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不断开创安徽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2-04-06臧世凯

党建 2011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臧世凯

“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安徽全省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把贯彻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努力开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安徽排难而进、多措并举,提前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安徽现象”,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根本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成了“三局合一”、省级党报发行、演艺院团改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2000多人转换身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文化科学发展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机制。

强力推进文化惠民方式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大面积免费开放,以拥有亚洲最大演播剧场为代表的省广电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成为城市和文化发展的新地标。提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253部作品获各类全国性大奖。

强力推进文化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一手抓转企改制,一手抓资源整合,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集群发展”战略,相继组建省属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文化产业龙头阵容初步形成。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五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D0多亿元。出版集团连续三次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时代出版、皖新传媒分别成为同行业主业整体上市“第一股”。强化专业分工、促进协作配套、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投融资体系创新。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组织文化产业赴香港招商,成功举办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对接会。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大力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与中国农行、国家开发行等国家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授信560亿元。出版集团通过交通银行发行五年期10亿元企业债券,开全国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先河。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发起总规模为50亿元的安徽首支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安徽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搭建了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

强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起跳、跨越发展。特别是积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培育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加快建设,动漫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05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已达4%左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

强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抓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急需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全国第一个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设立了工程硕士培养点。放宽视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从国内外、体制外引进人才,省属文化集团引进企业高管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0多名。注重把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在关键岗位上,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当前,安徽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安徽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在奋斗目标上高定位,在工作谋划上宽视野,在措施推进上大力度,不断拓展皖风徽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新路。为此,要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寻求实现新突破:

在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改革一块、巩固一块、提高一块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在抓好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的同时,着力在发展理念等方面进行再创新再突破,构建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转制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分配、管理、用人和评价激励制度等,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产权交易,面向海内外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国有文化集团相互参股,鼓励省属文化集团与各地文化企业以资源或产权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把文化产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千亿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力实施集团化战略,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瞄准科技发展最前沿,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建设动漫产业大省。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30个左右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基地集聚,形成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举,进一步消除壁垒、放宽准入,强化引导、改善服务,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文化资本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继续开展银企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通过上市融资等金融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整体首发或兼并重组,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甚至海外板上市,努力实现由产品经营向资本运作的跨越。强力实施人才战略和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以发挥人才效益为目标,以“六个一批”人才工程为抓手,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在宣传文化各领域集聚一大批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企业家、实业家,加快打造人才高地。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政府主导地位、突出农村基层重点、突出服务群众宗旨、突出建管用并重,加快形成广覆盖、高效能的服务网络。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及以奖代补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系统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和项目,探索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的新路子。

在精品创作生产传播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丰厚底蕴,深深植根当代安徽人民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创造,精心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等,继续办好中国农民歌会、“江淮情”等品牌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精品创作生产新机制,尊重艺术规律,科学配置资源,把人力物力财力向精品工程倾斜,引导各种资源向精品创作生产集聚。注重把优秀传统文艺样式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丰富表现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作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引导文化工作者更为自觉地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在文化“走出去”上实现新突破。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全球化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进,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引导文化企业树立营销全球的雄心壮志,大胆进军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发展外包服务。鼓励在境外兴办实体,积极推进文化实体整建制输出,实现落地经营。加强与国外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项目给予扶持和奖励。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内容,拓展领域,扩大合作,不断提升安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编辑:张少义)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毛遂自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