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引精当,独辟蹊径——评刘和文著《张潮研究》

2012-04-0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和文张潮研究

张 健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2)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史称一府六县(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程朱桑梓”、“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等美誉。近日拜读同仁、好友刘和文研究馆员的新著《张潮研究》,此书对清初徽州著名的藏书家、学者张潮作了系统研究,印证了徽州不愧为“文献之邦”的称号,也让人为徽州文化名人对文献学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折服。

《张潮研究》共计26万余言,除绪论之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绪论部分系统概述了张潮研究的现状,从生平研究、戏曲研究、小说研究、小品文研究、文献学研究五个方面次第总结,并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正文分别从生平与思想,交游与著术,《虞初新志》研究,《幽梦影》研究,诗作、诗学理论与曲学理论辑考,文献学贡献与影响六个方面深入研究。该著为作者第一部学术专著,从作者第一篇研究张潮的论文《张潮年谱简编》[1]到本书的出版将近十年时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学界对张潮的研究多是零星的、局部的论述,甚少涉及全面考察,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张潮研究”的学术专著问世,可以说《张潮研究》填补了此项空白。它充分体现了作者多元的研究视角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融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既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徽学著述,又是兼具较高可读性的人物传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援引精当,考订翔实;多元视角,独辟蹊径;由点及面,填补空白。

1 援引精当,考订翔实

《张潮研究》融论述与考证于一体,史料的翔实与否直接决定着著述的质量,作者抓住重点,拎出脉络,论述部分援引精当,考证部分考订翔实,在同类的著作中凸显其上佳品质。

作为清初著名学者,张氏之流风遗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度被学界关注,亦有研究成果。作者对张潮及其作品的研究做了系统地梳理,在充分认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著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足见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在本书中,作者参考专著133部,学术论文53篇,学位论文7篇,并对张潮存世的著述进行了认真研阅。在选择材料方面也是重点突出,做到了既列举精要,又不疏漏重点。张潮是声名远播的清初诗坛怪杰,其诗作著述中保存完整的只有《诗幻》,大多收录在清人编辑的清人诗歌总集中,作者对其作了系统汇辑,并附录于书后,其中有辑于罕见的珍本,很少有人能援引为材料,可见其弥足珍贵。

作者不仅重视文献资料,而且处理文献资料相当娴熟,《张潮研究》生平一节,尤见作者“援引精当,考订翔实”的治学态度。作者按照年谱编列而成的张潮生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力,颇有价值。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张潮与卓尔堪发起西园雅集,同安徽吴街南、闵麟嗣、兴化王仲儒、四川费锡璜、诗选家聂先、诗人李国宋、袁启旭等,听莺红桥。此事作者分别用了卓尔堪《红桥听莺心斋招同西涛名友景州书载进也汉瓿分赋》(《遗民诗》附录《近青堂诗》有),费锡璜《听莺分韵》、《甲戌九晶同许眉先、钱临澄分赋》、《除夕至叶县署中晤杨申珮表兄》(《掣鲸堂诗集》卷八),《费燕峰先生年谱》,《尺牍友声二集》庚集、吴街南札、聂先札、费锡璜札、袁启旭札等进行考证、确认,可谓资料翔实。关于张潮的确切卒年,目前尚未见有可靠考证。作者通过援引翔实的文献,作出合理的考证。如其云:晚年张潮连遭不幸,康熙三十八年(1699),“误堕坑阱中”,“生计萧然,日就困惫”;康熙四十年(1701),“复遭陷阱”,连自己的著作和《昭代丛书》丁集亦无力付梓。康熙四十六年(1707),张潮尚有活动,序而刻其作品《奚锦寸囊》,时年五十八岁,此后情况不明。但《南山集》案给了我们一点线索,张潮曾与戴名世交往,张氏对《孑遗录》“心绝爱之”,赞赏其“文笔颇高老”;并刻而发行戴名世的小题文。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以《南山集》案下狱,被杀。如那时张潮仍然在世,必然脱不了干系,故可推测张潮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以前。

