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价值链构建下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2012-04-02赵西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价值链环节

赵西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郑州450003)

0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呈现新格局,一般加工制造环节甚至包括一些所谓高技术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借助于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几个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明显提速,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持续强化。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当前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与特点令人困惑,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产业双向转移特征明显,梯度与反梯度产业转移协同演进,重工业东进与新兴产业内移并行不悖,而对于我国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分歧很大,有些学者认为,伴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国内将形成大国雁阵格局[1],也有学者强调未来一段时期产业与人口将会继续向沿海三大经济区集聚[2]。

如何从本质上认识这一问题对内陆地区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来说,作为地处中部地区“两纵一横”经济带上的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提高自身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推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那么,未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如何演进?当前内陆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是否在强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来我们会从当前的产业承接中受益吗?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需要新的视角,尤其是要深入到产业内部甚至产品内部进行微观视角的分析,因为随着产业分工的演进,大多数产业已经呈现出区段分割的发展态势,仅从宏观视角可能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本研究引入刘志彪等学者发展起来的国内价值链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深入研究。

1 国内价值链构建下的区域产业转移

1.1 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内价值链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基地,可以这样说,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奇迹就一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国际产业资本与中国内地及农村廉价劳动力在沿海地区的结合引发了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2],而内陆地区成为东部地区的资源与原材料供给地,间接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分工造成的利益不均衡使得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正逐步陷入低端锁定,核心价值环节缺失,产业升级阻力增大[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表现充分暴露了我国片面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局限性。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也造成了国内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均衡,阻碍了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中西部的比较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区域竞争与市场分割趋于恶化,正在损害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者提出了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实现中国制造在世界产业分工地位提升的思路[3],所谓国内价值链,指的是基于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发育而成,由本土企业掌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有效利用高速增长的本土市场需求和空间结构变化,培育出高端要素条件,强化研发、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以一个更加均衡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嵌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提升[4]。

1.2 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转移

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内价值链,必然引发我国产业空间结构的重新调整,刘志彪与张少军的研究认为,在沿海地区已有的全球价值链基础上,通过产业内迁与产业链延伸,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国内价值链,对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通过发展产业分工合作网络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均具有积极可行的实践价值[5]。由于国内价值链构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国内价值链构建下的区域产业转移将表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价值区段将出现双向转移趋势,随着价值链分工的演进,不同价值环节只有通过区域分割生产才能提高产业效益,同一个产业中可能会出现一般加工环节向外围转移与核心价值环节向中心转移的双向转移趋势;二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将更加明显,价值链分工下,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正在逐步独立出来,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明显加快,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的国内价值链构建需要这些服务增值环节更加贴近消费终端,因此这些环节向内陆地区转移也是大势所趋;三是掌握核心价值环节的内陆地区也可以实现反梯度转移,内陆地区依托比较优势与产业基础,可以通过挖掘产业潜力在一些核心环节上占据制高点,实现一般加工环节向外围转移,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

2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作为全国重要的产业承接地,近几年,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以河南省为例,“十一五”以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与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连上新台阶,五年合计利用省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超过“十一五”前的总和,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共签订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 132个,实际利用外资62.5亿美元,增长30.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 743.4亿元,增长24.6%。但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重规模轻质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具体来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承接产业的结构在优化,但高附加值承接不足

2010 年以来,河南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引导域外资金投向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从到位省外资金看,2010年全年高成长性产业到位资金769.6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0.8%,传统优势产业到位资金343.1亿元,占22.6%,先导产业到位资金159亿元,占10.5%。承接产业的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但是,高附加值环节承接明显不足,尤其是研发、创新等环节移入滞后,以洛阳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近几年洛阳通过引进无锡尚德、阿特斯、上海超日等企业,具备了年产7 200万片太阳能电池用硅片、230 MW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但移入企业以初加工、组装等环节为主,重要工序需要运回总部进行深加工,本地研发环节投入较少,这种情况在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并非个案,近几年沿海地区企业迫于成本压力纷纷把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出去,本地专攻研发、技术、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河南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比重大,区位优势明显,对沿海企业转移低附加值环节吸引力较大,加上金融危机以来,河南各地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争夺,相继出台“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争相到沿海城市招商引资,过分竞争的结果是重规模轻质量现象普遍存在,引进的项目层次降低,一方面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另一方面隐藏着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患,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包袱。

