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仁宇所谓“人海战术”背后的历史真相

2012-04-02

党史博览 2012年9期
关键词:黄仁宇林彪解放军

■ 黄 瑶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贡献

1946年2月,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黄仁宇曾作为国民党军的一个幕僚,随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到达东北,在东北待了4个月。在郑洞国的司令部,黄仁宇负责“接收战地电话的讯息,汇集战情报告,参加参谋会议,接待外国特派员”。他虽然有时也到前线去,将弹药运交前线部队,但并没有实际参战。

黄仁宇在东北的这4个月,正值国民党军汹涌北进,攻占本溪、四平,随后分路狂追东北民主联军。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巅峰期。就在这凯歌声中,黄仁宇参加赴美国进修的考试,考中后便赴美,入陆军参谋大学,1947年结业归国后,任国防部参谋。黄仁宇去美国后,东北国民党军每况愈下,由全面防守到重点防守,再到龟缩到长春、沈阳、锦州几个点,最后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辽沈战役及随之而进行的淮海、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庞大的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最后只能退据台湾。

黄仁宇在东北的这段经历和他后来得到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此,黄仁宇很不理解。他说:“内战在我心中留下一些无解的问题,让我有时觉得矛盾不安。我转念历史系,原因之一就是要消除这些疑虑。”

1950年黄仁宇退伍后,便赴美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黄仁宇潜心研究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后,概括出了大历史观。他从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发展历史。他认为从辛亥革命直到当代的历史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黄仁宇说:“读者可以再三考虑目下的一段隐喻: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西方列强来到东亚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无力应对。随着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也开始了建设现代国家的过程。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建构了现代国家这块面包的上层结构。但是,这个上层结构和中国的下层结构是脱节的。因此,那时的中华民国是一个头重脚轻的政治结构。毛泽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彻底重塑了中国的下层结构。然而,上下层之间还没有联成一体。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重建了连接上层和下层的中层结构。

黄仁宇的这一大历史观回答了他对国民党内战失败的疑问。正是由于中共深入农村,动员和组织农民,建立工农武装,开辟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最终使扎根于广大农民之中的中共战胜了头重脚轻的国民党政权。

然而,黄仁宇将这种大历史观用于东北的战事,却推导出东北民主联军所以取胜是因为使用了“人海战术”,这就让人难以苟同。

剖析黄仁宇提及的战役、战斗

黄仁宇在其回忆录《黄河青山》中提到他在东北时的战况,并提到四平战役和在此之前的两次战斗。

先说四平战役。从1946年4月8日起,东北民主联军以劣势装备,抵抗住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新一军等部的猛烈进攻,扼守四平达41天。

四平保卫战显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对于遏制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起了积极作用。据黄仁宇回忆:“我带着不无敬意的语气表示惊讶,因为仓促成军的共产党军队居然守住四平街这么长的时间,阻止我们于缅甸一战成名的新一军的进攻。”

黄仁宇还提到了四平保卫战以前的两次战斗。他说:“在4月的第一个星期,国民党的八十七师从沈阳移师长春时,林彪以4万人展开突击,几乎歼灭了整个师。两天后,林彪加强武装,进攻国民党的新三十八师,后者原是前驻印军的一部分,这次攻击受阻,共产党军队损失不下2500人。”

黄仁宇所说的消灭八十七师的战斗即大洼战斗。4月10日左右,国民党军左翼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继占领法库以后,沿公路经通江口北上,孤军深入。林彪急调山东第一师、新四军第三师和由万毅率领的第七纵队等部共14个团的兵力在大洼、金山堡地区布置了一个伏击圈。15日,敌人进入伏击圈。当晚,东北民主联军向敌人发起攻击,在大洼迅速歼灭第八十七师的先头团,随后将其后续部队分割包围。山东第一师在右侧担任主攻。该师按林彪要求,每个团以一个营在前,两个营在后,呈梯次配置,并进行局部迂回包围。一夜之间,山东第一师连克秦家窝棚等6个村庄,直捣国民党军指挥机关所在地金山堡,同兄弟部队紧密配合,歼灭八十七师大部,毙伤俘敌4400余人。

