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语言 发展思维
2012-04-02陆秀敏
■陆秀敏
凭借语言 发展思维
■陆秀敏
思维是智能活动的核心成分。语言和思维是统一体,相互依存,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师要凭借教材的语言材料,及时进行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智能不断发展。
一、抽象语言形象化——虚者实之
“记事者必提其要”。不少作者在引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常常“立片言以居要”。这个“片言”大多是抽象语言、概括性语言,是统摄一段或一篇文章的观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片言”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来阅读它的观点。化虚为实,使抽象语言形象化。这样由一般到个别,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如,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忆铁人》第一段有一句话:“他在家,屋子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出去,身边是团团人群。”当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找铁人的人很多后,教师要及时启发运用后面的“谈心”、“告状”、“伸手相助”、“排解矛盾”来例证这么多人找铁人干什么。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找他?他为什么要管这些事?最后落脚到铁人的话:“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放在书架上、文件夹子里嘛!”学生对这句比较抽象的、空洞的语言便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这样,就能很快地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通过语言的学习训练了其探求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具体语言概括化——实者虚之
小学生的思维不能永远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水平上,要引导他们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形象过渡到抽象思维。对课文中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要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这些语言材料的统帅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化实为虚,明其要旨,用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对句群的意义概括、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等。
概括是思维能力的集中表现,每概括一次能力就发展一步。就小学生来说,这种概括应该是逐步的、多层次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寓言《揠苗助长》概括它的寓意时,第一步应该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时候有个人”心理活动的形象分析,概括出第一段段意:“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通过对这个人的行动描写分析,概括出第二段段意:“他想出了帮助禾苗快长的办法。”然后由故事的结果概括出第三段段意:“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第二步分别从一、二、三段段意中抽象出“主观愿望对”、“做法违反客观规律而结果失败”。第三步,综合第二次概括出“他错在哪里”的结论,从而揭示寓意:只凭主观愿望、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必然失败。这样,从篇中概括出段意,综合段意概括出中心思想,对语言材料的逐步归纳和逐步概括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统一过程。
三、含蓄语言显现化——难者易之
有些文章,或“探求异闻”,或“采遮典故”,常常是很含蓄的,富有哲理的。这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乃一篇之警策”,往往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求索隐暗之事理”,让学生“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内隐外显,化难为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在听了伯父鲁迅因为“碰壁”使得鼻子又扁又平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哦!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其实“我”这时并没有“悟”。这段文字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教学时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这个“壁”比喻的是什么,既要联系鲁迅的斗争经历讲他经常“碰壁”;还要联系旧社会的黑暗现实,讲那时容易“碰壁”。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把当时“我”没有悟出的道理真正地悟出来,从而对课文第一段和末段鲁迅逝世时和逝世后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悼、怀念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丰富语言引深化——约者博之
一个善教的教师,善于从那些浅显的词句、平实的语言里“提要勾玄”,引起注意,让学生不轻易放过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把简单的事情看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可以领悟作者引用语言的奥妙,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周总理“审稿”一段文字是这样的:“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段文字平实浅显,学生一看就懂。然而看似平淡,其实意义深刻。教学时如能抓住动词“看”、“画”、“想”、“问”和数量词“一句”、“一个”、“一两句”进行分析,则作者歌颂周总理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个中心便凸显。如果教师进一步点出这里介绍的仅是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学生通过推想,那么,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辛勤操劳的情景便跃然纸上,并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也深化了。
五、略写语言联想化——简者详之
“于无字处见深浅”。在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时,要从书上有的内容中读出书上没有的内容来,更要从书上没有的内容中读出应该有的内容来。因此,对课文中那些略写的部分,对诗词中那些被跳跃过的“空白”,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追踪思考,运用联想或想象给以填补,以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如,在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赤壁之战》的教学中,学生问教师:“黄盖为什么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的地方把芦苇点着?”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反问之:“你们想想,在太近或太远的地方点火有什么不好?”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答出:“在太远的地方点火,烟火早蔓延,会使曹操生疑,另作准备进行抵抗;在太近的地方点火,烟火来不及烧旺,曹操也有可能采取应急措施,使火不能烧向岸上曹营。”这样,便从书上有的内容读出书上没有的内容,通过语言训练,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虚与失、难与易、约与博、简与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彼此联系而不能相互割裂。教学时可从整体性原理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让学生做一些有助于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练习作业,通过学生读写的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官堂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