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12-04-02高颖飞
高颖飞
(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郑州 4500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原经济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突破,必须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路径,以充分释放中原的发展能量,真正形成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和增长板块。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中原经济区居于全国之中,是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中原经济区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矿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但相比于其他经济区来说,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1.1 传统发展理念尚未打破
发展观念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影响。传统的发展观维护传统的发展方式,一旦形成,会产生惯性,短期内难以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形成了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粗放型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地区城乡差距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中原经济区本身发展滞后,从整个区域环境来看,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传统发展理念间接制约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整体上层次偏低,经济发展还是主要依靠传统产业部门支撑。2009年,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7.0∶29.3。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2]。从三次产业内部看,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仍然偏重于农业,农业大而不优。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突出表现为“一高两低”的特征,即资源性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低。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服务业比较薄弱,发展滞后。例如河南省2009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双重压力下,中原经济区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首先,中原经济区科技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为例,2010年河南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95%,远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全省大中小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5%。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省仅有院士17人[4]。能够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其次,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也没得到很好落实,这些因素直接阻碍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4 民生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偏低
2009年中原经济区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28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 000元。2009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6.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其中河南城镇化率为37.7%。除河南省以外的外省11市城镇化率仅为34.4%,山东菏泽仅为19.6%[2]。同时中原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河南省已由2000年的2 780元扩大到2009年的9 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1扩大到2.97∶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距由2 515元扩大到6 178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高达2.8∶1[5]。关系到民生的社会事业,诸如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水、电、路、气和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城镇。中原经济区是农业大区,人口多,收入低,城乡差距大,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开放程度低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形势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从总体上看,开放程度比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小。2009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0.6%[6]。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还非常有限。另外,中原经济区地处内陆腹地,大部分地区是传统农业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保守,容易小富即安,还没有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球发展大趋势中去审视。可以说未来中原经济区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引资的效果。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原则
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受土地、资金、资源、劳动力的约束越来越大。外部压力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既要得到经济的宏观效益,又要可持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2 技术进步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把技术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选择市场前景好、需求弹性大、关联度高的产业和产品,大力推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2.3 科学布局原则
统筹兼顾国家和本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需求,充分发挥经济区内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各功能区产业的发展选择既要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更要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着力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2.4 外向带动原则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接受国内国外产业转移为重点,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积极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转型中必须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力推进低能耗低污染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开发,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度、广度,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激发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又要利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压力,还要创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条件,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1 完善法律政策,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在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下,用法律政策形式来约束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是必要的。对于政府官员,建立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新的政绩考核制度。市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责任书,如未履行责任、未完成责任书规定的任务或年度考核未达标的,将追究行政责任。对于企业,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励约束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监管考核体系,消除企业过分追求利润而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百姓的生活也密切相关。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6亿,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因此,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培育城乡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低碳意识变成自觉的行动。
3.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实力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中原经济区应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尤其对河南调整产业结构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与中央对中部的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相吻合,而其他方面与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相吻合,因此,中原经济区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河南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化工、冶金有色、食品、机械、纺织服装等优势领域里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适时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等落后产能,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3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优化创新机制和环境[7]。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科研财政支出,加大对创新行为的奖励力度。三是要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培育高级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用支持创新、支持创业等特殊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中原,建设中原。同时在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技能型服务型的产业工人,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由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4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中原经济区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又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对其他传统农业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在城镇化中统筹城乡发展,既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原经济区促进城乡统筹要求: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公共设施、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等事业的蓬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大低收入者帮扶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
3.5 加强内外互动,构建开放型经济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自身力量来建设不行,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开放。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特色的内陆开放高地。在发展路径上,要深入推进全区招商引资、选资、引智活动,围绕战略支撑产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公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高起点承接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其次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资源的无障碍流动,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最后大力实施跨区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中原经济区要稳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扩大对外交流,多承办全国性、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定货会、展销会、博览会,积极向外宣传中原经济区。像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全国糖酒交易会、洛阳牡丹花会等不仅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原形象,而且引进了项目,增加了收入。
3.6 加大文化旅游开发,突出中原特色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潜力巨大。充分挖掘中原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符合中原经济区文化功能的定位。中原经济区仅河南省就有旅游资源单体39 802个,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做精做深做强,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包装一批国家级黄金旅游线路,开放古城等景区的实景演出项目,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寻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等,打造独具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品牌[4];同时在适当时机和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高端创意性文化产业,努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总之,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站在全国全球发展的角度,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协调与各个区域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1]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42(8):67 -73.
[2]娄源功.中原经济区建设总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3-17.
[3]张亚丽.加快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EB/OL].(2010-07 -16)[2012 -08 -24].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ztfx/webinfo/2010/07/1271304619032202.htm.
[4]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EB/OL].(2011-10-11)[2012 -08 -24].http://218.28.13.243:81/0xw/01/2011 -10 -11/26.html.
[5]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 -1977.
[6]张占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举措[EB/OL].(2011-01 -06)[2012 -08 -24].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106/3161797.shtml.
[7]喻新安.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133-137.
[8]王建国.构建中原经济区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J].中州学刊,2011(1):8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