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合唱类型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2012-04-02乔邦利
乔邦利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艺术教育以审美感受为基础,以内在体验与情感交流为主要手段,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其直观的感性材料,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直指内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通过亲身参与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在感受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还可以通过不同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世界。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课程已成为当下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日趋完善,人们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手段相关问题上的思考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并逐渐触及问题的本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自觉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素养迅速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大学生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艺术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需要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合唱艺术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当代合唱作品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运用,希望能够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生开展合唱艺术活动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合唱属于音乐艺术的一个类别,以群体性多声部共同歌唱为主要特点。作为以声音感性材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殊艺术样式,音乐艺术因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格外青睐,并为其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但是,音乐艺术特别是器乐作品在表现内容上的模糊性和概括性也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常常遭遇窘境。在很多人看来,器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不易把握。有人甚至认为器乐作品简直就是“难以理解的艺术”的同义语,令人或者望而却步,或者敬而远之。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大学生音乐知识的匮乏,艺术教育者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刻板守旧,等等。除此之外,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复杂性、情感表达的概括性、音乐形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以及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对欣赏者专业知识的特殊要求,等等,都或多或少会对严肃器乐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障碍。
相反,与器乐同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合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合唱具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表现内容的易解性、审美理解的通俗性和感性体验的参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合唱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赢得许多优势。目前,许多高校都组建了自己的合唱团(队),这些合唱团(队)不但在大学生中传播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和艺术素养,而且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内举办的各类合唱比赛活动中,我国大学生合唱团(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提高,有些团体已经达到或接近专业水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合唱艺术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可见,在大学生音乐文化生活中,合唱艺术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的亲和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各种形式的群众合唱活动中,一支合唱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乃至几百人,在一些特殊的活动中,合唱队的人数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人甚至更多。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能有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对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来讲几乎不可想象。这种广泛的参与性品质与大学校园中青年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因此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合唱演出形式灵活,便于组织。在群众合唱活动中,人数可多可少,场地可大可小,条件可丰可简。这种特点无疑对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合唱也因此成为大学生走进音乐、了解音乐非常便捷而又灵活的手段之一。
第三,合唱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人声的特殊性也使其在音乐普及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由于这种“乐器”较少受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合唱队的组织与一般性音乐活动中对经费、场地等条件的要求相对较少,所以合唱活动比较容易得到政府、社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这一特点使合唱艺术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第四,由于绝大部分合唱歌曲都有歌词,歌词塑造的文学形象在合唱整体音乐形象塑造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合唱作品中的音乐形象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对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讲,合唱艺术这种雅俗共赏的品质更能够赢得他们的共鸣。
基于以上几点,合唱在大学生音乐文化活动中常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更是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
二、当代合唱的不同作品类型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的专业合唱创作是在西方专业音乐(合唱)创作观念和技法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李叔同的《春游》开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音乐家对合唱审美与创作基本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合唱创作特别是中小型合唱创作的水平有了较快提高,合唱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合唱无疑已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作品数量大,发展成就高,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广的一个音乐艺术门类。当代合唱创作在继承20世纪上半叶优秀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在作品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作品类型也不断丰富。总体上看,当代合唱作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群众合唱、民歌合唱、艺术合唱、少儿合唱和流行合唱。每一种类型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为当代大学生合唱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丰富的作品资源。
