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红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2-04-02王立华王锡明吴洪斌
王立华,王锡明,吴洪斌
(江苏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23001)
淮安红椒产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特定的淮安市辖区内,已有近30 a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淮安红椒产业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技术创新、协会参与的模式不断做大做强,已成为淮安农业乃至全省蔬菜产业的一大特色,淮安红椒栽培面积为江苏省第一。“淮安红椒”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于2010年3月28日成功注册,并正式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成为江苏省首个设施蔬菜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淮安红椒大棚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淮安红椒果实呈粗牛角形,色泽水红,辣味适中,风味独特,营养丰富,VC含量很高,特别适用于炒食和配菜。淮安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特定的优良气候环境和多年来全市农业部门对无公害优质红椒生产技术的研究创新推广,决定了淮安红椒的良好商品性状和独特的内在优良品质,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1 淮安红椒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淮安红椒生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淮安市大棚红椒面积发展到1.4万hm2,占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的36.2%。全市年产红椒45万t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3亿元。各县区都涌现了一批大棚红椒生产基地,形成了清浦区黄码严卓、盐河谢碾、武墩王桥等5个667 hm2大棚红椒生产示范基地及全市26个大棚红椒规模生产基地。
1.2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近10 a来,淮安红椒已从单一追求量的扩张转变到了质量并举的历史性发展阶段,蔬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已经成为淮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淮安市已于2006年制定了淮安大棚红椒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近几年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推进了淮安红椒标准化生产进程,较好地控制了淮安红椒生产过程中乱用、滥用化学农药、激素、肥料等问题,为淮安市红椒生产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11年11月,全市通过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达到6 400 hm2,淮安红椒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3 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由淮安市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开发的淮农牌蔬菜育苗和栽培基质新产品已在淮安及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辣椒育苗基质生产和辣椒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辣椒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棚多层次覆盖、大棚双膜覆盖、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等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杀虫灯、黄色诱虫板、性诱剂等也开始应用于生产。
1.4 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得到较快发展
淮安市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壮大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采取“辣椒行业协会+红椒专业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新型运作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淮安市专门成立了淮安市辣椒协会,统一授权管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制定实施淮安红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销售,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检测,初步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较好地提高了淮安红椒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成立淮安红椒专业合作联社来协调各个合作社和经纪人的种植和销售行为。目前,淮安市共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300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3 000多个,以销售红椒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50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1 000多个。淮安红椒的营销网络遍布山东、北京、内蒙、新疆、浙江、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还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1.5 品牌化经营得到重视
在市农委的支持下,“淮安红椒”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于2010年3月28日成功注册并正式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成为江苏省首个设施蔬菜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目前已经有16家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和36户营销经纪人经过辣椒协会许可使用“淮安红椒”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淮安红椒品牌销售的年销售额6亿元左右,约占淮安红椒总销售额26%。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辣椒销售额占年销售总额的80%以上。
1.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淮安大棚红椒一年两茬,每667 m2年产值1.5万元左右,纯效益1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一亩园赛过十亩田”的效益目标;同时辣椒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市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辣椒产品销售、物流运输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不断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较大地改善了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较小
目前淮安红椒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还较小,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菜大户数量总体上还不多,大部分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淮安红椒生产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和红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地田间水电配套设施不能适应大棚红椒生产的需要
许多新建菜地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排灌不畅,抗灾能力较弱,难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大棚红椒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推广
一是目前大棚红椒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滞后于生产实际,不能够适应淮安大棚红椒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认识和落实措施不到位。三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市1.4万hm2规模的大棚红椒,真正具备技术指导能力且能够正常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不超过10人。四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制约了标准化技术的推广。
2.4 缺乏主栽红椒品种
淮安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当家红椒品种,这与淮安市大棚红椒1.4万hm2规模产业极其不相称。清浦区农委主任高同明表示,淮安红椒品种均来自外地,淮安发展红椒20多年,至今没有当家品种,亟需成立专业的红椒研发机构,在新品种、新技术上大做文章,使我们淮安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2.5 滥用农药现象较普遍,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大多淮安红椒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推广,不少农民为了追求产量,滥用农药现象较为普遍,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2.6 品牌效应难以发挥
现在市场上红椒包装箱仍以废旧香烟纸箱等为主。品牌化分等分级包装比例还较小。已经注册的商标大多是以政府名义注册的,作为市场生产或销售主体的企业品牌较少,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淮安红椒产业发展办公室
建议成立淮安红椒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市红椒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淮安红椒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全市大棚结构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大棚红椒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和推广,红椒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并培育具有淮安红椒特色的当家主栽品种;大棚红椒配套的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淮安红椒品牌的管理维护和培育,红椒品牌的整合和培育;淮安红椒对外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淮安红椒的宣传和市场开拓等具体工作。
3.2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建议本市能够制定符合淮安红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来淮安市投资发展淮安红椒产业。积极推进 “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产业发展模式,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捕捉市场商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快淮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3.3 集中力量建设好33.3 hm2规模的淮安红椒标准园
按照农业部标准园建设的标准进行标准园规划建设。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五化”建设,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淮安红椒产业提档增效,着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组织化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淮安红椒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六个百分之百”,即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项目区土地产出率提高10%以上,节本增效15%以上。
3.4 成立淮安红椒研发中心
引入辣椒专业人才,尝试民营科研企业创办红椒科研机构的机制,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红椒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加强对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培育具有淮安特色的红椒当家品种,创新升级淮安红椒标准化新技术体系,对新品种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推广。
3.5 积极发展淮安红椒文化产业
建议把淮安红椒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编创红椒题材的动漫作品,赋于淮安红椒文化内涵,同时开发红椒延伸产品作为淮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淮安红椒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