此次战斗,时任山东第一师政委的梁必业在回忆录中称为“诱歼”。如何“诱歼”,杜聿明的叙述比较有趣。据他事后调查,东北民主联军事先在大洼附近布置了一个集市,有卖粮食的,有卖菜卖肉的,有卖日用百货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其中有老乡,更多的是穿便衣的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当八十七师先头团到达时,集市上的人都说共军早就撤走了,于是这个先头团的团长宣布队伍就地解散休息。当该团的伙夫忙于支锅做饭,官兵们走进集市,讨价还价,买吃买喝时,突然四周枪声大作,穿便衣的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都掏出枪来。这个团全部缴械成了俘虏。

黄仁宇所说进攻新三十八师的战斗发生在1946年4月8日,是在大洼战斗以前而非以后,战场在四平以南的兴隆泉。此战,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了山东第一师,新四军第三师第八、第十旅和第七纵队主力共12个团围攻新三十八师,激战一夜,因包围不严,新三十八师突围而去,东北民主联军仅歼灭4个连。但这也是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自建立以来首次受创。东北民主联军损失与国民党军相当。黄仁宇说是2500人,这是国民党军虚报战果编造出来的数字。

从战术层面说,东北民主联军运用的是“一点两面”“三三制”而非“人海战术”

国民党的宣传机构为解释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在战场上何以屡吃败仗,通常爱用“人海战术”描述解放军的进攻。在这一大两小三次战役战斗中,四平保卫战是防御作战,同“人海战术”无关。和“人海战术”沾边的是大洼战斗和兴隆泉战斗,而黄仁宇所写的则是新一军所遭遇的兴隆泉战斗。

黄仁宇写道:“一位新一军总部的参谋对我形容何谓‘人海战术’。他说:‘他们会在前线摆出1000人,但空间只有几百码宽,通常只能容纳下一个连。你会想,这些人不傻,他们只是疯了!但让我问你,你可以砍杀多少人呢?400,500或甚至600?你把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这些人的后面还有几百人在那里。相信我,他们绝对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机关枪。’”

这名参谋所说给人的印象是,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战员似乎是赤手空拳或者拿着冷兵器一窝蜂地向前冲,任由守军“砍杀”和“打成碎片”。难怪黄仁宇听了后,将守军的行动称为“大屠杀”。然而,这些实际上是当时国民党军打败仗后为自己辩解的陈词滥调。不过,通过这些陈词滥调,也可以看到战斗的些许真相。这表现在那名参谋的三句话中。第一句是“他们会在前线摆出1000人,但空间只有几百码宽”;第二句是“这些人不傻,他们只是疯了”;第三句是“相信我,他们绝对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机关枪”。

先说第一句,“他们会在前线摆出1000人,但空间只有几百码宽”,这同林彪提出的“一点两面”战术有一丁点儿的交集。且看林彪是怎么说的:

在战略战役的作战部署上,都应当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平分兵力,反对同时进攻几个目标。在战略上应在几路中选一路打,以五六个团攻敌一个团;在战役上对于所欲打之一路敌人,应当详细侦察他所处的地形,在他整个的阵地上找出他地形上最大的弱点及其他弱点在什么地方,而将我军进攻的火力兵力最大部分,采取并列纵队和纵深配备用在这个狭窄的地段上,由这个弱点里像尖刀一样地刺杀进去 (不是像宽刀一样的砍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谓 “一点两面”战术的 “一点”。

这“一点”战术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指出:

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 (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 (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再说第二句,那名参谋说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战员并“不傻,他们只是疯了”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他对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勇敢精神不能理解的一种说法。这种勇敢精神表现在攻击主攻点时应该猛打猛冲。对此,林彪说: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地接近敌人,适当地配备起来,以便统能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这就是我们所谓 “猛打”。这种火力用法,它是反对零零碎碎打的,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突击部队应乘此际敌人发呆发慌时,一时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刺刀刺杀敌人,不敢以刺刀杀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和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这就是我们所谓 “猛冲”。

林彪对进行主攻的部队的要求是有“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在进攻时是不是一窝蜂地往前冲呢?不是。早在1944年,林彪在陕甘宁边区部队高干会议上所作的《今年怎样练兵》的讲话中就说:“今后我们的战争,是在近代使用火力的战争条件之下,用集团的冲锋目标太大,如果被人家的大炮和机关枪射击的时候,损失就太大了。因此现在我们要教育战斗员三五成群的战斗,一个两个的去战斗。”到东北后,林彪又提出“三三制”的队形,即每一个班都形成几个战斗小组,交叉掩护,利用地形、地物向前跃进。林彪指出:“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稀疏兵力。”

