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视角
——评《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
2012-04-02李现乐
李现乐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9003)
语言规划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纵观国内外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发现,语言规划涉及诸多领域、诸多学科。因此,语言规划研究理应从多领域、多角度展开。
我有幸拜读了《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一书[1],深感作者对当前语言规划研究现状把握之全面,对与语言规划相关学科关注之广泛。该书对当前国内语言规划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论述了语言规划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的密切关系,并有所创见,从区域学的视角解读了语言规划研究的内涵。
一、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视角
中国的语言规划实践历史悠久,但语言规划研究却明显地滞后于国外。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关注国外语言规划研究,纷纷译介国外语言规划的经典论述,尤其是新世纪的头十年,国内有关语言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的著述渐次增多。但是从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来看,尽管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专长和研究资源出发,对我国的语言规划提出了一定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建议,但似乎并没有跳出上世纪末语言规划研究的圈子:注重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语言规划实践史的梳理和总结;汲取其中的有价值的养分,并以此滋养当前甚至今后的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和实践。
注重历史的总结并无害处,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总结历史,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需要认真总结;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毕竟不能完全解决未来的问题,语言规划更是如此。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更需要新的角度与新的思路。
二、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
区域科学又可以简称为区域学。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相关,但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学,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内容。
《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在继承传统语言规划研究的优点(即梳理、总结历史上的语言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从区域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语言规划的区域性特征。作者在“代前言”中指出:“语言规划具有区域性,语言规划是针对特定的区域进行的。”“从大的方面看,语言规划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或者特定的地区,它们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区域之中。从小的方面看,一个国家的语言规划,无不表现为对本国内不同的区域的语言的描写、论证、规划和安排,包括对本国不同区域的语言关系的协调。”以此为基点,该书从区域政治、区域经济等区域学的多个角度分析了与语言规划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谈到语言规划与区域政治时,作者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种关系的协调问题。其中,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个人与集体问题等方面都是富有创见之论。对个人、集体、国家的分析,似乎也启发我们语言规划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它也可能是地方,甚至是个人的行为;当然,不同的语言规划行为主体,其语言规划行为的性质及作用范围、力度是有所区别的。这似乎也有别于传统上语言规划就是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的说法。设想,如果国家、集体、个人都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找到语言规划行为中各自应有的位置,并相互协调一致地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上下一盘棋,那么整个国家的语言规划一定是富有成效和丰富多彩的。
语言规划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即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这是该书作者着力打造的内容。在该部分内容中,作者引入了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借鉴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探索了语言统一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等问题。语言规划与经济学理论牵手,在国外并不鲜见。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首先揭示了语言的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经济学特性以来,国外尤其是北美的语言经济的研究逐渐兴起。瑞士经济学教授Fran·ois Grin在2003年的“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一文中将语言经济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向语言规划领域移植。但是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甚至说为数极少。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语言规划研究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其经济学理论、方法在语言规划中的应用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该书中,作者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讨论了语言规划的各类成本和收益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经济发展与普通话、方言的相关性;借助语言人口密度、语言人口接近度和语言容量的概念,分析了语言资源的相关问题;引入生态语言学的理念,讨论了语言多样性及濒危语言的问题。尽管书中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和使用,都略显粗糙,但毕竟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对今后语言规划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书作者对此还有一定的后续研究,从《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2009(首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一文[2]中便可得知,语言经济学也应该成为一个稳定的研究领域。
三、该书的亮点与缺点
当然,该书的亮点不仅仅如上所述。语言法、语言传播、社会思潮、语言观等方面与语言规划关系的相关论述,也是不乏新意的内容;对我国近期语言规划的建议也是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全书几十万言的论述,时而旁征博引,时而理论思考,也体现了作者文献把握的广泛和全面。
美中不足的是,文中不少地方的“旁征博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论述的连贯性,使得作者自己观点的论述展开不够。当然,有些关于“客观知识”而非“主观观点”的“引用”其实可以看做是正文中的内容(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引用),只是这些知识的论述谁来说都只能那样说而不能去主观随意说,例如该书中关于“中国方言”状况的介绍就属于这种情形。
此外,从整体上看,该书的内容较为全面,这也是语言规划的性质和范围所决定的;但是,全面也带来部分内容不够集中深入的问题。例如,该书“我国的对外汉语战略”一章——尽管这是语言规划的重要方面之一——与其他章节的丰富性相比,显得较为单薄。当然,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新视角下的语言规划研究、探索与尝试的重要成果。
新的视角带来新的收获,也带来新的挑战,自然就有新的风险。正如作者在文中多次显现的“畏难”情绪——很多地方很不好写。其实,这正是科学研究中的新领域和新角度的拓荒者们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这些“不好写”的地方也正是语言规划研究者有可能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领域。这也是《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值得推介的另一番理由——它启发我们语言规划研究,尤其是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尚有更多、更值得开拓的疆域。对于那些开疆拓土的研究来说,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就值得大书而特书。
[参考文献]
[1] 薄守生,赖慧玲.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国辉,张卫国.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2009(首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