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方案探讨
2012-04-02刘巧英
刘巧英
(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1 引言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经过文献检索教育阶段、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后逐步向信息素质教育阶段迈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思想认识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情景不完备、教育基础薄弱、课程体系不完整、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要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目标,需构建与我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教育背景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与法律机制相一致的,宏观层面有保障,微观层次有实效,理论有研究,实践有指导的多层多级教育体系,从而使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走科学化道路,不再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经验独立前行。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践有所指导。
2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方案
2.1 宏观层面
2.1.1 提供政策支持
多项研究表明,国家教委曾经颁布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已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需尽快出台新的政策,从宏观层面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国家层面,制定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经费保障、教师配备及信息素养计划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一方面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衔接性,另一方面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加强监督评估检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各级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制定自身的信息素养政策,包括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标准、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内容,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在宏观的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同时从政策上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相互合作。
2.1.2 确保教师队伍的发展
虽然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跟图书馆、实验室、两课活动和各科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单靠图书馆员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图书情报部门、计算机老师和各学科教师相互间独立教学产生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虽然不可能拥有一支独立贯彻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但从国家层面、专业协会层面或学校自行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还是可行和非常重要的。
2.2 微观层面
2.2.1 教育目标:实现信息素养指标体系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需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分阶段目标逐步完成。纵观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体系内容,或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1],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也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和实施过程,体系内容正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所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即可视为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完成。不过,目前建立全国性的指标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所致,但可在教育水平较接近的地区根据信息技术设施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设立一致的信息素养标准,以指导和督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2.2.2 教育理论: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理论是对教学的指导,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多样理论来指导。在信息社会,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需要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情境为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佳境。建构主义是指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这种理论思想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主动性、协作性与情景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使学生产生自己构建知识的学习观,不再依赖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相一致。
在凸显个性和差异的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与人本主义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3]。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可引导学生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到“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再到顺应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2.2.3 教育内容:科技与人文并重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崇拜忽视了精神道德的培养和人文关怀,使信息产生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方面,如信息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评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信息素养内涵的综合性特征使信息素养教育应是知识和道德、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语言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素养概论、信息技术学等信息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还应有信息文化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的理解与构建等信息能力教育课程。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同学进行普及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高年级同学进行拓展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
2.2.4 教育模式:开放与继承同行
我国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有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检索课模式,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三大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然而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对政策的依赖,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足鼎立”的格局一直未被完全打破。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检索课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方面,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计算机文化课因其继承性特点和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工具性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二者又都不能独立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所以要开放教学,将信息检索课与计算机文化课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结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展以信息素养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合作,使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也可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列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2.2.5 教育资源:丰富和整合齐步
丰富、多元、立体的教育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大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孤立分散,加之结构性缺乏,进而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丰富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地进行整合,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结构优化、开放自主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整合的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教材、课件、资料库、实践习题等。(2)教育网络的整合。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等。(3)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与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等。(4)师资资源的配合。计算机教师、图书情报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协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2.6 教育管理:柔性和刚性相济
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方方面面,是长期性的工程。因其长期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因其工程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各项内容的规范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其教育内容的多重性、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所以需要教育管理者采用刚柔相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激发内驱力,增强凝聚力,给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同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制度内化为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单纯的柔性管理很难实行的,所以需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如激励制度、管理层统筹协调制度、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等,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2.2.7 教育队伍:合作与培养共举
信息素养教育靠图书馆员或教师的单独努力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和广泛性。美国托森大学图书馆、加拿大的皇家山学院图书馆、墨西哥Juarez大学图书馆[4]等国外图书馆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计划和实验取得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对我国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队伍分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很好的启发。要完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需通过图书馆员、教师、技术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继续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教师主动沟通,宣传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应成为交互协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积极关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陶方林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5]一文中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调研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文中数据可见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加强对教师职前和职中的信息素养的培训,积极拓展培养途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2.2.8 教育方法:变革与创新并行
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等形式,而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增补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应结合过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扩充到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或叫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法等都可灵活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也要变革和创新。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 point,Authorware,Falsh 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不足之处是学生除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外,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而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 QQ,Blog,RSS,Wiki,SNS,Tag 等在教学应用中日益增多。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体现出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键接优质网络资源[6]。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的学习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分组成[7]。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助学习,自助服务,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2.2.9 教育评价:信度和效度相结合
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达到调控功能和激励发展的作用。对教学对象的评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对教学课程的评价可通过考试、自测、访谈等形式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学生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和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能力分层评价,并注意近期能力与潜在影响的结合。与之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式、评价指标等还要以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以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础,以国内的信息素养研究为依据,注重信度和效度的结合。
信度是指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是指内容的有用性、有意性和恰当性。无论是问卷调查式的信息素养评价,还是考试型的课程评价以及个体的反馈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工具都需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避免使用随意性强的自行设计内容,注重普遍性而非个体,注重效果而非形式,注重过程而非单纯的结果,注重立体性而非单一横向。另外,信息素养教育既含有学科教育性质,又含有非学科教育性质,所以在评价时要全面地综合评价。
3 结语
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有层次性和普及性特点,所以,在教育体系构建中要坚持多级多层原则。另外,信息素养作为人的通用素养是立体和全方位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也应采取合理的立体化教育,坚持纵横结合原则。再者,应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教育现存问题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最后,依据信息素养的综合性及用尽废退特点,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中,坚持开放创新及持续发展原则,使整个教育体系处在持续变化和不断地发展完善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1]王运显.国内外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6):102-105.
[2]李佳贞.基于建构主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8).
[3]毕春苗.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134-135.
[4]张静波.合作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由之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69-72.
[5]陶方林.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124-126.
[6]黄晓鹂等.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医学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6).
[7]孙济庆,张 红.文献检索课实习与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