2.2 大项目承接能力增强,但政府驱动明显

金融危机以来,河南更加注重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对接,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到位省外资金看,投资额大的项目较多,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占到81%,5亿元以上项目占47.4%,富士康、百事可乐、法国雅高、美国联合包裹等一批跨国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相继落户河南,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达到了68家,国内500强达到128家,同时河南与44家中央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均表明河南已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但是,由于GDP竞赛与考核压力,各地在招商引资中纷纷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环保标准等方面给予企业各种便利条件,强力的政府干预弱化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地方利益受损,传统产能扩张较快,某种程度上使得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

2.3 产业集聚区地位主导,但配套与软环境建设滞后

近年来,河南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园区到位资金1 362.9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90%,其中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到位资金1 088.1亿元,占71.8%,集聚区以外到位资金151.4亿元,仅占10%,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但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正成为制约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汤晓莉、苗长虹等的实证研究表明,河南大多数产业集群均存在配套不完善现象,尤其是外部支撑产业供给能力偏低①汤晓莉,苗长虹,尚文英,等.河南省产业配套能力分析,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1909—2009),2009年,第325-336页。,贾志增认为配套能力不足就造成了产业转移的“两难”,即龙头企业要转移到河南省,希望当地有较完善的配套,做配套的小企业要迁移,在龙头企业没走之前自己不敢走[6]。而河南与沿海地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在港口交货速度、零配件配套采购、外包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除,导致交易成本偏高,由于高层次产业与高附加值环节对软环境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附加值环节承接不足。

3 国内价值链构建下承接产业的转移

根据前述的国内价值链构建下区域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把握当前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本研究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趋势。

3.1 承接产业规模扩大,层次与附加值持续提升

未来一段时期,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与层次均将呈现快速攀升的趋势,尽管从规模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转移还会增加,但从结构看,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在逐步增多,所占比重将出现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承接的产业层次与附加值也会提升,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织服装、轻工业等将出现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移入,尤其是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与研发中心等将逐步迁入。

3.2 产业链承接为主要方式,集聚效应强化

从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看,产业链整体承接正在成为主流,从原先的那种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逐步发展为集群式整体性转移。近年来,遍布沿海省市的“块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启动了产业集群的跨省复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开始收缩,并呈现整体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结伴到中西部投资建厂,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业集群。目前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均出现了产业链、产业集群整体移入的现象,各类专业产业园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未来一段时期这一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模式将进一步强化。为应对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必须要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与迁入大企业的配套合作能力,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在政策引导、集聚效应的吸引下,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3.3 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区域性分工格局形成

伴随着制造业的迁入,物流、金融、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也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目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转移比重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原经济区已经到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阶段,近年来,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入驻河南的速度明显加快,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第一增长极正成为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核心区,目前郑东新区CBD已确定进驻各类金融机构73家,国内外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已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47家国内500强企业在郑东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伴随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迁入,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外围”分工格局,未来高端要素将逐步向以郑汴新区为中心的核心层集聚,而一般制造环节将向紧密层与辐射层扩散,从而形成现代产业分工空间格局。

4 结语与对策建议

伴随着我国产业发展战略从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到注重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转变,区域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格局,对于刚刚进入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来说,资源优势、要素禀赋结构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决定了只有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把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转移新趋势结合起来,创新产业承接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推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同演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4.1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承接转移载体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按照“四集一转”的根本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优势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依托产业集聚区全面启动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经验,尽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实施,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努力打造产业转移省级、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区。

4.2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一是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准、抓好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区链式、网络式发展,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明朗,产业规划也即将出台,各产业集聚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抢占未来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三是继续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在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业领域要依托现有基础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

4.3 开展产业转移对接,搭建转移平台

办好高层次的承接产业转移合作洽谈会,定期开展年度大型综合性承接产业转移系列活动,以及专题对接活动,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几大领域开展专题对接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省部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四大经济区的沟通协作,争取成立省际间产业转移工作联合办公室,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合作共赢长效合作机制,指导协调省际市、县政府间结成友好承接合作城市。同时,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到沿海地区举办各类专项招商会,全方位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4.4 整合优惠政策,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

完善产业政策,整合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资金,形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建立专项资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产业转移洽谈活动。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完善联审联批制度,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完善重大承接项目的总协调人制度和项目推进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制度,量化项目推进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性目标,全面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

[1]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4-14.

[2]陆铭.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2-59.

[3]刘志彪.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4]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41(9):59-68.

[5]刘志彪,张少军.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J].学术月刊,2008,40(5):49-55.

[6]贾志增.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9):66-69.

猜你喜欢

经济区价值链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