过两天就是清明了,天清明,水也清明,风把大地染绿了,草地上,有三四朵金黄色的小花,那是蒲公英,安安静静,不争不闹,坡地上的杏花就不一样了,枝头上都是,大大方方,轰轰烈烈的。别呦呦好像回到我这个年龄,站在河边大叫,把野鸭子都吓飞了,到了油菜地,居然在里面打滚,满身的泥和花瓣。
(一)群众合唱
群众合唱是当代合唱作品中的重要类型之一,长期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群众合唱创作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众合唱作品大都表现了特定的政治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群众合唱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音乐与政治互动关系的主要体现。在当代合唱创作中,群众合唱一直倍受重视。特别是在“文革”前十七年(以下简称“前十七年”)中,群众合唱可以算得上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类型。
群众合唱除了具备一般群众歌曲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区别于单声部的群众歌曲,在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音乐创作技术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总体上看,群众合唱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奏整齐划一,大多都具有进行曲的风格,曲调简单易记、琅琅上口。(2)音乐形象和情绪表达以铿锵激昂、雄壮豪迈者居多。(3)歌词浅显易懂、通俗简练。歌词内容大多以时代性题材为主。(4)音乐织体以主调性的音乐陈述方式为主,声部组合简洁明了,基本上以领唱(齐唱或独唱)加合唱的声部组织形式。在声部的纵向关系上以功能性和声进行为主。(5)在音乐曲式结构上,以分节歌的形式为主,且大多是主歌加副歌的结构,少数通谱歌形式的群众合唱歌曲,曲式结构也多以小型曲式为主。(6)在音乐语言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群众合唱大多属于创作歌曲,以原创性的旋律为主。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但是数量较少,并以节奏规整、适合群体演唱的民歌为主。(7)大部分群众合唱歌曲音域适中,对演唱技巧要求不高,难度不大。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对演唱人员和演唱场地也没有特殊的要求。
当代群众合唱的表现主题大多紧贴不同时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突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既能够贴近大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又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成长,更好地发挥其团结、鼓舞和宣传作用。在当代群众合唱的优秀作品中,“前十七年”的《歌唱祖国》《我的祖国》和《祖国颂》以及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一直在当代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合唱活动的主要选择。
(二)民歌合唱
民歌合唱,可以理解成民歌改编合唱的简称,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由专业作曲家运用西方专业作曲的理论、技法和手段,在保持我国民间歌曲旋律、歌词内容等基本音乐要素和音乐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合唱思维的再创造,重新构思、创作出来的具有某种新的形式和内容规定性的合唱作品。
民歌合唱与民间合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民歌合唱是专业音乐活动的结果,而民间合唱则是民间自发的音乐形式。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音乐元素和音乐语言风格的“民间性”,而“专业性”则是民歌合唱区别于民间合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不妨把民歌合唱理解成民歌与合唱的复合词,即民歌元素(民间性)+合唱手段(专业性)。另外,在传播方式上,作为专业创作结果的民歌合唱也与民间合唱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主要应用于专业音乐活动领域,而后者主要在民间流传。
当代优秀的民歌合唱作品较多,其中,“前十七年”王方亮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三十里铺》,麦丁根据萨尼民歌改编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蔡余文、杨嘉仁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牧歌》等作品较优秀。新时期以来,瞿希贤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乌苏里船歌》和黎英海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嘎俄丽泰》等影响较大。在大学生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演唱或聆听这些民歌合唱作品,可以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艺术合唱
与其他几个合唱类型相比,艺术合唱略显特殊。首先,在既有的合唱理论和概念体系中,较少出现作为体裁或风格分类意义的艺术合唱概念。对于这一类作品,研究者过去大都使用“艺术性合唱”这样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名之,但鲜见清晰的界定与梳理。事实上,具有深厚宗教背景的欧洲古典合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和谐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合唱作品以表达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为主要目的。与此不同的是,我国的合唱艺术却是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实用功能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在某些特殊时期甚至是合唱创作的唯一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当代合唱作品的构成。具有强烈实用功利色彩的群众合唱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其他类型,以至于在许多人心目中形成了“合唱等于群众合唱”的认识误区。但是,艺术合唱毕竟是当代中小型合唱的重要作品类型之一,在我国专业音乐发展和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艺术合唱创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艺术合唱作品大多具有语言规范、乐风高雅、乐思清丽、意境深远的特征,追求形式的精巧细致和情感的深刻含蓄,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在题材选择上,艺术合唱大多在歌词意境和词曲结合方面都有很高要求,歌词基本上都来源于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诗、词、曲、赋或现代新诗,其文人气质相对较浓。
当代合唱作品中,“前十七年”王震亚根据古曲改编的《阳关三叠》,彦克、吕远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七律·长征》以及沈亚威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影响较大。郑律成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组歌《长征路上》(由《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首作品组成)是“文革”期间合唱创作中的亮点。新时期以来,瞿希贤《把我的奶名儿叫》和《飞来的花瓣》,陆在易的《雨后彩虹》和尚德义的《大漠之夜》都是可圈可点的作品。当代艺术合唱作品无论在艺术语言形式美追求上还是在表现内容的人文含量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可以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人文理想和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
(四)少儿合唱
少儿合唱是指由作曲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表现少年儿童学习、生活和内心情感的合唱作品。在当代合唱创作中,少儿合唱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辅助手段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备受作曲家关注。少儿合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旋律简练流畅,通俗易懂,音域适中,易学易唱,节奏张弛得体,速度缓急有度,结构短小清晰,织体单纯易辨。音乐语言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格调为主。(2)少儿合唱作品大多主题清晰明确,情节感人,情感朴实。(3)少儿合唱作品中塑造的音乐形象生动有趣,非常贴近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当代少儿合唱作品中,“前十七年”由寄明创作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郑律成的《我们多么幸福》、张文纲的《我们的田野》、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作品影响较大。新时期少儿合唱作品中,寄明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以及瞿希贤根据同名独唱歌曲改编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广为传唱。“文革”期间的作品虽然较少,但由傅庚辰创作的电影插曲《红星歌》却几乎家喻户晓。