总之,在向“一点”进攻的指战员乃是部队中的精锐,是用在刀刃上的好钢,既有勇气,又有技术战术,而非乌合之众。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徒手的老百姓是无法驱赶上战场的,那只能招致混乱而打败仗。其次,进攻一方将集中尽可能多的炮和机枪,配备使用,并非赤手空拳。进攻一方是不会任由防守者“砍杀”和“打成碎片”的。

再说第三句,当那名参谋说“相信我,他们绝对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机关枪”时,可以确信,在战斗中,“一点”战术已经成功,新一军的阵地已经被突破。

在战斗中,进攻一方,特别是进攻坚固阵地的一方,在夺取防守一方的阵地之前,伤亡通常要比防守一方大;而当进攻一方攻占敌方阵地后,就会将守敌全歼。敌方除死伤外,大部将成为俘虏。这些俘虏经过教育后,大部会成为解放军的成员。这时,解放军在进攻时的损失就会得到几倍的补偿。

但是,在兴隆泉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却没有什么缴获,原因何在?且听林彪是如何讲的:

四平保卫战中的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上述的 “一点”战术,就是能保证打垮敌人。但是很多时候虽把敌人打垮了,付出很大的牺牲,敌人却跑了,退却或突围跑了,结果等于白费力气,而使士气很大的懊丧。这就是由于害怕失联系而不敢派出迂回敌人的攻击部队的结果。所以,必须派出得力部队进行勇敢地迂回包围,断敌退路,并应尽可能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敌人的退路上,而在敌人别的方面派出助攻部队。

应采取两面进攻或三面包围或四面围攻,应视兵力而定,通常至少应有两面的攻击部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两面”战术。

由此可见,兴隆泉战斗之所以没有缴获,原因就在于包围不严,“两面”做得不好,因此打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包围不严是由于执行“两面”任务的部队联络工作做得不好。此战之后,林彪让通讯处长张瑞设法解决部队之间的联络问题。

兴隆泉战斗只是个案。东北民主联军“一点两面”战术运用得好的战斗有的是。例如在1946年2月进行的秀水河子战斗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多团,前面所说大洼战斗也是一个歼灭战。

从战略层面说,解放军取胜之道是人民战争而非“人海战术”

解放战争期间,数量少、装备差的解放军战胜了数量多、得到美国支持、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战胜的原因显然不是什么“人海战术”,而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并贯彻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战略思想。

在旧中国,农民占据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解决了农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就从根本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战争中,有了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国民党的战略恰恰相反,实行的是反人民的战争。对此,黄仁宇说:“我们进入东北时,事实上是在重复日本十年前入侵中国的错误。当时日本侵略军的背后有个健全的国家机器,这时的国民党并没有。1937年时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来迎战入侵者,这时的林彪有。”

蒋介石提出的“点、线、面”战略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反人民的特质。1947年5月15日,蒋介石在对其军官训练团第二期学员讲话中说:“大家要知道,现在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它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于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我们的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

蒋介石的战略简单地说就是由点到线再到面,攻城略地。在这个战略里面,没有“人”的位置。

抗战胜利后中国爆发的全面内战,就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同蒋介石的攻城略地的战略思想的较量。这一较量还未展开就预示了胜负。因为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天时

天时,这里指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所形成的特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依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概括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他说:“中国是一个经过了一次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不但基本地规定了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和战术,而且也基本地规定了我们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他还指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二至第四个特点,即敌人强大,红军弱小,革命战争是由共产党领导并实行了土地革命。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即由这些特点而来。

毛泽东在另外的场合还说过:中国革命战争所以取得胜利,还有国际环境的因素。例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在抗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中共同国民党争夺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是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国情量身定做的。

地利

地利指在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下,形成了有利于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战场。在这一战场上,解放军如鱼得水,做到了知己知彼,可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蒋介石说:“如果是敌我双方都不明对方的情形,像两个瞎子对打一般,双方乱冲一阵,那胜败属谁,犹不可预料。但是如果我们不明敌情,而敌人完全明了我们,那无疑的胜利必属于敌人。这原是非常明显的道理,用不着多加说明。现在我们的情形,却正是如此,我们对共产党的内容和计划,一点也不知道,而他们对我们的一切,却非常明了,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尤其是在我们要和共产党决战的时候,不能不特别注意。”

