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强化体验 探究拓展想象
——选修课诗歌教学浅谈

2012-04-02张银华

成才 2012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散文诗人诗歌

■张银华

涵泳强化体验 探究拓展想象
——选修课诗歌教学浅谈

■张银华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古代诗歌和古代散文两大部分合编成一本教材,如何务实高效的在半个学期学习如此多的内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具体学情,采取“强化诵读,增强感悟——注重引导,共同探究——立足课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强化诵读增强感悟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亦即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通过反复诵读,尤其是大声朗读,非常有助于培养语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进行二次加工,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艺术世界中,获得审美享受。如王维表现隐居生活,描写山林幽深静谧美的诗歌,陶渊明表现劳动生活,描写田园恬淡纯朴美的诗歌,我们读后无不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

有些诗歌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就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艺术手法,才能深入品位诗歌的遣词造句之美,布局谋篇之妙,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和主旨。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初步鉴赏诗歌经验总结,概括起来就是:

读题读注读形象,抓住诗眼切莫放,

知人论世勤了解,手法语言细品赏。

读题读注读形象,当我们鉴赏一首诗歌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首诗的题目。读题,可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获取与本诗有关的一些必要信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明白这首诗的内容是描绘自己梦中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诗的体式是古体诗的一种——吟,写作目的是留给朋友作为离别之礼物。读注,即诗文下的注释,扫除理解上的障碍。读形象,即诗中人物的神情面貌,他是喜、怒、哀、还是乐,从诗中即可看出,至于为什么,这就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

抓住诗眼切莫放。诗眼即表明诗词主旨的诗句或字,它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诗歌的主旨,可以有效地解题。如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一剪梅》的诗眼都是“愁”字,但前者是亡国之愁,后者是与丈夫分居两地相思的闺愁。阅读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知人论世勤了解。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才能更好的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如读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就要立刻联想到他是我国伟大的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期。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他的诗歌大多以深刻真挚的情感、理性的批判主义精神、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反映了一个剧变中的历史时代画卷。《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四首诗歌——《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对杜甫和他的诗歌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才能有利于我们分析他的某一具体诗作。

手法语言细品赏。诗要传达诗情、诗意、诗味,它来自于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但这些思想情感大多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或言不可尽的。一份融汇了浓浓乡愁的羁旅的客思,就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感受和体验,这哪里是已经完全符号化的抽象的常规语言能够顺畅传达的呢?但是,诗人却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将幽玄飘渺的内心情感得以感性显现。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即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将这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孤苦悲凉的愁思刻画得淋漓尽致。

只有首先“吃透”了文本,才能在阅读鉴赏中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才能进一步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才能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它让学生懂得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整体把握了诗人情感的脉络,这就为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深入阅读探讨做好了准备,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注重引导,共同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积极创设课堂合作探究讨论氛围,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中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求新求异、乐于合作交流的品质。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中的“探究·讨论”练习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培养能力。这些题目大致可分为精读理解体味练习和比较性阅读鉴赏练习。

1.激活学生思维,引导积极探讨

精读理解体味性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的关键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激发思维能力。如:

温庭筠《菩萨蛮》:太阳升起,懒起的少妇慢慢地梳妆打扮,你可猜透她此刻的心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5面)

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诗是闺怨诗,表现了闺中女主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还有同学认为,屈原爱用“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四句如屈原《离骚》中的“退将复修吾初服”,政治上的不得意,退而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此诗感士怀才不遇也。又如:

探讨李煜《浪淘沙》中“天上人间”的意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7面)

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对比,昔日帝王生活就像在天上,今日阶下囚生活就像在人间。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绝望的呼天之辞,天哪!人哪!还有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疑问之辞,流水、落花、春天去了哪里呀,天上还是人间?

课堂教学中应多以这样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丰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讨论,对作品进行开放性的解读。

2.强化对比阅读,提升鉴赏能力

比较性阅读鉴赏练习题在课本中比比皆是,这类题一般涉及两首诗歌,一首是课内学的,一首是课外的,如: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月中览古》,还写了一首《苏台览古》,试比较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9面)

请将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3面)

比较鉴赏一般是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比较鉴别所选诗歌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异同:意象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方法、炼字用词。这类题目阅读量大,思考要求高,十分重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比较、要点总结归纳,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卷诗歌鉴赏题中屡见不鲜。如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5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一下两首诗的异同,同是记载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件事,同是抒发愁这一思想情感,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感受不同,一个为朋友发愁,一个是自身发愁。找出了这些,再通过前面介绍的方法引导学生找意象、找意境、找技巧,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了: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皎洁的月亮象征诗人的真挚友情,因而诗人之“愁”是怀念友人王昌龄之愁。王诗中作者以“莫道弦歌愁远谪”从否定的角度切入,用“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青山明月不曾空”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可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理解,并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总结出答题的技巧和规律,是提高学生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强有力的基础。

三、立足课本,拓展延伸

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应跳出课堂、沟通生活,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因此立足课本,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与诗歌鉴赏有关的语用题新题型的出现,让学生的诗歌鉴赏体验活动向更广的领域延伸。这种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感受诗歌无穷魅力的考查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如: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莲子[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倍”概念的纵向或横向联系,形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湖北卷语文第21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6分)

——高考四川卷语文第19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新题型,经常穿插一些扩写、改写诗词等精短文章的写作训练,并结合诗歌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片段或全篇写作。如:把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现代散文诗,把姜夔的《扬州慢》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把高适的《燕歌行》改编成剧本;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为话题写作文……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同时,我还积极指导优秀的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鼓励他们用尚显单纯稚嫩的语言,串成长长短短的句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感动,抒发花季少年的烂漫诗情。

“强化诵读,增强感悟——注重引导,共同探究——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学习三部曲,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更好的学习诗歌的心理过程,有利于完整而具体高效的落实诗歌的阅读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教培中心)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诗歌散文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从诗歌散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