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裕固族的文化产品与人文礼仪

2012-04-02铁穆尔张德罡师尚礼

草原与草坪 2012年2期
关键词:裕固族剃头仪式

汪 玺,铁穆尔,张德罡,师尚礼

(1.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70;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

1 裕固族的文化

1.1 教育

20世纪的1949年以前,裕固族是一个濒临灭亡、文盲充斥的民族。40年代以前,裕固族教育仍然停留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教育发展水平上,“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是裕固族教育的典型写照。

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形成于1938年宗教领袖七世顾嘉堪布在裕固族地区劝喻兴学。发展于1949年之后小规模学校教育和马背小学的兴起,兴旺于1978年之后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至今,裕固族九年义务教育在甘肃省乃至全国56个民族中都是名列前茅,1997年裕固族实现全民族“普九”目标,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每万人中拥有高中生654人,中专生528人,大学专科生362人,大学本科生104人,研究生6人。

1.2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

1.2.1 裕固族的神话文学 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所占分量不多,且表现得断续和零碎。目前已发表的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射箭驱妖》)、《蟒可斯》系列、《俄郎盖赛尔》系列等等。

1.2.2 裕固族的史诗 同其他民族一样,裕固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史诗,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这两部史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裕固族的创世史诗。开篇都讲述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起源,接着讲述了天地、人类的结亲繁衍,最后讲述了裕固族的东迁。反映了裕固族先民对日月山川、草木人兽、部落来历的复杂、神秘的幻想的解释和对婚姻习俗来历的解释。

英雄史诗《盖赛尔汗》,今流传的除片断外,内容大都也已失传。这个英雄史诗显然是藏族《格萨尔王传》在裕固族中的流传。

1.2.3 裕固族的叙事诗 在裕固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叙事诗《黄黛琛》、《莎娜玛珂》、《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堪称是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

1.2.4 裕固族的民间故事 ①裕固族的历史风物传说故事 除前面所述的《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外,还有《东迁的传说》、《和“红帽子”人打仗的传说》、《阿木兰汗》、《多尔吉汗》、《哈么嘎阿亚的故事》等等。东迁和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也还有许多。这些故事,因其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而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②裕固族的生活故事,这类故事有《兄弟两个》、《神箭手射雁》、《珍珠鹿》、《贡尔建和尖珂萨》、《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四个秃嘴姑娘》、《摔跤手的故事》等等;③裕固族的动物故事,这类故事有《牧人、兔子和狐狸》、《狗的传说》、《羊、狼和聪明的兔子》、《狡猾的兔子》、《兔子和熊》、《兔子的尾巴为何长不了》等等。

1.3 裕固族的民间歌谣

1.3.1 裕固族的劳动歌 劳动歌产生于生产劳动中,裕固族因其游牧生活,其劳动歌具有牧业劳动的特色。主要有“擀毡歌”、“垛草歌”、“割草歌”、“捻线歌”、“织褐子歌”、“学步歌”、“奶牛歌”、“奶羊歌”等等[1]。

1.3.2 裕固族的仪式歌 裕固族的仪式歌如“戴头面歌”“送亲歌”“哭嫁歌”“檀香树”“银鬃马”等,都是在姑娘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唱的。诵说部分,因其内容大多是赞美称颂祝福。人生仪礼颂辞主要在剃头礼、成人礼和结婚仪礼上诵说,有“剃头颂辞”、“戴头面颂辞”、“勒系腰颂辞”、“扬茶颂辞”等。生活仪式颂辞主要有“剪鬃毛颂辞”、“扎房子颂辞”等等。

1.3.3 其他歌 除了劳动歌和各种仪式歌外,裕固族还流传有牧歌、情歌和其他内容的民族歌,如“十二生肖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一个和尚去西藏”、“达赖喇嘛”、“初八的月亮”、“红枣溜马”等等。

1.4 裕固族的谜语和格言

1.4.1 裕固族的谜语 这些谜语反映了裕固民族对事物高度的形象概括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如:“你吃了,你喝了,你的尾巴越来越干了-勺子”。再如,“走时腿是骨头的,住下时腿是木头的-帐房”。还有如“不滴的的水,无烟的火,无话的喇嘛-净水碗、酥油灯、菩萨像。”“玛尼玛尼一根线,穿着一百零八个蛋-佛珠”等其他如“胖人开门,一百人出门-羊拉屎”、“医生背着药箱子走进了森林-鹿”、“点头晃脑转羊圈,迈着八字步转帐篷-喜鹊、乌鸦”等,都逼真地描绘了牧业生产或牧区特有的现象,只有亲身体验过祁连山牧区的生活,你才能感觉到这些谜语是多贴切、多生动形象和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裕固族人对事务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1.4.2 裕固族的格言 裕固族的格言不仅数量多,而且哲理深邃,是他们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和社会生活中经验的总结,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如:“持好心的人让你哭,持坏心的人让你笑”,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不消融的雪,历史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比喻恰当,富于哲理;“吃别人的别撑坏肚子,给别人干活不要偷懒”,则寓教育于谐趣之中,简介、生动。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民族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1.5 裕固族的民间舞蹈

