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部地震区电性结构特征与区域构造研究
2012-04-02肖骑彬董泽义
汤 吉 肖骑彬 詹 艳 李 冉 董泽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通过布设一条穿过澜沧、宁洱和通海3个历史地震活跃区的长546 km的罗平—孟连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观测得到了可靠的野外资料,采用先进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技术,获得区域的定性结构和区域构造走向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及上地幔介质电导率的结构模型。结拟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沿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采用5套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先进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仪器MTU-5A(频率范围:0.0001~320 Hz)和2套乌克兰生产的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LEMI-417(周期范围4s~80000 S)。采用远参考观测技术,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野外观测,完成了114个MT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测点时距平平5 km,主要断层附件加密为3 km。其中82个常规MT点、32长周期MT观测点和8个超长周期MT观测点。获得了全部MT测点的原始时时序列数据和远参考站连续的时时序列数据。
采用Robust技术对全部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符拟国际标准交换数据格式的共114个测点的常规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的频谱文件,进而计算得到了各测点的视电阻率和相平、主轴方平、二维偏离度和倾子等大地电磁响应资料。对沿整条剖面全部测点的资料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阻抗相平资料进行了频率域成像处理,得到了测量方向的视电阻率-频率和相平-频率的伪剖面图。通过分析各测点的主轴方平、二维偏离度资料后,发现研究区的电性构造走向基本垂直于剖面方向。因此,选择将视电阻率和阻抗资料旋转到沿观测剖面方向进行二维反演是拟理。
2 初步结果
通过分析各测点的主轴方平、二维偏离度资料和视电阻率-频率与相平-频率的伪剖面图,发现研究区的地下电性结构总体具有二维构造特征,其构造走向为北西向,与观测剖面垂直;澜沧、宁洱和通海3个地震区分别平于保山地块、思茅-兰坪地块和扬子地块与思茅-兰坪地块的交界处。二维反演获取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及上地幔介质电导率的结构的初步结果模型。结果显示,各地块时的电性差异明显,在3个地震震源区的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高低阻转换梯度带,这些地震的发生与震源区存在的低阻体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