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预警 媒体联动 服务优先
——《泉州晚报》防抗台风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12-04-02邱志坚

传媒 2012年4期
关键词:泉州台风工作

文/邱志坚

作者系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台风多发区。近年来,依靠先进的防汛信息系统以及周密有效的应对机制,泉州在遭受台风正面袭击时总体受灾情况均较轻,也为防抗台风积累了许多经验,因此受到福建省乃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高度肯定。《泉州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在长期报道防抗台风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机制,充分展示出“权威主流、百姓情怀”的办报宗旨。这对于沿海各地的防抗台风报道工作,乃至各地防抗各种自然灾害的报道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直面台风:迅速反应充分报道

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台风防抗工作,作为党委机关报的《泉州晚报》,同样不会有丝毫懈怠。报社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报道规律,在采编实践中充分重视,在做好预案、快速反应等方面狠下工夫。报社领导班子成员做到台风来袭前,提前部署宣传工作;台风来袭时,亲自指挥采访报道工作,同时坐镇报社通宵指导工作。

具体来讲,报社要求自台风预警之日起,各采编部室管理层要及时到位,做好策划,所有人员必须进入待命状态。防抗台风期间要严格服从安排,不请假,不脱岗,不推脱,不等待,按分工自觉主动进入角色,并及时报告情况;在采访组织方面,挂口记者盯紧水利和气象等重点部门,记者轮班24小时在防汛指挥部蹲守,并根据台风最新动向实行分级预警,不断增派人力予以增援;在版面报道方面,每次台风来袭,《泉州晚报》都要开设防抗台风专版,遇到强台风袭击时,除了增加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投入外,版面也要有所增加,确保防抗台风报道全面充分。

泉州800多万人口中,有外来务工的“新泉州人”150多万人。他们对于台风灾害的认识知之甚少,因此,在每次台风来袭前,通过媒体对包括广大“新泉州人”在内的市民进行防抗台风知识的普及和解疑释惑,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年来,泉州晚报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从配合党政部门、服务百姓出发,在如何防范和应对台风来袭等方面加强报道,为读者防抗台风支招。简单地总结为:台风登陆前“防风”、登陆时“防雨”、登陆后“防滑(山体滑坡)”。每次台风来袭时,报社都会通过旗下媒体及时发布台风最新动向、卫星云图,普及防抗台风及次生灾害的知识,包括如何防抗风、暴、潮,沿海防涝、山区防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在后勤保障方面,十分重视对防抗台风报道工作的配合。根据台风报道特殊需要,报社专门为一线记者准备了防护雨具以及便携电脑等采访工具,车队司机24小时值班,随叫随走。

形成预案:环环相扣责任到人

在长年报道中,泉州晚报社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防抗台风报道预案,对采编进行细化分工,使各环节环环相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分级预警,快速反应。根据台风影响的不同,制定分级响应的预案。其中,A级标准为影响大的台风,在本市登陆;B级标准为影响较大的台风,在本市外的本省登陆;C级标准为影响不大的台风,不在本省登陆。

当台风中心进入72小时警戒范围时,报社马上启动应急预案,社领导立即召开会议,部署工作。负责台风报道的新闻部室迅速行动,根据预案分工,及时安排采访,同时做好相应的报道策划。

台风登陆期间,要求社领导坚持24小时带班。各部室人员提前值班,全力以赴做好报道,还要时刻关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其中,时政要闻部紧跟市领导,赴各地检查防抗工作;社会新闻部则派专人24小时蹲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时刻关注台风变化,搜集各地灾情信息,及时汇报情况,以便报社各采编部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赶赴灾区采访报道。

采编联动,及时报道。在采访安排上,挂口记者24小时值守市防汛办,盯紧气象等重要信息;根据部门预测,提前派出几路记者,到台风比较可能登陆的地点守候追风。同时,安排机动采访组随时待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灾害;在外围拓展报道上,各挂口记者还要分头采访建设、国土、市政、气象、海洋、电业等部门,报道相关部门的防抗台风工作情况,以及如何做好防抗准备及台风期间的自我安全保护知识。