裕固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战争、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裕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

1.6 裕固族的美术

古代裕固人的祖先曾经在岩石上作画,反映的多为游牧、狩猎、战斗、迁徙的生活。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均有岩画。后来部分人信仰摩尼教时也曾留下极丰富的绘画作品。自信仰藏传佛教后,画家都在寺院,一般做酥油画、唐卡、壁画等,其风格比藏族地区的更为艳丽。1958年前在裕固族各寺院均有裕固族僧人画家的作品,在部分岩石上也有他们宗教内容的岩画。

1.7 裕固族的民间体育

1.7.1 赛马 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有骑马射箭的竞技活动。现已经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赛马活动,赛马是裕固族传统体育中最重要的活动。每年在6、7、8这3个月或祭祀鄂博时举行(马匹分为走马(蹓蹄马)和奔马。规模有几十人或有数百人。赢者都有奖品。

1.7.2 摔跤 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把摔跤叫“包克·阿乌勒切贺”。现已演变为自由式摔跤。和赛马活动同时举行。

1.7.3 射箭 裕固族射箭分为骑射和立射。骑射即在奔驰的马背上拉弓搭箭而射,中靶多者胜出。立射即站在规定的地方射靶,中靶多者胜出。

1.7.4 抱石牛 节庆集会的时候,除赛马、射箭、摔跤外还常抱石牛角力。即抱起规定的石牛按既定路线前行,走出者胜出进入下一轮,抱起更大的石牛再角力,最后胜出者为冠军。

1.7.5 拉爬牛 两人脖套绳索,屁股对屁股爬在地上住前拉,谁拉过规定线谁胜。

1.7.6 套牛(马、羊) 用皮绳套马、牛或羊,谁套的准,套的多谁胜。

1.7.7 其他 除以上外,还有拔棍、顶杠子、沙德尔(一种围棋)、羊拐骨(嘎拉)等

2 裕固族的人文礼仪

在裕固族人中户族辈份比较严格,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以此表示对长辈和喇嘛的尊重。

裕固族人从诞生到死亡的主要人生礼仪有诞生礼、命名礼、剃头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等。

2.1 裕固族的诞生礼

受特定的游牧生活条件所限制,历史上裕固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婴儿成活率不高。同时也是因游牧生产和经济的原因,裕固族和北方很多游牧民族一样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男生女都是全家乃至全村值得高兴的大喜事。

裕固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若一对夫妻结婚3~5年仍不怀孕,通常去寺庙,如马蹄寺、塔尔寺举行求子仪式。

孩子出生以前,孕妇除了劈柴、搬帐篷等一些重体力活外,依然要参加其他牧业劳动生产,如放牧、挤奶、捻线、洗衣、做饭等。

2.1.1 出生 由于裕固族妇女临产时还不能放下手中的活,所以,孩子就生在草场上、森林里、雪山脚下等等。产妇跪下分娩,由其他女性相伴并帮助接生,不允许丈夫在场,脐带由祖母或其他老年妇女用剪刀剪断,用热水将孩子洗净后全身抹上酥油。有忌门的习俗,陌生人不可进入有产妇的人家。现在,牧民大多到区医院、县医院分娩,3~7d后出院回家中休养。

2.1.2 庆贺 孩子一旦安全出生,全家上下喜气洋洋,就是最困难的牧民家也要想办法宰杀一只羯羊表示庆贺。羯羊的肉主要用来熬肉汤给产妇补身子。若遇难产,则要请喇嘛念经,祈求平安。周围的牧民、亲友闻讯也会前来贺喜。一般以哈达、布料、衣服、茶、酒、被褥为贺礼,也可直接送钱,主人家则欣然接受并以酥油炒面茶待客,整个帐篷洋溢着一团喜气。

2.1.3 洗澡 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举行一个小小的洗澡仪式。先熬上一锅柏树枝水,在水中搓洗几分钟,起到消毒避邪的作用;接着用炼化的酥油给孩子擦拭全身,牧民认为这样使孩子的皮肤光洁柔嫩;然后再涂抹头发,据说以后孩子的头发会乌黑发亮;之后给孩子穿上新衣。在为孩子洗澡的当天早上,家人要煨香磕头,点上佛龛前的酥油灯,同时在屋内煨上柏香,消除秽气。

