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探析

2012-04-02王叶林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田 然,王叶林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全球化的直接表现是文化的多元化,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在全球大动荡中诞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初生的新世界不仅表现为政治格局的多重性,而且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多元性。”[1]907文化全球化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的空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个体,其所呈现的是个性张扬、充满活力的多样形态。同时多元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它导致有关文化认同的一系列问题的凸显,成为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化认同来自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它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受其所在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2]69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不仅表现为以民族、种族、国别为代表的不同文化群体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而且通过不同文化个体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展现出来。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文化间的对比愈发强烈,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然而恰恰是这种文化对比和文化危机让文化认同问题得以凸显,“在没有对比中可能也没有强烈的自我的认同的感受”[3]28。

文化多元化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呈现出其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多元文化是自古已然并使得人类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多元并立自古以来又是族际、国际悲剧和冲突甚至流血战争的原因之一。[4]19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扩展,多元文化状态势必影响全世界每一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得以健康存续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交往中出现的碰撞和冲突导致各独特性文化主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价值判断产生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觉。然而一旦这种冲突达到失衡状态,一直影响人们理性的价值判断的文化认同,危机便会出现。

二、文化认同问题的现实表现

(一)文化认同问题的核心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同样也是多层次的,其中文化认同问题的核心当属文化认同的对象问题。关于文化认同的对象,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是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有的人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上这些都属于文化认同的内容,都是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文化认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5]7,而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对文化的定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对于文化认同究竟认同什么的肯定回答必定是对价值观的认同,而当下即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主导文化的认同。

(二)文化认同问题的现实表现

第一,是个体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冲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主导文化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主导文化的淡漠。两极格局的解体,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画等号的时代退场,人们的理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依据发生了突然性的变化。[6]72一方面人们的认同从阶级认同和政治认同转移到对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认同,另一方面主导文化的缺失导致多元文化下的个体社会意识混乱、信仰缺失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主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比较斗争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得以确立,并进一步将其中国化、民族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下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却始终处于被忽略的尴尬境地,其合法性遭遇种种质疑和挑战,人们对主导文化的淡漠直接造成精神无处依托、信仰无处可寻、整个国民之魂无处安放。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主导文化的建设。[5]4

第二,是个体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认同问题的产生与个体对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直接相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变异一定程度上被横来的西方文化顶掉了。[7]156

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或排斥。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而其他落后国家则处于被动的位置,中国属于后者。在被动的全球化中,落后国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压制,还有通过宣扬自己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输出进行“文化殖民”。在这种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笼罩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内部又面临主导文化的缺失,极易造成文化迷失,形成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危机。在缺乏文化导向和精神信仰的时候,个体的文化认同是盲目的,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出现了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现象。[2]70风靡的功利价值观不断消解传统价值观,当下的文化氛围中充斥着讽刺主流价值和颠覆传统道德的论调,这是文化多元下文化认同问题的现实表现,也是文化认同问题的直接后果,必将造成民族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凝聚力缺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解决文化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一)从国内视角出发

依上文分析,文化认同的根源是当下中国主导文化的缺失。所以,主导文化的建设成为根本。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在“马工程”建设过程中切忌“假大空”,务必求真求实。例如高校作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中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稳扎稳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并尽量发挥个人魅力,将公共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不再乏味。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主义相关工作的人员,总是羞于谈论自己的职业,认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不被认可的、无用的。恰恰是这种认识导致高校中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何为马克思主义,更有甚者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存在,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们也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以半信半疑、模糊不清的状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主导文化,只有政府重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人员才能感到有山可依,才能重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信心,才能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另一方面,主导文化的建设和对主导文化的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下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都是中国特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坚持主导文化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异彩纷呈,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这是文化认同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

(二)从国家角度出发

解决文化认同的路径是构建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所谓开放性的文化认同,丁海琴指出,它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是自我与他者的良性互动,双方相互认同,共同成长,贬损对方地单向认同自己能使自身的认同失去积极的建构力量。[8]54肯定自我必然意味着建构他者,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接受、肯定和认同,关心、理解和爱。人的这种社会性的需要就必须依靠他者,没有他者的存在也就没有自我的延续。所以,文化认同问题与人的交往问题类似,都是在肯定自我的同时肯定他者的存在。尊重多元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以开放性的文化认同迎接外来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各民族文化应当在相互交流中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竞争中取长补短,既要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激进的反传统主义。

总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各国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伸出友爱之手,构建开放性认同,只有接受他者才能肯定自我。从当下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出发,往往存在着究竟什么是文化认同,认同什么,怎么认同等种种追问,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中国当下的文化现状出发,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张淑玉.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时代报告,2011(11).

[3]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蔡青.跨文化交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欧阳康.多元文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 车美萍.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青松.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J].科教文汇,2008(5).

[8] 丁海琴.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