虽然少儿合唱的表现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有较大距离,但是,少儿合唱大都是教育人们做好事,爱生活,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音乐形象活泼可爱,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少儿合唱同样可以作为大学生“快乐”和“爱”的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和课外合唱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流行合唱
流行合唱即多声部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理解成具有流行音乐语言特点的合唱歌曲。
流行音乐是新时期音乐创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新时期音乐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流行音乐凭借着生动活泼、充满娱乐性的表现形式,强烈的时代感,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情感,受到了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大学生几乎把自己对音乐的全部兴趣都转向了流行音乐。而今,流行音乐俨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音乐,理解音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流行合唱是在流行音乐发展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多声部歌曲形式,即创作者为了满足审美和表现内容的需要,在借鉴合唱创作原则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多声思维创作出来的一种流行歌曲形式。简单地说,流行合唱是流行音乐语言风格与合唱创作手段相结合的结果,即流行音乐的语言,合唱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保持流行音乐基本语言特点的同时,体现了较高层次的审美品格,也为当代合唱创作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现代意义的合唱艺术属于“高雅”音乐的范畴,而流行音乐则是在近代商品经济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商品性、娱乐性和通俗性为主要特点的音乐形式,属于“通俗”音乐的一种。在这个意义上讲,流行合唱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以来“雅”“俗”音乐彼此渗透和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
流行合唱应用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音乐兴趣,为音乐文化普及提供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手段。新时期以来的流行合唱作品较多,其中多数作品都可以用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其中,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李海鹰的《七子之歌》《弯弯的月亮》,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以及徐沛东的《亚洲雄风》等可以算得上是新时期以来流行合唱创作中较成功的代表。
三、结语
当代合唱艺术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专业合唱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手法和作品表现形式方面取得了较多经验。当代合唱作品能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着力表现时代精神,突出人文主题,在群众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中彰显审美品格。大学生通过演唱或聆听这些作品,不但能够亲身感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音调,也可以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高。因此,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当代合唱作品的运用。
毋庸置疑,如今合唱在大学生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得到加强。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同时,当代合唱作品在大学生合唱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合唱作品艺术性与实用性、民族性与专业性、群众性与审美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总之,大学生合唱活动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近年来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合唱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合唱在大学生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人对合唱功能的理解还停留在功利性和实用性的认识水平之上,而合唱艺术的最主要功能属性——审美功能和艺术表现功能却被忽略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合唱仅仅在几个重大节日或临时活动中使用,招致一些人对合唱艺术和合唱活动的不屑和不满。合唱艺术活动的功利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中的作用发挥。
其二,一些人在合唱艺术组织形式的理解上存在较大误区,导致在艺术教育相关实践活动中,出现了用大齐唱代替合唱的不正常现象。需指出,合唱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含量的多声部歌曲形式,代表着人们较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合唱不等于齐唱。审美意识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而审美体验的丰富性是审美意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结果。合唱就是这种审美意识的体现。大学生在审美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用齐唱代替合唱显然不能满足他们在审美丰富性方面的需要。长此以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会下降,合唱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其三,在合唱作品的选择方面,大学生合唱活动主要集中于近代以来的合唱作品,且主要集中于群众合唱作品,如《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当代合唱作品也主要集中于《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几首常见的群众歌曲,作品类型相对单一。而经过当代音乐创作发展史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却少有问津。这种做法当然无法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当代合唱的优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另外,我们在师资建设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合唱辅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合唱辅导教师不但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具备较熟练的合唱指挥知识和技能,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现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音乐师资,但是,其中受过正规、系统的合唱指挥专业训练者所占比例较低。大学生合唱活动往往缺乏有效的训练和组织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许多高校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不得不临时从外面聘请专业合唱指挥进行辅导。这对大学生合唱活动的常规化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可见,我国大学生合唱活动欲实现高水平、良性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