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几点思考

2012-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敏丽

成才 2012年1期
关键词: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敏丽

对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几点思考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敏丽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量的调查研究反映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成为热门话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了对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的关注进入一个较深层次水平。然而,在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理念取向上存在误区

在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地区试图给中小学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当心理工作者拿着scl-90症状量表进行测试时,结果遭到教师的抵制,要么不参与,要么问卷收上来后出现大量无效问卷。因为每一个在岗教师都不愿意让学校领导或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知道“我有病”、“我有心理问题”,非常担忧检测结果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做测试时,心理工作者采取种种保密措施,如不记名、学校相关人员不参与等,但总有部分教师仍有一种本能的担忧,感觉该测试“不安全”。

对于这些心理测试,教师为什么难以建立安全感,关键就在于担心被扣上“问题”的标签。所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性,首先应厘清维护背后的理念取向问题,这是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出发点。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极有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抵触,带来维护的无效和资源的浪费。

(二)维护途径上存在偏差

一是未顾及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现实条件制约,对教师开展较为生硬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如有的地区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开通了教师心理热线,开放了教师心理辅导室,结果是“门可罗雀”。《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上海市某区教育局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有求助的心理需求,因此,开设了面向全区教师“心语心苑”心理热线,并采取了细致的保密措施,但开通4周仅仅接到3个求助电话。教师们为什么有需求但在心理援助平台面前又“却步”了呢?“担心信息泄露”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接听电话的教师往往是区内同一系统的”,教师觉得“不安全”。

教师个别心理辅导,受我国文化背景、工作机制、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现实条件制约,存在适用面窄、效率不高、实施不太便利等方面的有限性。“适用面窄”是指有个别辅导需求且愿意付诸行动的教师目前不会有很多。因为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对隐私和个人空间非常看重,不太愿意轻易向不熟悉的人倾诉内心困惑;而且许多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具有封闭性,这一点,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幼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组调查教师对压力的应付方式中就发现,中学教师在应对压力时,更愿意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倾诉与求助方式是其次的,他们往往认为完全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自我调适。“效率不高”是指个别辅导是一对一的辅导,就辅导资源的使用来说,是低效的,不能照顾到更多的个体。在目前我们辅导资源,如能胜任教师个别辅导的心理专业工作者、辅导场所、辅导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维护重点应更多地放在较大范围的教师心理保健意识的普及、环境的改善、发展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实施不太便利”是指,对于那些有个别辅导需求的教师来说,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接受定期的个别辅导仍有现实的困难。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普遍繁重,而专家进行个别辅导目前还很难实现节假日均安排或上门服务。让教师上班时间去接受个别辅导,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付诸行动的可能性较小。

二是教师团体辅导活动过于浅表化。教师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援助途径,通过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带领下,教师参与团体心理活动,在团体互动与活动体验中,帮助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教师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教师人格成长。当前,教师团体辅导活动无论在教师培训,还是在学校工会工作中由于形式活泼有趣、参与性高受到相关组织者的青睐,开展很热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组织者对团体辅导的专业认识不足、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能力受限、团体组成考虑不周密等,产生团体辅导活动只追求表面的热闹,缺乏深入的自我探索,使得辅导浅表化,难以产生持续效果。甚至将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表演化,迎合参与者的猎奇心理,处理不好,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如公开表演催眠场景,让进入深度催眠的教师表演各种节目,给参与者带来身心伤害。

(三)维护机制上存在缺陷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顺利实施、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一个关键因素是组织机制。部分学校或区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之所以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护的机制不够健全,主要反映在:

一是学校层面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较多的是处于由工会组织的群团活动状态,既缺乏有力的专业指导,也没有纳入学校的系统管理中。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开展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一方面,由于没有专业资源的督导与帮助,维护工作与工会组织的传统工作,如文娱休闲活动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由于游离于学校整体管理之外,不可避免地使得维护工作成为学校一项“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辅助性的、插花式的,甚至是应景式的工作。即使做了,也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二是开展教师团体辅导的组织机制需慎重考虑。有的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主要以校本培训的方式实践教师团体辅导。虽然校本培训的方式在人员组织、会面时间与地点的确定方面有便利性,但在辅导的深度与效能度方面存在不足。这是因为都是同一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带来的利益冲突,以及成员中有学校干部、有普通教师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带来的角色冲突,致使团体的开放度降低。

也有的地区行政部门,通过聘请社会机构的培训人员开展教师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可能会出现因为培训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而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有些活动开展得很热闹,也借鉴了一些企业员工拓展培训的方式,很有鼓动性,但教师团体辅导不是一般的游戏活动,也不仅仅是拓展训练,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但有差异。团体辅导是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一般来说,受过心理专业系统学习的人才能较好把握这种差异。

二、几点思考

(一)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应持“积极”取向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应立足于预防与发展的原则,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创始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同样如此,我们首先应对教师持一种信任的乐观态度,尽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挑战的艰巨性,但我们应该相信,就如压在石头下的小草仍然会探出头,朝着阳光茁壮成长一样,教师也会积极抗压,发挥自身力量,努力朝着自我实现、贡献自己最大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挖掘教师自身存在的潜能,致力于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以提升生活质量,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如果我们各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以积极取向为出发点,相信教师会积极响应,乐于参与,而不会担心、害怕被贴上标签,获得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二)维护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积极的学校组织系统

探索有效教师心理维护途径,首先应在积极心理学取向引导下开展,这是基本的立足点,根本途径应是建立积极的学校组织系统。因为教师是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的个体,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心理影响是无时不在的。通过人本管理,协商产生管理决策,主要价值观及标准一致,制定的工作规则及工作程序使教师较容易遵循,琐碎的事物工作降到最低限度,激励层面丰富,对教师给与发展性评价,提供入职辅导及职业发展建议等;通过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领导者之间、教师之间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顺畅的、有效的,遇到问题能积极坦诚沟通,大家能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读书沙龙、文体娱乐、出外旅游等提高教师效能感、增强学校凝聚力,让全体教师有较强的归属感。

(三)建立区域教师心理工作室是可行的、有力的组织保障

首先,区域教师心理工作室(也可称之为“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可以借助于区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职能,直接对学校实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与督导工作,让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纳入学校管理系统中,让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若教师们能生活在备受尊重、充分接纳,充满人性化与人情味的环境中,事实上,也就从源头上维护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其次,区域教师心理工作室组织教师团体辅导活动能较好地保障辅导活动的顺利实施与预期辅导效果的实现,其优势主要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区域跨校方式组织教师团体辅导,由于成员之间不熟悉,在辅导的深度与效能度方面要强于校本培训方式;二是,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让部分有经验的优秀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互相错开担任教师团体辅导的领导者,跨校带领比带本校教师存在一定的角色效应,利于辅导效能的实现;三是能有效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辅导资源,保障辅导活动的专业性;四是以继续教育为载体组织教师团体辅导,让参加辅导的教师不仅感悟到心灵的成长,还能获得继续教育学分,对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高效组织绘本教学的几点心得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