2 多元视角,独辟蹊径

张潮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在文学、藏书、刻书、哲学等领域都有影响,作者从多方面将张潮呈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张潮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作者从其在小说、戏曲、诗歌等方面的成就来揭示,多层次展示,其方法有创新之处。其一,将张潮研究分成专题来论述,这样能达到对问题研究的具体、深入的效果,特别是介绍张潮的生平时,作者用年谱的形式来阐述,使读者感到脉络清晰,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展示了张潮一生活动的事迹。惟有在这一领域长期潜心研究、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创新颇多。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虞初新志》是张潮编辑的小说集,前贤时俊对《虞初新志》小说体制的创新及其表现的小说观颇有研究,而对其表现的士人心态尚无深探。作者另辟蹊径,对《虞初新志》所表现的士子心态作出研究,并从文化意蕴上予以剖析。指出《虞初新志》用志人笔法,描绘了一幅时代众生群像图,将清初士人形态“摹仿毕肖”,他们既有各自的特征,又有时代的共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类:怨世的狷介孤高之异士、避世的闯荡江湖之豪客和玩世的厕身市井之小民。作者不仅仅介绍“虞初”小说发展历程、“虞初”小说概貌,而且上升到文化思想底蕴来研究,反映作者视野广阔,不仅是从文学角度去考察研究,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考其文化的渊源。作者指出《虞初新志》能成功地表现当时士人心态并非偶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清初文化的纵横交错点上,从其文化心态入手去探索诠释其中所寓含的文化意蕴,就会有新的体悟和发现。又如,作者在研究张潮《幽梦影》时,着重深入张潮的思想,认为张潮继承汤显祖所提出的“主情”观,并扩大了情的范围,认为“世界原从情字生出”。一个“情”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千世界,正是因为有情感的滋润哺育,才使人类各以生衍,代代更迭。张潮提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的观点,并指出“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这是对汤显祖倡导的“因情而生,因情而死”观点的发挥。

因此,我们说《张潮研究》虽为人物研究,其研究方法却有别于人物传记和人物评传。作者通过专题性研究揭示张潮在清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时,就张潮这个人物研究来说,此书亦属第一例,正如马卫中先生《序》中所指出:过去之张潮研究,多局限在《虞初新志》,除一二硕士、博士论文以外,很少全面考察,恕我孤陋寡闻,据我所知,至少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张潮研究”之学术专著出版。从这种意义上言,刘和文君此书亦是新锦出机、填补空者。而其独创之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形式方面,更与内容有关。该书对张潮生平及交游之考订,详尽完备,筚路蓝缕之功,是浮躁之学界所难得一见的。刘和文君在研究《虞初新志》、《幽梦影》多有创见的同时,又以很大的篇幅对其诗学和曲学理论、甚至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全面了解张潮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有极大帮助的。

3 由点及面,填补空白

张潮是清代徽州著名的学者,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学习四书、五经,走八股科举之路。一生遵循“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宜参以晋代之风流”的修身原则,交游甚广,著述颇丰,在清初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人称其“文章鼎立庄骚外,杖履风流晋宋词”[2],他的学述著作、思想以及编辑的《昭代丛书》和《檀几丛书》,对文学史和文献学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张潮所取得的成就,亦代表着徽学的成就,作者通过研究张潮的历史成就和地位,提升了徽文化的成就,该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徽学研究的空白。

张潮是一个藏书家,汇家藏而成《昭代丛书》、《檀几丛书》。其藏书理念为:“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3]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益智博学,学以致用,真正能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可谓一语中的,表现出徽州藏书家共同的思想。张潮亦是清初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为图书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先后编刻了《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图书,编刻图书使他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鉴赏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即“有益于人生日用”的主导思想和“只为扬芳,匪图射利”的编辑动机,并显示出其广收、精选,保存罕秘文献的编辑目的和创格与旨明的编辑体例。正如邓长凤说“《虞初新志》的克底于成,其实是清初文人间声息相通的一个生动例证。”[4]正因如此,《虞初新志》的编辑影响了整个清代甚至近现代的小说编辑,足见明清时期徽州刻书家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知道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并将二者很好结合而集于一身,迭相为用,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徽商人生的一种追求,这在张潮身上亦得到体现。作者深刻地研究张潮在康熙文坛的交游活动,与前辈黄周星、冒襄、余怀宜等,和同辈好友孔尚任、王晫等,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张潮和他们一起唱和酬答,持久交往,彼此愉快心情,促进了其思想和文格的成熟。张潮的修身养性,视野开阔,以及文坛上的影响,与其交游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所以对于张潮在各方面的成就,作者把目光投向张潮的交游,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通过交友和交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在交游的同时,也开阔了张潮的胸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对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的结合,为后来张潮著书立说,创造自己人生辉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张潮研究》重视此点的深刻用意。

另外,关于徽州教育、新安理学,该著都有涉及。如书中提及在读施璜记述徽州私塾学规的《塾讲规约》后,联想到朱子,题跋云:“吾乡故有紫阳书院,每岁朱子寿旦,六邑之士聚拜祝之馆,讲学而退。以是为疏,于是更联塾讲法,诚善也……夫吾乡为程朱阙里,宜其讲席之甚如此。”并称赞“《医津一筏》诚中流一壶也,即在江子医集中亦属本经上品,药笼中何一日无之。”

读完《张潮研究》,深感作者十年间沉心静气,心无旁骛,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这本身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或者文人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作为学术同仁,殷切期待和文兄孜孜不倦,治学著述,硕果累累。

[1]刘和文:张潮年谱简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马卫中:张潮研究绪论[A].刘和文.张潮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和文:张潮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张潮:幽梦影[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和文张潮研究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粤桂签约康养和文旅项目总金额44.5亿元
“少欲”与“多情”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洪和文绘画作品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agation of partial discharge ultrasonic signals on a transformer wall based on Sagnac interference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