华东野战军某部在淮海前线欢迎中原人民慰问团

解放军了解对手而国民党军不了解对手,根本原因仍然是由于解放军贯彻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战地,人民群众心向解放军,因此,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动向了如指掌,而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动向却是一头雾水。

1947年3月,胡宗南率25万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迎战这25万大军的西北解放军只有3万人。解放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仍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对此,毛泽东在致晋绥解放区的贺龙、李井泉的电报中说:“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随后,毛泽东等即率代号为九支队的总部机关和警卫部队800余人,在沟壑纵横的陕北与国民党军周旋。

由于有了人民群众这道铜墙铁壁,国民党军明明知道中共首脑机关就在陕北,但就是寻找不到。

从4月12日起,九支队在靖边县王家湾(今属安塞县)住了56天。当地群众称这支队伍有“六多”,即背盒子枪的多、骑马的多、电线多、妇女多、手电筒多、驮骡多。

6月8日,胡宗南部第二十九军沿延河北上,先头部队离王家湾只隔一个山头。当晚,毛泽东等率九支队北撤。二十九军来到王家湾后,军长刘戡的司令部就设在原来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但是,当地群众守口如瓶,刘戡根本不知道有“六多”的中共首脑机关刚刚撤走。6月11日夜,九支队在一个山顶上,看到国民党军宛如一条看不见头尾的火龙正在山下北进。九支队在山上禁止点火、出声。毛泽东说:他们上山,我们就走。他们走了,我们就住下。对山上茫然不知的国民党军向北走了,九支队便在天赐湾住下了。

与此同时,西北解放军采取“蘑菇”战术,引诱胡宗南部深入陕北的沟壑,将其磨得筋疲力尽,然后瞅准其暴露出的弱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集中兵力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斗,歼灭敌两个多旅,1.4万余人。

古今中外军事家都知道要打胜仗必须集中兵力的道理。一般来说,数量多、装备强、有先进运输工具的军队应当更易于集中兵力,但是为什么数量少、装备差的解放军能够集中兵力,而数量多、装备强,并独占海空优势的国民党军却不能?这是因为中共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广大解放区农村成为中共的天下,解放军就不需要处处分兵防守,而可以集中兵力进行运动战。国民党军则经常处于同人民为敌的地位,占领了地方就得派兵防守,因此所占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

对此,蒋介石有切肤之痛。他说:“我们在后方和交通要点上,不但要处处设防,而且每一处设防必须布置一团以上的兵力。我们的兵力就都被分散,我们的军队都成呆兵,而匪军却时时可以集中兵力,采取主动,在我正面积极活动,将我们各个击破。”“国军过去攻下一地,不论其有无军事价值,都分兵据守,如此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怎样把“呆兵”变为“活兵”,他开出了轻装,改善编制装备,学会夜战、游击战等药方,但都不能解决须处处防守之病症。于是,他又说:“重要地区固然必须掌握,不重要的只要彻底毁坏以后,亦可暂时放弃,不必处处占领,以免分散我们的兵力。”这一段话表述了1947年3月蒋介石因兵力不足被迫将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的无奈心情。

随后,国民党军防守在各中小据点的部队被解放军歼灭后,便由进攻转为防御,最后集中到济南、长春、沈阳、锦州、太原等超大的据点而形成呆兵,最终被各个歼灭。

人和

解放军的士兵绝大多数来自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踊跃参加解放军。他们大都受过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都有一本苦情账。入伍后,经过诉苦教育,他们将受苦的感性认识上升为阶级斗争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国民党政权是地主阶级的总后台,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推翻国民党政权。有了这种觉悟,解放军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战斗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淮海战役中,由于部队伤亡大,为补充缺额,华东野战军实行了即俘即补即战的方针。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碾庄战斗刚打了一个星期,华野各参战纵队伤亡均达5000人以上,不少连队仅剩10余人,一般连队每班老兵(9月间在济南战役中被俘的解放战士即算老兵)只剩下1至3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老兵均被提拔为班长、副班长,班中战士几乎都是刚刚在碾庄战役中解放的战士,他们上午被俘,下午就参加作战。为了尽量不削弱连队战斗力,华野在调配战士过程中,把伤亡较少的营属机枪连及团属炮连的机枪手、炮兵、弹药手以及团以上机关的勤杂人员和年轻的马夫、挑夫等老兵调到步兵连队充当骨干,其兵员空缺则用解放战士补充。为解决干部问题,对团以上司政供卫机关实行精简,抽调参谋、干事、科员、文工团员和老战士等到团以下单位任职,将纵队、师、团的侦察、通信参谋和警卫员大量调出,充实基层。