2.1.4 满月 目前,孩子满月时,也有请满月客。届时,宰羊设宴招待来客,客人会带不同的物品作为贺礼,当天,父母给孩子换上新衣并代表孩子给客人一一敬酒,来宾都会对孩子说些吉祥美好的祝福话语。

2.1.5 生孩子的禁忌 孕妇不能闻见麝香,否则易堕胎;不能吃鹿肉、喝鹿血,否则头发易变白、脱落,双眼会发红;孕妇不能光脚淌冷水,不能提、背、扛过重的东西。产妇生下孩子的当天,要在佛龛前点一盏酥油灯,不能熄灭;产妇在月子内出产房,必须戴头巾或帕子,婴儿及产妇的衣物不能在河流中清洗。

2.2 裕固族的命名礼

2.2.1 多次命名 裕固族人认为孩子的名字和他(她)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一般在孩子出生十多天或满月时取乳名;满100d或周岁时取经名;上学或工作时取学名。

①取乳名:一般在婴儿出生10d或30d时举行取名仪式。清晨起来“煨桑”,熬上奶茶,由孩子的祖父、舅舅或父亲给孩子取一个乳名。多取吉祥之意,如巴特尔,英雄好汉之意。有些地方也取“苏德克尔”“亚格克尔”等名字。

②取经名:孩子出生后满100d,孩子的父亲就要请喇嘛前来念经取名。当天清晨,母亲为孩子梳洗干净,穿戴整齐。在喇嘛到来之前宰羊煮上,熬上奶茶,炸好油果子,煨上柏香。喇嘛到来后,依据孩子的生辰八字、长相、血缘由来、家庭经济状况等,查阅经典,念完福经后给孩子正式命名。民国时期,几乎每个裕固人都有经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谢拉尔加木措(智慧海)、罗桑尼玛(慧日)、才让卓玛(万岁女神)、贡布(保护神)。如果同名,则在名字前冠以居住地名以示区别,如黑崖子巴特尔。巴特尔是人名,黑崖子是居住地名称。

③取族名:裕固族在信奉藏传佛教前,名字都是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本族名字。如,裕固族大头目的祖先安定王叫卜烟贴木儿(有福的铁之意),如果是同名则在名字前冠以居住地名以示区别,如大河乡大滩人黑崖子巴特尔。巴特尔是人名,黑崖子是居住地名称。

④取汉名:裕固族取汉名,是从1958年反封建运动后开始。一般请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汉族老师取一个汉文名字。汉姓主要依据每个户族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如“安帐”的汉姓为安,“杜曼”的汉姓为杜,“兰恰克”的汉姓为兰等等。在名字之前加上汉姓即学名,如安立华、安立斌、兰靖、兰勇、杜可风、杜玉兰等。

2.2.2 命名方式 ①以山命名如“欧拉”、“塔格尔”、“腾格尔”、“苏穆尔”等,都是山名,希望孩子像大山一样坚强、挺拔;②以花草命名:通常以花草给女孩命名。如“其其格”(花儿)、“瓜瓜梅朵”(蒲公英)、“邦锦梅朵”(龙胆草)、“萨茹娜”(山丹花)、“哈日嘎娜”(金露梅花)等等;③以水、草原命名:如“牧仁”(大江大河)、“塔拉”(草原);④以物件命名,如“薛日”(珊瑚)、“杰斯”(珍珠)、“陶苏恩”(酥油)、“哈什”(玉石)、“艾木格”(耳环)、“道古鲁”(圆石头)、“布鲁特”(钢)、“贴木尔”(铁)等;⑤以地命名,如“占沙”、“斯木克”等,均为地名。

2.3 裕固族的剃头礼

裕固族的剃头礼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仪式。据调查,相传天上有聚集在一起的六颗星星,裕固族称之为“弥琪德”(东)、“阿勒塔吉恩”(西),它会给大地上的小孩和牲畜带来不祥的灾难,只有给3岁的孩子举行剃头礼,给两岁的马举行剪马鬃仪式才能消灾避邪。因此,娃娃长到3岁时,家里要为他举行隆重的剃头仪式。

