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五个新突破及教学思考

2012-04-02福州三中金山校区350033

地理教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评价课程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350033) 李 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五个新突破及教学思考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350033) 李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十年,经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已逐渐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已从教育部组织的实验区针对地理课标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中得到证明。经过认真学习、对比,笔者认为, 2011年的课程标准修订在大原则上并没有大的改变,在具体内容上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提高和突破,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些变化,领会修订精神,并贯穿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去。

一、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质量大体有两项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负责任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优质教育(学校教育或其他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应该有利于获取知识、技能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处事态度,并且有助于实现重要的人类目标。但在十年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确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落实的要好一些,而在后一项做得还不够好。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把教育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就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即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在“课程性质”中除原有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外,又单列了“思想性”特征,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内容。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笔者认为,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适时进行地理科学史教育就能“寓德于教”。地理科学史寓涵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学家的事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例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就可以

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程度,而后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 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这样的事迹带来的启迪和感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知识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很多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等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这些变化都要求地理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教师平时要坚持读书读报,关心时事新闻,适时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思想、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所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时,就可以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在2011年9月获得成功,其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百亩试验田亩产已达到926.6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不仅对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学习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能力为重,加强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应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性质”中单列出“实践性”特征,强调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部分,明确提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时要围绕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相关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展开。

显然,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特别是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上述变化,才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图表设计和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等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用几枚硬币叠成一座硬币山,再绘出该硬币山几种不同叠法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出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地理教师还要明确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立足校园,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观测一天中太阳光下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等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切实体现地理学习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三、难度调控,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调整了课程容量和难度,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是删去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条目,如“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等。二是某些条目要求较宽泛,不再单独列出,而在其他条目中予以落实,如“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就分散到具体地区中落实。三是删除了一些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而进入高中后会进一步学习的条目,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四是条目内容不变,但降低了教学要求,如关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实验稿是“说

明”,修订后下调为“认识”。五是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建议,如“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以减轻学生负担。地理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些调整变化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更不能任意拔高教学难度。例如,学习气温的分布时,引导学生读图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要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就不必去深究,以免加大教学难度。再如,每章节中基本都有的“阅读材料”仅作为增加教材趣味性、扩展知识视野或活动引导之用,可以自学,但不能作教学要求。

四、评价改进,提升教学效益效率

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较修订前变化较大。首先是改变了五个“注重……”标题,明确提出了“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内容的实施建议,全面渗透“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其次是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剖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对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具体说明,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这一标准要求的地理技能,建议教师要设计读地形图、完成读图分析类的试题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判断其是否完整和准确,还要考查学生能否有条理、有顺序、熟练地获取相关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评价引领教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完整、准确的认知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之中,否则就没有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评价建议”还强调,“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由此联想到,有些平时使用的地理试卷中由于难度把握不当,出现过难的题目,打击了学生的自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如果仅仅只有终结性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最终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也就不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所以,除纸笔测验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外,日常教学中还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绘制的地图、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图片和资料、地理探究的活动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及其解答,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放进自己的档案袋,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就把学习评价渗透到地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和效率。

五、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程性质”中把“生活性”单列出来,特别强调地理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也反复强调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生活性”贯穿地理教学全过程,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社会对学生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这对十年来坚持课改的一线老师来说是一种鼓舞,说明十年课改实验的方向是正确的,本次修订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补充与完善,表述得更加清晰、严谨。我们的教学再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而是应该努力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意义的联系,使地理课程与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身心特点。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应该让符合“生活性”的教学成为地理教师的常态化教学,而不是仅仅在所谓的公开课中作为点缀。

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而且在各条建议的阐述中增加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如“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我帮学校做规划”等无不体现地理教学要坚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地理教师应当经常考虑:如何创设生活情境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地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以有助于学生感悟地理思想、积累地理表象?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笔者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不仅有上述五大新突破,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简洁精致、精确严谨,在行文排版上更加合理规范,美观大方,这是课标组专家成员智慧的结晶,是义务教育地理课改深厚的积累,是一线地理教师美好的愿景,它必将引导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走向成熟,不断发展,更好的完成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评价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