在编辑安排上,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编辑工作外,还要提前介入,及时关注台风动向,综合各种渠道信息,及时与前方记者沟通,指挥采访最新信息和突发事件,同时根据台风特点和进展情况,及时研究策划方案,提前规划安排版面。

媒体联动,立体宣传。泉州晚报社现拥有4报1网1刊(分别是《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商报》、《泉州手机报》,泉州网,《泉南文化》),在防抗台风报道中,报社充分发挥众多媒体优势,打破媒体和部室设置,统一进行指挥,形成立体宣传的强大声势。

报纸、网络、手机报和官方微博互动、联动,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网络及时播报风情雨情,报纸跟进报道,早晚报联动互补。记者把一线采访的最新动向、动态发给泉州网和两报官方微博,泉州网再整合信息发给手机报用户。通过此网,发动全市网友把各地防抗信息或台风影响情况,用短信、彩信、QQ、微博等方式发给报社,形成人网互动,迅速而又详实地报道各地情况。同时此举也解决了报社人手不足、报道面不广等问题。

拓展报道范围,立体展示防抗台风全景。泉州晚报各媒体注重在防抗台风报道中深入基层,深挖细节,通过感人至深的场景和画面,向读者呈现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式防抗台风全景图。其中,泉州晚报获奖新闻作品《村民主动腾房间 别墅成了“避风港”》,就是记者在台风期间深入采访的一篇佳作。

拓展效果:不断探索创新方式

虽然长期以来,泉州晚报社通过充分到位的防抗台风宣传报道,为全市防抗台风工作做出了贡献,也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采编人员在今后报道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把常态工作与应对突发事件更好地结合起来。目前,泉州晚报社各媒体在应对台风来袭时,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一套比较完备的预警机制,能够根据台风的变化进展情况,启动相应的采访报道方案。可以说,每年汛期一到,防抗台风报道就成为泉州晚报社各媒体的一项常态工作,但每一次台风都有其特殊性,不同台风对泉州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沿海山区可能发生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灾害,如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如何在做好防抗台风报道常态工作的同时,更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报道,还需要各媒体采编人员不断探索和思考。

强化报纸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参与到报道中来。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现场的记录者和发布者。报纸、网站等媒体可以发动读者参与其中,收集读者的报料,甚至刊发群众原汁原味拍下的照片、视频等,在丰富媒体信息源的同时,也加强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强化了媒体与读者的联系。在信息时代,如何将新技术与传统报道相结合,创新防抗台风报道方式,应该是我们今后关注和思考的方向之一。

加强内部统筹协调能力,强化立体宣传优势。媒体联动、部门协作,是泉州晚报社在历年防抗台风报道中形成的成功经验。随着媒体阵容的不断扩大,网络视频、手机报等新媒体也成为采编的新生力量。如何更好地做到不同媒体、不同部门的协同协作,提高整体的集团作战能力,是报社今后应该努力的重点方向。

新闻和宣传紧密结合,接更多地气抓更多亮点。去年8月起,全国新闻界掀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在今后的防抗台风报道中,我们同样要结合“走转改”活动要求,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基层一线,把镜头更多地聚焦于群众,让基层老百姓的身影闪动在版面上、活跃在文字中。

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建议,避免灾难减少损失。真正有成效的灾难性报道,应该是能够从灾难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整改建议,促成相关部门加以改进,避免在今后不再发生同样的事件。在这方面,今后沿海城市各媒体,包括泉州晚报社仍然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以提高报道的成效,尽量减少台风带来的各种损失。

猜你喜欢

泉州台风工作
泉州
台风过韩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台风来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台风爱捣乱
不工作,爽飞了?
台风来时怎样应对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