有了这一批骨干,也为改造俘虏创造了条件。许多国民党军士兵原本都是被抓壮丁抓来的农民,参加解放军后充分体会到了官兵平等。经过诉苦教育,他们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立即掉转枪口参加战斗,连原来的军服都来不及换。为此,粟裕命令后勤部门赶制10万顶军帽发给这些解放战士,以便识别。这些解放战士参加解放军后就像换了一个人,由在国民党军中消极被动到在解放军中积极勇敢,许多人立功受奖。一些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参军的解放战士到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已经升任排长、连长。对此,周恩来评价说:“这种情形是世界战史中所少有的。”

淮海战役开始时,华东野战军共有36.9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增长到55.1万人。增长的部分除华东军区补充的基干团外,主要是补进的解放战士。

到淮海战役后期,华野部队中的解放战士已经占总人数的80%。有些人开玩笑地说:在淮海战场上,“是共产党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同国民党军队作战”。

在战场上,除了需要勇敢的指战员外,还需要大量支援前线的民工向前线运送弹药、粮秣,往后方运送伤员。支前已经成为解放军作战的专用名词。为夺取决战胜利,解放区广大农民竭尽所能支援前线。

据不完全统计,在辽沈战役中,东北和热河共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辆。辽沈战役结束后,15万东北民工赶着骡马大车,随四野大军入关、南下,一直到达湖南、江西。后因北方的骡马到南方水土不服,才陆续回去。在淮海战役中,共有543万名民工参加支前,为参战部队人数的9倍。共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挑子35.5万副,船8500余艘,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多斤粮食和其他大量军需物资,向后方转送伤病员11万名。没有成千上万民工的积极支前,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陈毅如是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与解放军相反,国民党军根本无支前这一概念。他们的后勤仰仗的是火车、汽车、飞机、舰艇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但这些工具一来数量有限,二来在山地、水网地并不实用。战略决战中,国民党军被围困,后勤补给只能依靠空投,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挨饿的国民党军官兵受解放军在前线摆放的大馒头的吸引,纷纷携枪来投。

对《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的简单评价

一说到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1965年9月3日发表的由林彪署名的长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篇长文虽由林彪署名,但林彪并非作者。这篇长文是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而撰写的。参加撰写的有两个写作班子,一个是军委的,由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解放军报》副主编唐平铸等组成。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北京景山东南侧的三座门,因此被称为三座门写作班子。另一个是由康生牵头,王力、范若愚等参加。他们的办公地点在钓鱼台,因此被称为钓鱼台写作班子。三座门写作班子写出第一稿,钓鱼台写作班子写出第二稿。随后,钓鱼台写作班子和三座门写作班子又分别写出第三稿。最后,邓小平、彭真决定采用钓鱼台写作班子的稿子,吸收三座门写作班子稿子中的内容。据罗瑞卿回忆,第一、二、三稿均送给林彪,但他“不仅未增、未减、未改一个字,而且连看都未看”。

但是,这篇文章也并非与林彪毫无关系。在撰写第一稿时,撰稿人仿照林彪的语言风格,写了“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得高高的,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空气搞得浓浓的,把士气鼓得足足的,把团结搞得好好的,把对敌人的仇恨搞得深深的”。稿子完成后,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审改。周恩来将这几句话中重叠使用、类似儿语的形容词改得更简明、确切。罗瑞卿看到周的修改,说明其中有林彪的原话。周恩来听说后立即说:“那就照原样再改回来。”因此,这几句类似儿语的话的著作权,一部分应归于林彪。

猜你喜欢

黄仁宇林彪解放军
解放军来了
世界史视角下的“小人物”与“大历史”
大历史视野下的万历时代
浅读万历十五年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黄仁宇明史研究的学术渊源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