裕固族的小孩,无论男孩女孩自出生到生肖满3时才第一次剃头。选在农历正月里给孩子举行剃头仪式。吉日择定后,要由孩子的父亲(阿扎)亲自把孩子的爷爷、奶奶、舅舅(仪式主持者)和亲戚朋友请到家中。前来的客人会带来不同的礼品,有哈达、酒、砖茶、布料、衣服、红枣、点心等。通常把贺礼先递给要剃头的孩子,再由孩子的阿扎接过去敬献在佛龛前。

剃头的当天,主人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宾客。一大早,主人先“煨桑”,熬上奶茶。然后依据客人的多少宰杀足够的羊只,把羊肉按亲友的辈份一一卸成羊份子。其中,羊背子下锅煮至不渗血即可捞出,再把羊肋骨、脂裹肝、肉肠、血肠都煮好备用。另外,还要在炒面里加入牛奶、白糖和成炒面团做一个碗口大小的炒面饼(裕固语称为“雅额雅特巴”),饼子中间留一圆孔,孔口盖上一个用炒面捏制而成的小盖,把炒面饼盛进盘子里,饼上抹一层酥油,饼的四周围倒一些牛奶,再在盘子里放一把系有白色哈达的剪子。一切准备妥当后,等客人到齐即按辈份大小入座。接下来,孩子的阿扎先把羊背子献给裕固族中辈份最大的舅舅,然后依次分献煮好的羊份子,再端上备好的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肠、血肠,并给客人敬酒。待客人吃完毕,剃头礼仪随即开始。主要记述了东部地区的仪式过程,而西部地区的剃头仪式的内容与之又略有不同,如雅额雅特巴的做法、孩子发式的梳理妆扮式样等。

仪式开始时,母亲(“麦麦”(东)、“阿娜”(西))抱上孩子,阿扎端上放炒面饼的盘子,孩子的舅舅(达嘎)双手拿起炒面饼放在孩子的头顶上,去掉圆孔小盖,从小孔中拉出一小撮头发,把酥油抹在孩子的嘴唇、鼻尖和前额上,从盘中拿起剪刀时大声致祝词。舅舅一边赞颂一边剪下从炒面饼圆孔中拉出的一撮头发,并许愿给孩子一匹白骒马、一头白乳牛或一只白母羊。之后,把炒面饼和剪下的头发放入盘内。其余的来宾依次每人剪一剪,剪完后许诺给孩子一匹白骒马、一头白乳牛或一只白母羊不等,客人当时许的愿,秋后一定要兑现。也可由孩子的父母到秋天时去要回来。所有的来客都剪过之后,用一块白色方布或白色哈达把剪下的头发抱好结成一个疙瘩,挂在帐篷上方或最洁净的地方。以前,剃头仪式后,来客拿上主人敬献的羊份子离去,而孩子的家人则每人分食一块仪式中的炒面饼。现在一般不带羊份子回去,而是参加宴席后就走。

2.4 裕固族的成年礼

男孩长到15岁后,父母就要择吉日给孩子举行成年礼,表明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参加一切劳动和社会活动并有了择偶的自由,不受社会的非议。最具民族特色的还是姑娘的戴头面礼。裕固族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都要选定吉日给姑娘举行戴头面仪式。父母事先为女儿准备好一副头面、衣服和小圆筒平顶红缨帽。举行戴头面仪式时,在大帐篷旁边另外扎一顶白布小帐篷,姑娘家杀牛宰羊,邀请一些亲戚朋友,摆上酒席,招呼客人吃喝。由家庭成员给姑娘梳妆,共梳12根小辫汇成三条大辫子,左右各一条,背后一条。然后给姑娘穿上衣服,戴上红缨帽并戴上头面。戴上头面的姑娘给每位来客倒一碗酥油奶茶后就被领进小帐篷,直到下午客人走后才回到大帐篷。仪式完毕后,姑娘可以住在小帐篷内,也可以回大帐篷和父母住在一起。姑娘举行戴头面仪式后,就有了社交的自由和权利,实际上就是裕固族姑娘的“成年礼”。裕固族还有这样的说法,戴头面也意味着姑娘到了提亲的年龄,如果不给姑娘戴头面,不但无人过问求亲,而且还会被人笑话。

致谢: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肃南县畜牧局兰永武同志、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甘肃农业大学胡自治教授的亲切指导。特此致谢!

[1]汪玺,铁穆尔,张德罡,等.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裕固族民族的形成、宗教信仰与语言文字[J].草原与草坪,2011,31(6):87-93.

[2]汪玺,铁穆尔,张德罡,等.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裕固族的草原生产[J].草原与草坪,2012,32(1):76-78.

猜你喜欢

裕固族剃头仪式
丁不剃头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活明白了的剃头大妈
剃头
Talking strategies
冯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