魂却不能走向歧途,张宁海正是在坠崖前的最后一瞬,照出了人世间最耀眼的一束光芒。
“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这是2010年12月13日凌晨,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在搜救18位上海探险大学生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这位民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但是,他却用自己的青春为他人铺就了一条生命之路,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将瞬间化为了永恒。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0年12月12日,是张宁海奶奶的百日祭。早晨,张宁海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不能赶回去了,我在黄山给奶奶磕头。
当晚9时,温泉派出所所长董玉明接到景区110指挥中心的电话,说上海市18名探险大学生在黄山位置不明区域呼救,要求“素质好、身体好”的年轻民警,马上前往9公里外的云谷寺集合。
接到指令,同事瞿安中去叫张宁海,他二话没说,穿起衣服就走。身高一米八,且是一名运动健将的他成为搜救队的主力。
晚上9时30分左右,搜救队从云谷寺出发。由于山高路陡、大雾弥漫、下雨路滑,搜救队地毯式的搜救工作,在这个雨夜开展得异常艰难。
“下雨,山上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路滑、石头有松动,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同事刘彬回忆。
在穿越双溪河时,冰凉刺骨的溪水汹涌而下,搜救队员们紧紧拉着绳索,趟着淹没膝盖的溪水,相互搀扶前进,不少队员身上有多处被树权或尖石剐伤。
雨越下越大,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张宁海和同事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的电筒把周围以及天空闪亮,不停地喊:“有人吗?有人吗?听到请回答!”
12月13日凌晨2时,张宁海所在的先头搜救队找到了18名饥寒交迫的被困大学生。至此,这支穿着雨衣,撑着雨伞,浑身湿透的搜救队,已经在山路上艰难跋涉了近6个小时。
山中无路,返回时他们只能摸着冰冷的悬崖,艰难攀援。为确保获救人员的人身安全,救援人员把学生分散保护在队伍中间。张宁海又一次走在了队伍前面。
由于大学生戴的都是头灯,他走在外侧,一边打着手电为大学生照着脚下的路,一边提醒说:“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就在给一个女生让路时,他身子一晃,手握电筒翻滚跌落,被山谷的黑暗吞噬。
消防队员黄杰依靠着手腕粗的绳索滑入30多米深的山谷,借助手电筒看到张宁海左侧脸被刮伤,半个身体被山涧流水浸没,人已经没有了任何气息。
他的口袋里只有4样东西:一个已磨掉漆的手机,两支笔,一张饭卡。
“他是个特别爱‘较真的人”
张宁海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警校毕业后一直在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工作。
在同事们眼中,张宁海一直是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民警。“宁海平常给人感觉就是个性格开朗的邻家大男孩”,同事矍安中说:“但是他在工作上十分严谨,是个特别爱‘较真的人。”
“旅游高峰期,景区民警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以上。而他总是在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执勤,话不多,并且一直站着。有时我们知道他饿了,送上面包,他也不吃。”久问之下,景区旅游中心的负责人孙健才得到了回答:“我们累,你们知道,但游客不知道。游客站着排队,我坐下了或者吃东西,一定会影响到民警的形象。”
“宁海话不多,但有个热心肠。有游客来咨询,他很主动,解答得很详细。”在游客集散中心,孙健几乎天天看到张宁海在帮助游客提行李、抱小孩。不管谁来派出所办事,只要张宁海在,热茶立马泡好,端到来人面前。有一次,为了帮游客找回手机,张宁海连续22个小时在太平索道的停车场外蹲点守候,一刻未曾离开。
参加工作后的两个春节,张宁海都主动选择值班,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了同事。
2009年春节值班,张宁海刚端起碗准备吃年夜饭,就接到报警电话,有两个游客在上山途中体力不支,请求救援。他拿起手电筒就上了山。半夜回来,饭也凉了,菜也凉了,他一个人过了个“凉”年。
入党,是张宁海一直以来的心愿。同事孙南华记得,张宁海报到的第二天,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尽管所里有A4纸,但张宁海还是决定徒步14公里到附近的镇上买信笺纸。“父亲说过,写入党申请书必须要用信纸,这样才正规。”张宁海说。
如今,张宁海生前的心愿得到了妥帖安放。2010年12月16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张宁海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前一天,他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追授了“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下一次再没机会实现了”
“这几天黄山一直在下雨,是老天爷为你落泪吗?你在天堂可听见了黄山的哭泣,可感受到大家的悲痛?小张,天堂一定没有黑夜,一路走好!”这是张宁海生前同事写下的纪念文章。
张宁海牺牲的消息传开后,感动了无数网友。他们纷纷在网上撰文,表达敬意。
“从今往后,你就化成了宁静的大海,在我们人生的波涛中,给我们平静的感动。”“张宁海是所有人民警察的骄傲。他虽然牺牲了,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位民警的光荣使命;他用短暂而多彩的青春,书写了壮美瑰丽的人生华章。从今天起,有过的骄傲,让我们继续;将有的骄傲,从我们开始!”
生前,张宁海是黄山上的优秀民警。牺牲后,他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父母没有把他的骨灰带回家乡,而是安放在他工作过的地方——黄山烈士陵园。
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是太和县纪委的干部,母亲是酒厂的下岗工人,张宁海是家中的独苗,中年丧子的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母亲赵彩芹许久都无法接受儿子牺牲的事实,几次出现休克。但她还惦记着儿子未竟的事业,“他特别热爱这份工作,每个春节,都打电话说工作忙,走不开……”
儿子牺牲后,父亲张培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救人是儿子的职责,不怨大学生。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整夜抱着儿子的照片喃喃自语,盼望有一天,儿子会推开家门,叫一声“爸爸”。
在张宁海牺牲的半个月前,张培伦出差路过黄山,想见儿子一面。张宁海却在电话里抱歉地告诉父亲,这次抽不出身,下一次见吧。
“我要知道这个‘下一次再没机会实现了,无论如何都要去见儿子一面。”说到这里,张培伦泪流满面。
走进张宁海生前的宿舍,桌上摆着几瓶没吃完的辣椒酱,床头的枕巾已洗得发白褪毛。在书桌抽屉中,他的MP3静静地躺着,耳机线有两处缠了几层透明胶带。
“我说你可以换个耳机了,他一直说好却又一直未换。”同事矍安中说,宁海平时生活很节俭。去年4月,他攒了800元钱准备买一套像样的运动服和鞋子,得知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将这笔钱悉数捐出。
张宁海爱看书,宿舍的橱柜里,书比衣服多。在床头上,还放着一本略旧的《中国高端讲座——文化的要义》,书中一篇文章“21世纪与道德”还有未看完的折页……
(责任编辑: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